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2篇
  免费   534篇
  国内免费   1544篇
安全科学   510篇
废物处理   174篇
环保管理   380篇
综合类   2926篇
基础理论   59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845篇
评价与监测   276篇
社会与环境   275篇
灾害及防治   20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应用地统计学技术对全天津地区表层土壤中 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含量和土壤理化参数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 ,各组分浓度均存在中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 .多环芳烃浓度的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 .大气运移和土壤TOC含量可能是影响土壤多环芳烃浓度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 .  相似文献   
112.
湖泊水质参数空间分析中异常值的识别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值的存在对湖泊水质参数局部估计精度产生重要影响 ,制约了地统计学在湖泊水质研究中的应用。文章以太湖为例 ,介绍了在湖泊水质参数研究中的三种异常值识别和处理的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异常值的影响水平  相似文献   
113.
114.
胡冉  曹波 《重庆环境科学》1998,20(4):47-49,59
选用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小鼠显性致死突变试验对新型食品添加剂“赛力奇”的致突变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三项试验的结果均生。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的规定,认为“赛力奇”无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15.
Fenton法处理线路板生产废水中有机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毅  周怡  王博 《环境科技》2005,18(4):14-15,18
比较传统Fenton法和电解Fenton法对线路板生产中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根据模拟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健鼎公司电解Fenton法的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16.
张毅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74-278
结合在建工程清水河大花水电站实例,本文对黔中地区二级阶地堆积物边坡成因、堆积物物质成份、结构与其物理力学特性作了分析、总结,初步探讨了贵州省二级阶地堆积物边坡稳定性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望能给正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行以一定的参考,并对工程建设区的二级地堆积物边坡稳定性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7.
上海市大气PM2.5中溶剂可抽提有机物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剂抽提、分离、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上海市5个不同功能区采集的大气PM_(2.5)样品中的溶剂可抽提有机物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出正构烷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有机酸、有机醇、有机酯等各类溶剂可抽提有机化合物267种。检出的82种多环芳烃中有15种属于美国EPA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比较了不同季节、不同区域PM_(2.5)样品中正构烷烃、多环芳烃等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差异。检出的喹啉类含氮杂环类化合物以及有机酸等污染物表现出一定的机动车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118.
选取农作物秸秆露天燃烧严重的东北地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结合卫星火点和气象数据,开展秸秆露天燃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成功验证了松嫩平原地区2015年10月25日~11月15日的秸秆露天燃烧情况,其准确度为67.1%,经过多次试验,在神经网络建模与验证数据配比为80:20时,预测准确度最高,可达69.7%,同时该模型的稳定性较好.而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预测研究表明,人工神经网络较适用于长时间序列的预测.就影响因素而言,相对湿度是影响秸秆露天燃烧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空气质量模式提供火点预测数据,提高其预报预警能力,为区域联防联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19.
对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勐腊分局2017年8月-2020年8月逐日空气质量数据的分析表明,2-4月是勐腊县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频繁达到二级及以上的时段,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能够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的污染物为PM2.5、PM10、O3、SO2中的一种或几种,PM2.5、PM10污染较为严重,PM2.5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可使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混合污染出现比例远大于单一污染.2019、2020年3-4月勐腊县轻度及以上连续污染日数超过5 d的5次过程中,4次污染过程的主要潜在源区在勐腊上风方向老挝西北部及泰国与其相邻的区域,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Weight 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WPSCF)大于0.6的区域与同年3、4月泰国西北部、老挝西北部的火点密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次污染过程与老挝西北部及泰国与其相邻区域的生物质燃烧关系密切;1次污染过程的主要潜在源区主要在当地,当地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生物质燃烧和餐饮行业细颗粒物的排放会导致勐腊县空气质量出现明显下降.为验证勐腊县连续污染过程受到了周边国家烧荒的影响,利用逐日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对2020年3月23-4月9日的污染过程进行了个例分析,发现AOT大值区位于勐腊上风方向,高浓度污染物持续稳定地向勐腊传输导致勐腊出现持续重污染.  相似文献   
120.
Understanding ozone (O3) formation regime is a prerequisite in formulating an effective O3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y. Photochemical indicator is a simple and direct method in identifying O3 formation regimes. Most used indicators are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s, whereas the role of atmospheric oxidation is not in consideration, which is the core driver of O3 formation. Thus, it may impact accuracy in signaling O3 formation regimes. In this study, an advanced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ing syste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oxidation and O3 formation regimes during a long-lasting O3 exceedance event in September 2017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of China. We discovered a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oxidative capacity and O3 formation regime. Over eastern PRD, O3 formation was mainly in a NOx-limited regime when HO2/OH ratio was higher than 11, while in a VOC-limited regime when the ratio was lower than 9.5. Over central and western PRD, an HO2/OH ratio higher than 5 and lower than 2 was indicative of NOx-limited and VOC-limited regime, respectively. Physical contribution, including horizontal transport and vertical transport, may pose uncertainties on the indication of O3 formation regime by HO2/OH ratio.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mmonly used photochemical indicators, HO2/OH ratio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iating O3 formation regimes. 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e necessities in using an atmospheric oxidative capacity-based indicator to infer O3 formation regime, and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zing behaviors of radicals to gain insight in atmospheric processes leading to O3 pollution over a photochemically activ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