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748篇
基础理论   176篇
污染及防治   183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72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01.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规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王艳  柴发合  王永红  刘敏 《环境科学》2008,29(5):1430-1435
采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运行MM5获得研究区域2004年代表月份的气象场模拟结果,运用HYSPLIT4.8模式,计算代表城市的后向及前向气流轨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气流轨迹的分布差异明显,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影响长三角地区低层大气的输送气流主要来源于蒙古、华北或东北地区,途径黄海海域或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或上海等地抵达长三角地区.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方向也是比较重要的输送途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界的中尺度污染传输主要受东亚季风活动的影响,其中冬季季风是长三角污染物向华南和西太平洋地区传输的一个主要机制;影响长三角污染物输送的重要系统还包括春夏控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环流,该系统主要向西影响我国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902.
该研究以浙江省2014-2019年PM2.5浓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方法结合气象、植被、地形、经济、人口和基础设施等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M2.5浓度时空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季节变化差异显著,总体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分布规律,每年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特征.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日最低地表气温(MI-GST)、日最低气压(MI-PRS)、日蒸发量(EVP)、日最小相对湿度(MI-RHU)、月植被覆盖度(FVC)、日降水量(PRE)、日极大风速(MM-WIN)、日平均相对湿度(AV-RHU)、铁路密度(Railway)、日最大风速(MA-WIN)、日照时长(SSD)、海拔(DEM)、日平均风速(AV-WIN)和河流密度(River)等15个因子对PM2.5浓度影响显著;随机森林模型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变异解释量(R2)分别为0.133、17.83%和0.834,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0.278、40.48%和0.575),表明随机森林更适合浙江省PM2.5浓度估测,该研究揭示PM2.5时空分布及相关因子分析,为限制空气污染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03.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是一类危险性较大的环境污染物;其分布广,难降解,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能够干扰动物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对人和动物的生殖系统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PAEs的检测方法、毒性效应、分布和降解方法,并对今后PAEs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4.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复杂,呈现大气复合型污染特征,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识别和定量,是制定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基础。本研究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国近30个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气颗粒物PM10主要来自六类源:扬尘(土壤尘、道路尘、建筑尘);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SO2、NOx、VOCs氧化产生的二次颗粒物。研究还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和相对贡献存在差异。近年来随着大气颗粒物控制措施的实施,城市PM10污染状况已明显改善,大气细颗粒物PM2.5越来越受关注,在制定空气质量达标方案时,各类燃烧源和二次颗粒物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905.
固相萃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马娜  陈玲  熊飞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3):181-184
对固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萃取参数(吸附剂用量、背景体积及洗脱溶剂等)与萃取效率的规律,吸附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的固相萃取在线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该技术比传统液—液萃取用时短、二次污染小、选择性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中多环芳烃、农药、卤代烃、有机氯化合物、酚类等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906.
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株原油降解菌XD-1,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 sp.).初步实验表明菌XD-1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的作用,对该菌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菌XD-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菌在生长对数期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充足的碳源是产表面活性剂的必需条件,菌利用原油为碳源时能持续大量地产表面活性剂;原油和尿素为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菌XD-1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营养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 g,尿素4 g,磷酸二氢钾1 g,微量元素液4 mL,水1 L,pH 8.0.  相似文献   
907.
针对水源水库的氮源污染和有机物污染问题,研究了原位投菌技术对微污染水源水的修复效果。实验在中试反应器中进行,所投加菌剂为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实验结果表明,在菌剂投加量为0.1 mg/L,溶解氧质量浓度为5~8 mg/L,水温为16~25℃的条件下,系统对水中主要污染物NO3--N、TN和CODM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质量浓度分别从1.68、2.25、5.50 mg/L降至最低值0.75、0.95、3.03 mg/L,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到57.5%、57.7%和44.9%。系统对水中氮源污染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均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实验结果表明,将原位投菌技术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体的水质改善是可行的。同时还探讨了贫营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08.
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阿特拉津(AT)在3种岩性土壤中的吸附规律.探讨了离子强度、TOC和pH等因素对AT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TOC对AT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较大;增加离子强度,会提高AT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pH与AT的吸附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09.
雷向杰  蔡新玲  王娜 《灾害学》2011,26(3):22-27
为了定量评估气象灾害造成的灾情,利用陕西1984-2007年气象灾害普查数据库,建立人员死亡率、农作物种植面积受灾率、直接经济损失率3个灾情因子评估指数并计算灾情综合指数,构建灾情因子和综合灾情年景定量评估指标,将气象灾情年景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较轻和轻5类。利用建立的年景评估指标对陕西2008-2010年气象灾害灾情年景进行评估,应用到年度气候影响评价业务服务中。分析每种气象灾害灾情因子指数和灾情综合指数多年平均值,确定陕西危害度最大的气象灾害依次为暴雨、干旱、冰雹、连阴雨、气象地质灾害等。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率呈现减少趋势,多年平均值为3.23/百万,直接经济损失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多年平均值为1.51%,农作物种植面积受灾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多年平均值为21.99%。  相似文献   
910.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新模型及应用——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人群健康5个方面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目前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的不足,以最大流原理为基础,以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为算法实现手段,从复杂系统结构演化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进而使用该模型对2001-2009年天津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市2001-2007年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况,2008、2009年处于较健康的状况,并得出天津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的判定.由于该模型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演化动力学机理和城市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特性,因此,不仅在评价上有较大的优越性,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变化状态的预测上也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