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165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通过有机玻璃柱小试及放大实验,对影响镁法脱硫产物亚硫酸镁氧化制备硫酸镁过程中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金属硫酸盐制成的复合物为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可以有效提高该过程的氧化效率,即催化剂浓度为0.008 mol/L,pH5~8,在反应时间为4 h,上清液中硫酸镁浓度由9.26%提高到25.75%。  相似文献   
112.
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考察了三江平原生长季内不同水分条件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atifolia)湿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季节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小叶章湿地表土SOC及各组分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季节性积水条件对表土活性有...  相似文献   
113.
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别对非油气田对照区域、未开发油田、未开发气田地表30、60、100、150、200 cm深度的甲烷氧化菌、C5~C16烃氧化菌进行定量研究,目的在于加深对该类型区域烃氧化菌空间分布特征的了解,为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气田区域甲烷氧化菌(pmoA)含量为1.34E+04~3.90E+05 copies.g-1,并随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油田仅为3.14E+02~4.32E+03 copies.g-1.100~200 cm深度,油田C5~C16烃氧化菌(alkB)含量为1.38E+07~3.61E+07 copies.g-1,高于等深度对照(4.24E+06~2.14E+07 copies.g-1)和气田区域(5.82E+06~3.52E+07copies.g-1).甲烷氧化菌分布受全氮、有机碳、pH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631、-0.549,而C5~C16烃氧化菌分布受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100~200 cm深度范围内,该区域全氮、有机碳、pH等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烃氧化菌含量在不同深度间差异较小.因此,本研究表明,气田区域具有明显的甲烷氧化菌异常,油田在100 cm以下深度具有一定的C5~C16烃氧化菌异常;100~200 cm更适于作为统一取样深度进行大范围定量调查,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4.
吊顶是由各种轻钢龙骨、吊顶板、吊杆等构件拼装组成的松散的非连续体系,其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尚缺乏研究。介绍一种用于吊顶地震反应分析的二维简化模型,能够模拟吊顶在沿主龙骨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且能够考虑吊顶板与龙骨之间的摩擦、滑移、碰撞等因素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在 OpenSees 中模拟了由 4 块吊顶板组成的基本吊顶单元的双向加载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吊顶加速度反应的时程和傅里叶谱以及坠板率,验证了该二维简化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利用该模型考察了吊顶坠板率的频率相关性。结果表明,吊顶的坠板率不仅仅取决于楼面峰值加速度的大小,而是表现出显著的频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5.
基于青海省河湟谷地湟源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内湟水河各级支流平水期和丰水期实测水质数据,结合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对区域季节性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河湟谷地地表水中总氮、总磷浓度偏高,Ⅳ和Ⅴ类水质多集中于河流下游和各支流交汇处.②河湟谷地平水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解释率高于丰水期,平水期最优尺度为200 m缓冲区,耕地和城镇为主要的影响因子;丰水期最优尺度为5 km缓冲区尺度,主要的影响因子为林地.③平水期耕地面积占比与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呈正相关,而与总磷浓度呈负相关;城镇面积占比与污染物浓度基本呈正相关;丰水期草地面积占比与河流高锰酸盐指数呈正相关;林地面积占比在两个时期均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耕地、草地和城镇是污染物"源"景观,但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拦截污染物的作用;林地是污染物的"汇"景观.④平水期200 m缓冲区尺度下林地空间格局对水质的解释率较高,其中LPI (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和PD (斑块密度)等指标为主要的影响因子,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合理规划居民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提高河岸带周边的林地覆盖率及聚集度,是净化河湟谷地地表水水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6.
通过野外实验与室内分析,对三江平原生长季内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pa)沼泽湿地生物量及0~20cm土壤不同有机碳组分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毛果苔草湿地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微生物量碳(MBC)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水位增加毛果苔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积累明显,与10~20cm积水条件相比,17~30cm水位状况下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轻组有机质含量与比例.生长季初期冻融过程提高了土壤轻组分(LF)有机碳含量与LFOC含量,之后随植物生长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增长快于LFOC,说明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土壤具有较高的重组有机质持有能力.此外不同水位条件下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微生物活性受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同,低水位条件下微生物量碳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59),17~30cm水位条件下二者关系不显著,并且高水位毛果苔草沼泽湿地具有较低的MBC与微生物熵,表明该条件下土壤碳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7.
为解决应急预案评价中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机场应急预案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全过程视角构建机场应急预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证据理论建立机场应急预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将专家模糊评语转化为Mass函数,利用改进证据理论对Mass函数进行修正并合成;最后,结合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评价等级。将该方法成功运用于深圳宝安机场应急预案评价,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8.
应用灰色模糊马尔科夫链预测海河水质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灰色GM(1,1)模型在水质预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其存在灰色偏差与抗干扰能力弱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将马尔科夫链理论与模糊集合理论引入灰色GM(1,1)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海河三岔口断面的DO、CODMn和NH3-N 3项指标2012~2016年的浓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4~2016年,DO及NH3-N浓度大致呈上升趋势,预计2016年分别可达9.15,1.47mg/L;CODMn浓度呈下降趋势,预计2016年可达3.91mg/L.以2012年的数据做验证,灰色模糊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可作为科学的水质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9.
采集陕北石油污染区典型荒地土壤,分别以3种石油污染水平(轻度污染15g/kg,中度污染30g/kg,重度污染45g/kg)油土混合培养后,施入当地9种常见灌木枯落叶进行室内分解培养试验120d,检测不同灌木枯落叶对油污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沙棘、紫穗槐、沙蒿和小叶女贞枯落叶可明显促进3种水平油污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呼吸.柽柳、柠条、花棒和踏榔枯落叶可明显促进3种水平油污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柠条、沙蒿、踏榔、小叶女贞、花棒、柽柳和紫穗槐枯落叶可明显增加3种水平油污土壤有机碳和速效K含量.爬地柏、沙棘和花棒枯落叶可明显提高3种水平油污土壤Fe、Mn和Zn的有效性.综合而言,柠条和踏榔枯落叶对3种水平油污土壤均有明显改良效果,紫穗槐枯落叶对轻度油污土壤、小叶女贞枯落叶对中度油污土壤,柽柳和紫穗槐枯落叶对重度油污土壤也均有较明显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20.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土壤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各种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免耕和秸秆覆盖作为两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不明确,结果存在分歧。通过对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农田三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免耕减少土壤干扰,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利于难分解碳的形成,减少土壤CO2排放;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有利于CH4氧化,增强甲烷氧化菌活性,降低CH4排放;免耕对N2O排放的影响与气候类型和土壤性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免耕增加通气条件差的土壤的N2O排放,对通气好的土壤影响不大。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土壤性质结论不一致。秸秆覆盖增加土壤CO2排放,并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秸秆覆盖对CH4排放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覆盖方式和覆盖秸秆性质有密切联系;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增加N2O排放,但也有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无影响或降低N2O排放量,秸秆覆盖对N2O排放机理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综述发现随着保护性农业措施的推广,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其对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率、土壤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而保护性农业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三种温室气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并不多见。因此,需结合不同土地类型,开展不同气候类型下免耕和秸秆覆盖对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综合研究,预测增温潜势,为不同气候带保护性农业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制定合理的耕作和秸秆覆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运用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明确秸秆覆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结合不同研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