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全文 | 3187篇 |
免费 | 427篇 |
国内免费 | 1227篇 |
安全科学 | 371篇 |
废物处理 | 127篇 |
环保管理 | 288篇 |
综合类 | 2396篇 |
基础理论 | 436篇 |
污染及防治 | 635篇 |
评价与监测 | 222篇 |
社会与环境 | 196篇 |
灾害及防治 | 170篇 |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250篇 |
2021年 | 273篇 |
2020年 | 265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173篇 |
2017年 | 207篇 |
2016年 | 205篇 |
2015年 | 266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330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293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230篇 |
2008年 | 218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以某搬迁电镀厂为例,根据污染场地调查报告内的采样数据,按照相关的污染场地污染标准筛选出污染的重金属类别,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分析重金属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运用莫兰指数进行空间关联分析,运用半变异函数分析重金属污染整体的空间结构和趋势,以探究污染场地的重金属污染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Ni、Cr、Zn、Cu浓度超过土壤背景值,其最高浓度采样点的风险标准限值倍数分别为9.55、1.35、5.94、10.67;Cu、Zn的浓度在场地范围内东西、南北方向上均呈倒U型趋势,中间高四周低;Ni、Cr浓度在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高值区域位于场地的东北边界处;4种超标重金属的空间特征差异较大,但均存在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滇池流域作为长江上游和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调研、分类梳理等方法,并结合1950—2020年滇池水质变化和富营养化演化过程,系统分析了近60年滇池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重要组成部分的演替过程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60s以前,滇池水体清澈见底,水生生物丰富,处于草型阶段;1970s—1990s,随着滇池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体理化性质的改变以及水生生物耐营养物种的数量增加,湖泊生态系统由草型阶段向草藻混合型阶段转变;2000—2015年,滇池水质进一步恶化,处于 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劣Ⅴ类,水生生物从多优势种向单优势种、清水种向耐污种转变,处于藻型阶段;2016年之后,滇池水质虽逐步改善,但仍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滇池水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子主要是自然因素、流域污染物排放超出滇池环境容量及生态系统生境片段化。
相似文献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获得修复工程对鱼类产卵生境真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019—2021年黑水河产卵期的鱼类栖息地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3.04、83.52与83.52,鱼类产卵栖息地得到改善,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对产卵栖息地有明显修复效果;黑水河不同河段鱼类产卵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修复前下游河段(R4~R6)优于上游河段(R1~R3)的特征,修复后不同河段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为21.33%~59.15%;通过对敏感因子进行溯源可知,修复前黑水河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河流连通性和水力条件限制,修复后连通性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水体流速和弗劳德数与保护鱼类产卵的偏好状态仍具有一定差距,后期修复工作应结合鱼类产卵喜好针对水体流态进行局部塑造和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