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1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32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5篇 |
废物处理 | 28篇 |
环保管理 | 76篇 |
综合类 | 685篇 |
基础理论 | 108篇 |
污染及防治 | 83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54篇 |
灾害及防治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草木灰对吸附亚甲基蓝的去除效果,探讨了亚甲基蓝初始量、吸附时间、pH值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运用伪一级、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Laugmuir、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草木灰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在5 min~30 min速率比较快,约在65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pH越大越有利于吸附,浓度在5mg/L时草木灰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最佳。与伪二级动力学曲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由Laugmuir等温线模型计算得出理论最大吸附容量Qm为2.275 mg/g,吸附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912.
柔性集尘极应用于湿法脱硫烟气深度净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柔性绝缘疏水纤维织物用作集尘极材料的可行性及电场性能,为解决传统湿式静电技术由集尘极材料选择及表面水膜布置不均引发的系列问题,利用浸润质量在线监测法,得到水对柔性集尘极的毛细浸润特性;通过测量不同给水率条件下柔性集尘极电阻率及伏安特性曲线,揭示柔性集尘极表面水膜特性与静电场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小试/中试试验台,研究了柔性集尘极对燃煤脱硫烟气气溶胶污染物组分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水能够在柔性集尘极表面形成均匀水膜;试验工况下,柔性集尘极电场性能优于导电刚性材料,柔性集尘极对酸雾气溶胶脱除率达98%以上;中试装置出口烟气酸雾<10mg/m3、浆液滴<15mg/m3、微细粉尘<5mg/m3;工业化装置较高的烟羽透明度表明柔性集尘极实际运行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13.
环境管理与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接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数据体系。选取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的14个城市实施访谈与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大气污染源清单的主要用途为大气污染应急、预警以及污染源解析,但由于环境统计、污染源监测和排污许可三大环境管理数据体系差异较大,导致环境管理数据的行业和工艺过程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污染源清单的需求。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技术储备不足、污染源信息分散以及数据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促进环境管理与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对接,重点在于污染源数据定期更新和环境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应着重形成多部门数据共享、全面和全过程环境管理以及人才和技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14.
简述了《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对《条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解读。《条例》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实施,是我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地方性法规,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弥补了生态环境监测立法的空白。《条例》共分6章47条,重点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机构监督管理、网络管理、污染源监测、监测信息公开与共享等制度,明确了统一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监测数据造假等内容。提出,加快补齐监测网络建设、基层监测能力、污染源执法监测、社会监测机构监管等方面的短板,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推动监测事业依法、科学、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915.
916.
917.
918.
伊金霍洛旗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伊金霍洛旗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结果,较客观的分析了生态环境的发展态势,为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9.
920.
我国以行政命令手段为主的环境管理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环境汞污染,因而有必要引入环境经济手段。本文基于汞在采掘、冶炼和产品生产三个生产环节中的利用、处置与排放特征,构建了经济系统及行业部门的汞物质平衡模型,并发现,单个污染源的汞污染物治理难以保证消除汞的环境危害。因而,采取环境经济手段控制工业汞污染,尽可能少的向环境中排放汞,在涉汞工业系统的层面上提高汞的利用效率和再资源化率。我国工业汞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手段包括环境污染价格、税费以及绿色金融两大类,但仅对生产环节高浓度汞排放发挥作用,对于堆存、再提取和处置环节的汞排放则作用不大。对此,应从扩大环境税(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建立长效的绿色金融机制和推进第三方治理低含量含汞废物,这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