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6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0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58篇 |
综合类 | 494篇 |
基础理论 | 84篇 |
污染及防治 | 38篇 |
评价与监测 | 37篇 |
社会与环境 | 44篇 |
灾害及防治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介绍了葫芦岛市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了各种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阐述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2.
秦皇岛港通过对煤场区域煤尘的监测,评估港口各煤炭公司的煤尘污染现状,考核各公司煤尘控制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在无组织排放源的定量管理问题,使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使港区大气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3.
水中天然有机物的臭氧强化光催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饮用水源中大分子天然有机物(NOM)的臭氧强化光催化降解,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和HCO3^-浓度对NOM降解速率的影响;分析了臭氧强化光催化过程中NOM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NOM的降解速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强化光催化比单独臭氧氧化、光催化能更有效地降解NOM,同时增加臭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臭氧强化光催化对TOC的去除率,而单独增加臭氧投加量可显著提高生物可降解性;HCO3^-显著降低光催化的降解效果,臭氧强化光催化能有效地减弱HCO3^-的不利影响;臭氧强化光催化过程中大分子NOM分解为小分子,SUVA值迅速下降,且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矿化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44.
以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采用三室装置对不同接种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磷营养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茵根真菌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接种单一菌根真菌的处理.接种菌根对植物生长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促进作用均较为明显,三种接种处理植物之间的生物量差异不大,接种AM菌根促进了细茵和放线茵数量的增加,对真菌数量略有促进.接种菌根对根际土壤磷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为进一步的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5.
开放和封闭空间内不同间隙的竖向电缆燃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封闭空间对竖向电缆燃烧过程的影响,在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内分别进行了一系列不同间隙的竖向电缆燃烧试验。通过分析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内不同电缆间隙的竖向电缆燃烧过程中质量损失速率,得到电缆之间的间隙对竖向电缆燃烧速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比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内竖向电缆的燃烧过程发现,封闭空间对竖向电缆燃烧过程的影响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区间,该区间的临界判据是由电缆燃烧火焰对电缆的热作用和封闭空间内烟气层对电缆的热反馈决定的。基于封闭空间内的竖向温度分布,通过分析其无量纲温度梯度,得到封闭空间内竖向电缆燃烧过程存在一个特征明显的温度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46.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Ehr)种群竞争关系对CO2加富的响应变化。培养体系中CO2的浓度分别保持在360μL/L(未加富)和5 000μL/L(CO2加富)。结果表明:(1)不同的初始接种密度对2种藻种群竞争有明显的影响。当塔玛亚历山大藻(A)和小新月菱形藻(N)的初始接种密度比为A∶N=1∶4时,小新月菱形藻在竞争中占有极为明显的优势;当接种比例为A∶N=1∶1,小新月菱形藻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当接种比例为A∶N=4∶1时,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2)CO2加富可改变2种藻种群竞争的关系,使塔玛亚历山大藻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小新月菱形藻种群竞争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接种比例A:N=1:4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竞争劣势不再明显;而接种比例为A:N=1:1和4:1时,塔玛亚历山大藻成为竞争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避难行为、避难需求的相关调查,对现有"就近布置"避难场地的规划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近"提出了"时间距离近"和"空间距离近"的两重涵义;在此基础上认为不同类型应急避难场地在布局上对"近"的要求应区别对待;该原则可进一步表述为"服务半径基础之上与人口密度、通达路径相对应,就近布置"。 相似文献
48.
基于区域产量法测算的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实际,文章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计算项目做了较大改进。首次计算了肉类的耕地生态足迹和人畜排泄物污染生态足迹。新建了纳污土地、CO2吸收林地、水资源地三种生态足迹类型以强调农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土地、林地的多重生态功能;将化石能源地并入CO2吸收林地;剔除牧草地类型,将肉类耗粮生态足迹并入耕地类型;将污染源从化石燃料扩展到人畜排泄物、化肥、农药领域,计算了CO2、N、P和农药等污染物的生态足迹。用福建省最近5 a的平均产量测算了2007年福建农业生态足迹,包括农业投入品生态足迹、农业劳动力消费生态足迹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生态足迹三部分,然后与生态承载力分类比较以测度农业生产的生态占用情况。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中,林地、水域、建成地、纳污土地占有实际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13.4%和24.6%;而耕地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达到了94.2%;水资源地是实际生态承载力的2.2倍,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9.
杭州市灰霾与非灰霾日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11年典型灰霾和非灰霾天气下,采集了杭州市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测定并分析各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成分;同时采集并分析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的颗粒物样品,通过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进行源解析. 结果表明:灰霾天气下,二次粒子是杭州市各粒径段颗粒物的首要贡献源,其对≤1.1、>1.1~3.3、>3.3~5.8和>5.8~10μm粒径段的颗粒物贡献率分别为60.4%、62.2%、54.8%和46.5%. 在一次排放源中,机动车尾气是≤1.1和>1.1~3.3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13.8%和12.2%;城市扬尘是>3.3~5.8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达到16.0%;而建筑施工尘是>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14.2%. 非灰霾天气下,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加,二次粒子的贡献率显著下降,对≤1.1μm粒径段颗粒物的贡献率为42.7%,而对>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贡献率仅为15.5%;机动车是各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贡献源,贡献率均在20%以上;煤烟尘是≤3.3μm细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贡献源类,贡献率为22.0%;城市扬尘是>3.3~5.8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18.3%;建筑施工尘依然是>5.8~10μm粒径段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贡献率为21.4%. 相似文献
50.
以大涡模拟、混合物分数模拟和欧拉-拉格朗日粒子运动描述法为基础,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研究了细水雾对障碍物不同程度遮挡火的抑制作用,通过改变雾滴粒径、喷头操作压力来分析细水雾对不同遮挡情况油池火的抑制灭火作用。结果表明:当火源被障碍物完全遮挡时,操作压力低于1MPa,细水雾很难达到抑制作用,当压力达到4MPa以上时,细水雾能够将温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内;细水雾粒径小于50μm时,细水雾对障碍物遮挡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从整体来看,随着细水雾粒径的减小、压力的升高,细水雾对障碍物遮挡火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