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748篇
基础理论   176篇
污染及防治   183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871.
在分析我国能源比价扭曲对能耗强度影响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Bayesian时变动态回归模型,测算了能源价格变动对能耗的影响效果及变动趋势。主要结论为:①能源比价关系的调整比单种能源价格的国际接轨更为重要。相比国际市场的能源比价结构,中国能源商品价格结构的扭曲度提高了中国的能耗强度,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增长。②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在电力、煤炭、石油三种能源中,电力价格的变动对能耗强度的影响最大。电力价格变化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但节能的效果仍很显著。煤电价格联动制约及"从量计征"的资源税偏低使得煤炭价格的上涨反而加大了能耗强度,且1996年以来煤炭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影响效应还在不断加强,原油价格的提高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作用,但相对煤炭及电力价格来说,石油价格的影响效应最小。2002年以前石油价格的上升对能耗的上升起助推作用,2003年后石油价格的上升对能耗的上升起降低作用且强度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872.
基于遥感开展城市湿地资源与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是当前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1987年、2000年和200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及研究区相关资料,监测了1987~2007年上海市湿地资源的变动情况,并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估算研究区1987~2007年湿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1987~2007年间上海市湿地资源呈现不断退化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退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稻田、河流、库塘、滩涂等湿地面积的显著减少;(2)1987~2007年上海市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中河流、库塘、稻田的生态服务价值减少,滩涂、湖泊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上海湿地资源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主要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城市发展中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3.
江苏省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相似云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程度,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采和利用,提出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相似云综合评价模型。针对水资源短缺风险的影响因素同时具有模糊和随机性问题,建立基于熵权和相似云方法的综合评估模型。借鉴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等5个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正态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城市水资源的短缺风险等级。给出一种新的计算正态云模型相似度方法——基于组合模糊贴近度的正态云相似度度量方法,通过比较待评价城市与风险等级之间的熵权正态云相似度值的大小,构建基于熵权相似云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江苏省三大流域的实例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结果相对客观合理,能够克服现有方法的一些缺点。  相似文献   
874.
含镉废水处理现状及其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概述物理、化学及生物吸附法处理含镉废水现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与普通生物吸附法相比,生物强化技术能提高生物的处理效率,加强生物的稳定性好,增强生物的抗毒性,所以在含镉等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75.
应用突变评价理论选择采矿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矿方案的优选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选择问题 ,传统的选择方法是经验类比法 ,且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笔者应用突变评价理论 ,对采矿系统进行多层目标分解 ,根据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运算 ,分别计算出不同采矿方法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 ,从而确定最优采矿方法。该方法结合实例 ,给出了具体步骤和计算结果 ,并与文献 [6 ]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论基本相似 ,突变评价法为采矿方案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6.
采用污泥有机肥对紫花苜蓿草施肥,研究其对紫花苜蓿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污泥有机肥对紫花苜蓿草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促进作用。紫花苜蓿草叶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相比对照组有所提高,未产生毒害作用。污泥有机肥施用后,土壤中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所增加,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污泥有机肥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促进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877.
北京2011年10月连续灰霾过程的特征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2011年北京地区灰霾典型发生月——10月,利用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监测的φ(SO2)、φ(O3)、φ(NO2)、φ(CO)、ρ(PM10)、ρ(PM2.5)、ρ(BC)等数据,对该地区秋季典型灰霾过程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 在观测期间51.5%的时间内出现了灰霾,其中13.6%属于重度灰霾. 对灰霾期间污染物时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表明:在灰霾过程中ρ(PM1)、ρ(PM2.5)、ρ(PM10)及ρ(BC)较各自月均值的升幅均大于20%,ρ(PM1)/ρ(PM2.5)(78.7%)也明显增大.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与细颗粒物及亚微米颗粒物有直接关系. 对观测期间的气象因素、气体污染物时间序列和颗粒物浓度累积特征的研究表明,10月连续灰霾过程的成因可能是该月频繁出现的鞍型场静稳天气及北京周边地区存在的基数较大的细颗粒物排放源所致.   相似文献   
878.
天津武清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大气VOCs(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研究其光化学污染特征和来源对控制近地面臭氧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于2006年8月10日—9月18日在天津郊区武清采用在线监测的方法,同步观测了VOCs、O3和NO2等气态污染物,以及温度和紫外辐射等气象因子. 对9月10—15日臭氧浓度较高时段VOCs的浓度水平、化学反应活性、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天津郊区武清环境空气中VOCs体积混合比平均浓度为24.6×10-9;VOCs主要由烷烃和烯烃组成,机动车排放、轻烃工艺、生物排放、沼气和碳氢溶剂是其重要来源. 根据等效丙烯浓度和MIR方法评估,烯烃对臭氧光化学产生的贡献占主导性地位,其中异戊二烯、丙烯、二甲苯和甲苯是臭氧生成潜势较大的物种. 通过与天津城区比较发现,郊区与城区的大气VOCs不仅组成不同,而且化学活性物种也不同.   相似文献   
879.
回顾了我国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发展历程,从目标效果、制度框架、措施手段等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预期目标(2017年)基本实现,并且随着控制目标逐渐严格,已由年尺度细化至日尺度.②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顶层制度框架逐渐成熟,运行机制逐渐健全统一,重污染应急管控预案趋向于成本有效性减排策略.③当前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手段基本为命令控制型,在源头控制上主要采用新源环境准入、老旧源落后产能淘汰、燃煤控制与小规模炉窑综合整治等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耗结构调整策略;在末端控制上,逐步规范和强化大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移动源、面源排放管理模式.④建议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管理常设机构,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长效化;建议实施区域性大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此基础上引入经济刺激型手段,建立基于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大气固定源排污权交易制度,让市场机制促使污染源进一步减排和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80.
华北平原农田硝态氮淋溶率和淋溶负荷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鹏  后希康  周丰  营娜  赵广超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1):3173-3180
由于化肥过度施用且强度逐渐增加,华北平原氮淋溶问题日趋严重且造成了地下水污染风险.利用1991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290 组农田NO3--N 淋溶试验样本(淋溶率和10个影响因素),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初步建立了华北平原农田NO3--N淋溶迁移过程统计模型.以2008年为例,基于华北平原县域合成氮肥、复合肥施用量和1 km×1 km的影响因素和土地利用(耕地)数据,最终得到1 km×1 km的华北平原农田NO3--N淋溶率和淋溶负荷及其不确定性水平.初步结果表明:①模型校准和验证R2分别达到0.832和0.829,模拟结果相对可靠;②华北平原耕地NO3--N的淋溶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其中位值为15.4%(R50为12.6%~18.2%),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TN量、施N量、灌溉比例与降雨量的比值等;相应地,2008年淋溶负荷和淋溶量分别为995.1 Gg·a-1(833.4~1156.7 Gg·a-1);③NO3--N淋溶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太行山脉以东、黄河附近以及苏北的县(区、市),淋溶负荷贡献最大为河南(~37.7%)、江苏(~24.8%)和河北(~2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