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激励机制,自引入中国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十多年来,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合同能源管理业面临着融资难、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10年间,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些进展当中,本文辨识出3个核心的概念:地球系统观、生态文明思想、低碳经济概念,对这3个看起来没有直接关联的概念分析了其中十分密切的理论联系。地球系统观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和所处地球环境的认识,被称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从而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科学基础;生态文明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工业文明的思想基础,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和伦理学内涵;低碳经济概念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理念,以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的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3个概念都突出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也都强调了对地球表层这个自然与社会剧烈交互作用的生态圈和人类圈的理解必须运用全新的视角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理解这3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是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论10年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献资料,估算了2004-2009年中国晶硅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强度。研究发现,2004-2009年,晶硅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均逐年下降。2009年,单晶、多晶光伏组件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强度分别为2 629 kWh/kWp和2 242 kWh/kWp,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 829 gCO2/Wp和1 559 gCO2/Wp。由于晶硅光伏组件的大量出口,中国不仅出口了大量的隐含碳,还损失了数量可观的、潜在的CO2减排能力。2004-2010年,中国的隐含碳净出口量由3万tCO2增加到852万tCO2;如果出口的晶硅电池全部用于国内,在其生命周期内累计可减排CO23.4亿t。除2004年和2010年外,国内安装的晶硅光伏组件在其生命周期内所能减少的CO2排放不足以抵消晶硅光伏行业的CO2排放,晶硅光伏行业对中国CO2减排的贡献为负。在多晶硅全部国产的情况下,中国若维持晶硅电池应用中的CO2减排量与全行业CO2排放量的平衡,至少应将晶硅组件制造的7.2%安装在国内使用。若多晶硅进口比例仍保持在50%左右,则至少应将晶硅组件制造的4.9%安装在国内使用。  相似文献   
14.
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自愿协议作为两种不同的节能管理手段,在我国节能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对二者进行模式总结和比较分析,对我国未来的节能政策制定和政策工具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自愿协议都发生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涉及一定时期内的企业节能目标,由政府与企业签订书面承诺,并有相应的评估监督方法.同时二者又存在不同的模式和特征,在具体的实施主体、指标的选择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别."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取得巨大成效,这与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密不可分,而节能自愿协议在机制创新方面有着更为重大的制度意义,它代表了在节能管理领域基于自愿的市场机制对我国传统行政命令型资源环境管理模式的补充,它的进一步推进将为我国未来多种机制并存的节能管理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齐晔 《绿叶》2010,(4):95-100
美国的环境质量总体非常好,这除了得益于先天优越的自然条件外,与美国环保工作的高成效有关——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投资、规划和监管(立法和执法)。企业方面,多数大企业都很重视社会责任.环保资助、污染补偿做得比较好。除了企业,非盈利机构、社区等对环保的投资也相当大,其资金主要来自老百姓提供的捐款。  相似文献   
16.
齐晔 《环境保护》2008,(7):25-27
国家环保总局如期升部,笔者作为众多提倡者之一对此倍感欣慰。新成立的环境保护部将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完成其法定责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2008年将是环保部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完善体制,建立新机构下的新规则和新的社会预期.理应成为环保部思考和工作的重点。我们认为,当前环保部应当认真考虑环境保护的条块管理体系,提出适应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环境监管体制。实行环境监测体系的垂直整合、统一管理或许是众多“环保直管”方案中成本最小、收效最大并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案之一,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7.
食物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食物全生命周期环节、温室气体类型、温室气体直接排放源三方面系统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食物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从食物生产和消费角度,确定我国饮食结构的转变、化肥高投入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食物损失浪费三大趋势是导致食物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转变食物消费方式,实现营养均衡膳食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肉类消费;生产方式上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变;加强宣传引导,最大限度减少食物餐桌浪费,同时加强食物物流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将分销配销过程的损耗降至最低。通过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适于我国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食物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表现为:将气候变化政策视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方面有着鲜明立场;重视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环境外交的重要部分;努力吸引公众参与等方面。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瞳性。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明确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不足,公众参与薄弱.企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为核心的改进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煤制天然气发电对中国碳排放和区域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2.5治理与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然而并非所有的PM2.5治理措施都达到低碳的效果,煤制天然气项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类。本文梳理了煤制天然气产业政策与现状,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煤炭和煤制天然气发电过程中的CO2、SO2、NOx排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每发1 k Wh电可以减少SO2排放9.73 g,减少NOx排放0.45 g;但同时将多消耗142 g标准煤,增加CO2排放406.2 g。煤制天然气项目对天然气使用地的大气污染防治具有正面作用,但却给煤制天然气生产地带来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从而,煤制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是一种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转嫁,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的煤炭使用量和CO2排放量。定量评估显示,如果将各地建成、在建或拟建的所有煤制天然气项目全部投入生产,每年约消耗8.1亿t原煤,用这部分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发电所增加的CO2排放将占2010年全国CO2排放量的3%-6%。因此一味地使用煤制天然气替代煤炭来达到雾霾治理这一目的,忽视其将长期存在的严重的资源环境效率损失和公平损失问题,我国环境保护与低碳发展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循环。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最为优先的措施。煤制天然气应该用来替代分散的煤炭使用,以此来达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目标。在发电行业,应该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比使用煤制天然气更好的环境效益。从全生命周期内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看,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决策。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逐步提高的同时,环境质量却持续恶化的现状,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揭示了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是由其经济关系决定的,取决于参与方之间的交易成本和经济收益.选用经典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模型对中国的环评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参与四方(政府、企业、环评单位、公众)的行动,得出博弈均衡解,按照博弈的转化条件,获得将现有均衡转变为最优均衡状态的博弈方法.分析发现,模型存在2个均衡解.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处在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状态,而追求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状态,显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将公众作为参与方加入到模型后,通过计算模型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变化,表明完善的公众参与体制可以实现模型均衡转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