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砷、矾与镉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磊  黄益宗  朱永官  李靖 《环境化学》2004,23(4):409-412
研究了砷、矾与镉交互作用及其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 .结果表明 :江西红壤、海南砖红壤、湖南红壤和北京褐土等四种土壤吸附镉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吸附常数K的大小顺序为 :北京褐土 >湖南红壤 >江西红壤 >海南砖红壤 .pH值是决定土壤吸附镉的关键因素之一 ,砷和矾的存在可促进土壤对镉的吸附  相似文献   
42.
堆肥和腐殖酸对土壤锌铅赋存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室土壤培养实验,研究2种有机物质——腐殖酸和堆肥,单独或者复合应用对土壤中铅锌形态转化的影响。经过1~3个月的培养,发现单独添加腐殖酸和堆肥均可以显著改变土壤中Zn、Pb形态转化,使它们从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与对照相比,单独添加10%堆肥和5%腐殖酸并培养1~3个月后,导致土壤交换态Zn比重分别由38%~51%下降到14%~21%和26%~4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比重分别由23%~34%提高到33%~56%和26%~45%;碳酸盐结合态Pb比重分别由12%~25%下降到1%~15%和2%~15%;残渣态Pb比重分别由12%~14%提高到32%~45%和20%~23%。其他结合态的Zn和 Pb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堆肥和腐殖酸均可以固定土壤中的Zn和 Pb。而当两者一起使用时,可以中和它们各自所引起土壤pH的变化,而对重金属固定效率更明显增强。研究还发现,不管是腐殖酸还是堆肥,对Pb的固定效果均好于对Zn的固定。  相似文献   
43.
赤泥对污染土壤Pb、Zn化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添加赤泥对污染土壤中Pb、Zn化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赤泥用量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HOAc提取态Pb、Zn含量。当赤泥用量为5%时,培养1、2和3个月后,HOAc提取态Pb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62.5%、65.3%和73.5%;HOAc提取态Zn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56.7%、65.8%和67.4%。培养3个月后,只有1%赤泥用量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生物可给性Pb含量,而不同用量赤泥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生物可给性Zn含量。研究表明赤泥是一种钝化污染土壤中Pb、Zn的潜力添加剂。  相似文献   
44.
采用美国最新法定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TCLP法(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对湖南省资江流域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资江流域土壤As、Cd、Cu、Zn、Ni和Pb的有效态含量分别在0.07—9.85、0.10—1.49、0.09—3.58、0.94—...  相似文献   
45.
砷(As)污染对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导致作物品质和产量降低,因此亟需采取安全有效的策略以减轻其毒害.采用水培法,通过荧光探针定位技术、差速离心技术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研究外源茉莉酸(JA)对水稻幼苗As积累及抗逆应答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JA使水稻地下部和地上部的As含量分别降低31.4%和51.4%,显著降低细胞壁和细胞液中的As含量.JA改变亚细胞组分中As的分布比例,使细胞壁中As的分布比例提高16.4%,细胞液中As的分布比例降低17.3%,增强细胞壁对As的固定,减少细胞液中的As含量.此外,JA提高根细胞中SOD、CAT、GSH和PEPC的水平,降低H2 O2和MDA含量,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调节碳氮代谢,缓解As毒害.研究为水稻As污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6.
为了提高苍耳对农田Cd和As污染的修复效率,探究了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EDTA、SAP、CA和MA)对苍耳提取农田土壤Cd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种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对苍耳的根、茎和叶生物量影响不大.不同螯合剂和有机酸对苍耳各器官Cd和As含量和积累量影响不同.与CK处理相比,施用EDTA、SAP、CA和MA均显著提高了苍耳叶部的Cd含量,增幅分别是44.1%、32.4%、41.2%和38.2%,苍耳根系As含量分别提高89.6%、7.4%、94.8%和61.5%.施用EDTA、SAP、CA和MA处理使苍耳植株总Cd积累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70.2%、29.4%、28.9%和33.1%,而As积累量分别提高67.0%、19.6%、81.9%和40.8%.施用螯合剂和有机酸对苍耳各器官Cd和As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也有不同影响.4种螯合剂和有机酸处理对根际土壤Cd和As含量影响均比较显著,与对照相比降幅分别是32.7%~38.2%和14.6%~20.5%.4种螯合剂和有机酸均可以提高苍耳提取农田土壤Cd和As的效率.  相似文献   
47.
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41,自引:23,他引:18  
采用美国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提取重金属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湖南省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沿湘江流域采集72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的6种主要重金属的总量、TCLP提取的有效态含量及土壤样品的污染级别.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土壤As、Cd、Cu、Zn、Ni和Pb总含量分别在4.25~549.67、0.13~76.84、11.49~281.69、7.75~7 234.81、5.50~56.65和8.60~2 084.81 mg.kg-1范围之间,TCLP提取态含量分别在0.02~10.97、0.06~28.41、0.04~72.29、0.59~1 152.32、0.07~10.65和0.17~1 165.58 mg.kg-1范围内.TCLP提取的土壤Cd、Cu、Zn、Ni、Pb有效态含量分别与其总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72个土壤样品中属安全水平、警戒水平、轻污染水平、中污染水平和重污染水平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0.52%、11.33%、5.65%、4.22%和18.38%,说明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48.
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是生物配体模型(BLM)理论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目的是通过量化土壤重金属形态、土壤基本性质以及生态毒理剂量-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价重金属对陆生生物的毒性。BLM已经成功地预测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但t-BLM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基于植物重金属毒性综述了t-BLM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t-BLM的原理、基于t-BLM的重金属(Cu、Ni、Zn、Cd等)的植物毒性及其影响因素,并且提出基于植物重金属毒性的t-BLM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49.
硼锑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积累锑和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溶液培养实验,研究两种价态锑Sb(Ⅲ)和Sb(Ⅴ)与B交互作用对水稻吸收积累Sb和B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价态的Sb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Sb(Ⅲ)比Sb(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增加B用量可缓解Sb对水稻的毒害.Sb(Ⅲ)和Sb(Ⅴ)的添加可显著地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B的吸收积累.当B的浓度为0.5 mg·L-1时,添加三价Sb 30μmol·L-1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茎叶和根系中的B含量57.6%和75.6%(与对照处理相比,P0.05).同样,增加B用量也影响水稻根系和茎叶对两个价态Sb的吸收积累.在10μmol·L-1Sb(Ⅲ)处理下,添加2.0 mg·L-1的B可导致水稻根系和茎叶Sb含量分别比0.5 mg·L-1B处理降低39.1%和9.2%;在10μmol·L-1Sb(Ⅴ)处理下,添加2.0 mg·L-1的B导致水稻根系Sb含量比0.5mg·L-1B处理降低13.9%.B的应用对Sb在水稻根系和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和分配比率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Sb污染农田中可通过施用硼肥来提高植物的硼营养,降低植物对Sb的吸收积累,从而降低Sb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50.
化感物质对土壤N2O释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选用来自作物秸杆腐解过程中产生的化感物质(苯甲酸和对叔丁基苯甲酸),在不同浓度和水分条件下对其减少施用尿素土壤中N2O释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感物质对土壤N2O释放的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其抑制效果越显。在土壤水分为16.5%的状态下,100ppm、250ppm和500ppm浓度的苯甲酸处理(培养温度25-30℃)可减少47.4%-75.3%N2O从土壤中释放;而当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