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9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1550篇
安全科学   500篇
废物处理   210篇
环保管理   448篇
综合类   2981篇
基础理论   69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18篇
评价与监测   205篇
社会与环境   216篇
灾害及防治   24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蜡状芽孢杆菌好氧反硝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湖北省洪湖、仙桃等地采集的活性污泥和土壤中分离得到32株好氧反硝化细菌,对其进行反硝化能力测定,其中3株菌的反硝化能力较强,能以NaNO3为唯一氮源生长,分别命名为HS-N25,HS-MP12和HS-MP13. 这3株菌可以分别在18,15和12 h内将特定培养基SC中起始浓度为10 mmol/L 的NO3-完全降解. 通过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 rDNA 分子鉴定,菌株HS-N25,HS-MP12及HS-MP13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同源性达99%. 初步鉴定这3株菌为蜡状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952.
丽江市降水中常量离子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趋势分析、海盐示踪法和HYSPLIT模型,对1989-2006年期间丽江市降水中常量离子的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该区降水中常量离子浓度为SO2-4﹥Ca2 ﹥Cl-﹥NO-3﹥K ﹥Mg2 ﹥Na ,其中SO2-4和Ca2 是降水中高浓度离子,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43.9%和32.1%,降水中阴离子总浓度显著高于阳离子总浓度,由于离子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来源的一致性,离子间相关性水平较好,特别是K ,Mg2 ,Ca2 与NO-3和SO2-4.离子浓度的年际变化与丽江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研究区大气降水中离子主要是陆源物质贡献,NO-3,SO2-4,K ,Ca2 ,Mg2 和Cl-陆源物质贡献比例依次为100%,98.4%,98.4%,99.8%,92.4%和83.4%.  相似文献   
953.
利用经驯化的以嗜碱菌群为主的好氧活性污泥及常规厌氧、好氧污泥,针对不同浓度的棉浆黑液在现场进行了单独"好氧"及"好氧-厌氧-好氧"全流程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对棉浆黑液直接进行好氧曝气,可将原水pH值自12.4左右稳定降低至10以下,COD去除率可达40%左右。全流程实验中厌氧效果显著,pH值最低可降至8.2,整个系统抗冲击能力强,运行稳定,COD总去除率保持在63%以上。  相似文献   
954.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发挥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决策存在差异:在较为发达地区,秸秆还田与否,农户更多的是从秸秆处理的边际成本出发;而略欠发达地区,则主要是基于秸秆的利用效益.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行为决策.在制定促进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及差异,因地制宜,有效地促进秸秆还田在各地区最大限度地被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55.
气浮法对矿区洗浴污水中洗涤剂处理及回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武  李中和  宋岩 《环境工程》2009,27(1):30-32
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试验,确定了矿区洗浴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工艺,重点解决了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对水质的影响,为矿区洗浴污水回用提供一项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956.
为推广应用稻草型生物有机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萝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处理Ⅰ与等NPK养分施用量的纯化肥处理Ⅱ和菜枯肥处理Ⅲ相比,可提高萝卜功能叶叶绿素含量、防止功能叶早衰;提高硝酸还原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三种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处理Ⅰ使萝卜的产量分别比处理Ⅱ和处理Ⅲ提高4.48%、6.01%,维生素C分别提高22.48%、28.2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0.39%、19.91%,萝卜硝酸盐含量分别下降8.78%和16.67%,且以上4个指标处理Ⅰ与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此外亚硝酸盐含量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57.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 a、5 a、8 a后0~5、5~10、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O2、NO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碳氮变化对土壤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基础含量很低的贫瘠土壤退耕后表现出明显的碳、氮固存效应,有很强碳、氮固存潜力.与未退耕休闲农田相比,退耕3 a、5 a、8 a后0~20 cm SOC储量分别提高了9.12%、20.18%、34.39%,SOC平均固存率分别为0.17、0.23、0.25mg/(hm2·a).TN储量在5~10、10~20 cm增加不明显,在0~5 cm退耕3 a、5 a、8 a后储量分别提高14.29%,35.71%和64.29%,各退耕年限0~20 cm TN平均固存率均为0.2 mg/(hm2.a);(2)退耕后各年限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含量有所增加,但各层含量变化不明显,其增加量远小于SOC的增加,说明退耕初期阶段积累了较多的土壤惰性碳;NO3-N含量增加明显,0~5、5~10 cm土壤各退耕年限含量达5%的显著性差异,但退耕前后NH4-N含量无明显变化.(3)土壤CO2通量与SOC含量、SAOC含量、TN含量及N2O通量显著正相关;N2O通量与SOC含量、矿质氮含量及CO2通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环境因素稳定的条件下,退耕后土壤碳、氮含量的增加会导致CO2、N2O排放的加剧,表现出大气CO2、N2O的"源"效应.  相似文献   
958.
南新元  胡吉林  姜波 《环境工程》2009,27(5):107-109
医疗垃圾已成为威胁人类生活的"超级杀手",因此对医疗垃圾的处理至关重要。针对新疆某医疗焚烧处理场,介绍了热解焚烧工艺,此工艺应用了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核心的自动控制系统,系统中将MM440变频器和S7-300PLC的组合应用,并且实现了两者通过Profibus-DP的通讯。实践证明:该系统结构简明,运行可靠,便于在其他场合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59.
四川桤柏混交林土壤N2O排放的实测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土壤N2O排放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测定.通过与Forest-DNDC模型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林地土壤N2O排放.2005和2006年模型模拟的土壤N2O年平均排放速率为15.02,14.03mg/(m2×h),分别为实际观测值的85.7%和87.5%.2005和2006年的实际观测值与模型模拟值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有效系数分别为0.56和0.51.以2005年降雨量和气温为基准利用模型进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区降雨量在±30%范围内变化时,林地土壤N2O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25%;气温在±3℃范围内变化时,林地土壤N2O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960.
We investigated the constraints on sulfide uptake by bacterial ectosymbionts on the marine peritrich ciliate Zoothamnium niveum by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Protists with symbionts were collected on large blocks of mangrove-peat. The blocks were placed in a flow cell with flow adjusted to in situ velocity. The water motion around the colonies was then characterized by particle tracking velocimetry. This shows that the feather-shaped colony of Z. niveum generates a unidirectional flow of seawater through the colony with no recirculation. The source of the feeding current was the free-flowing water although the size of the colonies suggests that they live partly submerged in the diffusive boundary layer. We showed that the filtered volume allows Z. niveum to assimilate sufficient sulfide to sustain the symbiosis at a few micromoles per liter in ambient concentration. Numerical modeling shows that sulfide oxidizing bacteria on the surfaces of Z. niveum can sustain 100-times higher sulfide uptake than bacteria on flat surfaces, such as microbial mat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filter feeding zooids of Z. niveum are preadapted to be prime habitats for sulfide oxidizing bacteria due to Z. niveum’s habitat preference and due to the feeding current. Z. niveum is capable of exploiting low concentrations of sulfide in near norm-oxic seawater. This links its otherwise dissimilar habitats and makes it functionally similar to invertebrates with thiotrophic symbionts in filtering organ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