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21篇 |
免费 | 2184篇 |
国内免费 | 48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10篇 |
废物处理 | 201篇 |
环保管理 | 1195篇 |
综合类 | 10815篇 |
基础理论 | 2060篇 |
污染及防治 | 950篇 |
评价与监测 | 886篇 |
社会与环境 | 1082篇 |
灾害及防治 | 7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4篇 |
2023年 | 508篇 |
2022年 | 1025篇 |
2021年 | 1027篇 |
2020年 | 1213篇 |
2019年 | 750篇 |
2018年 | 768篇 |
2017年 | 904篇 |
2016年 | 715篇 |
2015年 | 871篇 |
2014年 | 746篇 |
2013年 | 1025篇 |
2012年 | 1274篇 |
2011年 | 1269篇 |
2010年 | 1138篇 |
2009年 | 1051篇 |
2008年 | 993篇 |
2007年 | 1040篇 |
2006年 | 960篇 |
2005年 | 773篇 |
2004年 | 558篇 |
2003年 | 405篇 |
2002年 | 317篇 |
2001年 | 253篇 |
2000年 | 249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4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吉林省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植系统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富营养化次之。 相似文献
992.
南京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根据南京市1991~2003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进而评价了南京市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南京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遏制,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这主要归功于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巨额的环境投资。 相似文献
993.
汉江流域1951~2003年降水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Mann Kendall检验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1951~2003年汉江流域年和春、夏、秋、冬四季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并重点分析了丹江口水库上游年降水、年平均气温和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相互间的联系。分析发现,在显著性水平α=0.1上,近50年来汉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丹江口水库上游降水在1991年发生突变,从20世纪80年代多雨期进入90年代少雨期,80年代平均降水比1951~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多9.7%,90年代平均降水比多年平均降水少11.6%;上游平均气温90年代比多年平均气温高0.2℃,而同期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也比多年平均高了0.3℃,上游气温同北半球气温同步上升,而上游降水变化受北半球气温升高的影响不断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反相关系。分析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水资源和防洪安全的影响,也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月湖底栖动物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水草可恢复区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质适宜是富营养湖泊恢复沉水植物(水草)的重要前提。大型底栖动物可综合指示底质的污染程度,于2002~2003年在武汉月湖开展了底栖动物水平分布对水草可恢复区指示作用的研究。首先通过月湖底栖动物与环境的相关分析,选择颤蚓科寡毛类作为底质营养状况的指示类群,然后利用同类湖泊群颤蚓与水草数据分析阈值,初步确定颤蚓密度≤100 ind/m2的底质适合水草生长,最后绘制月湖颤蚓分布的水平等值线,显示水草恢复的合适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应用底栖动物空间格局指示水草恢复区的技术原理框架。 相似文献
995.
陈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93-793
全球化正在导致城市与区域的空间重构。伴随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产生新的全球城市将成为亚太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之一。中国正成为东亚地区增长最快、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则极有希望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城市。首先总结了全球城市的特征,并简要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分析得出上海已具全球城市雏形,同时也指出了其与主要全球城市的差距;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上海为建设全球城市而必须进行的调整与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等方面;最后提出了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目标,即建成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全球交通中心、全球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996.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实现边际油田的高效和经济开发是提高油气后续发展能力。保障油气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方面基础较薄弱.在“十一五”期间尚不具备开发深水油气的条件。因此“十一五”期间需针对我圈海域特点选择部分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实现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近海向深水的技术转移。为实现全海域资源开发提供高技术支撑。本文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为对象.从海洋油气资源及其勘探开发状况、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图象及社会经济需求筹方面进行内外部环境条件分析.提出了我国海洋油气资源技术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对制约我国该技术领域和相关油气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国外垄断技术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997.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发区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基于江苏省开发区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测算了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结合江苏省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剖析了理论潜力实现的可能性及途径。结果表明,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分别为261km^2和1069km^2;若能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用地容积率等方面有所作为的话,江苏省开发区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将分别达210km^2和869km^2。这主要通过注重开发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整个社会的视角,对水权交易效率进行公理化分析,为水权交易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首先,提出分析的假设条件,定义水权配置效率,该效率满足完备性、传递性公理.其次,定义水权边际价值、总价值,提出水权边际价值递减规律.再次,给出水权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定义,提出帕累托最优时水权配置状态的定理,并论证水权的帕累托配置是稳定的水权配置状态.根据极限理论,给出水权配置序列收敛于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定义,论证了在现实水权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水权交易重新配置水权才能逼近水权配置的最优状态--帕累托配置,而依靠行政配置无法实现.最后,采用本文理论分析我国水权交易现状,指出由于我国目前水权交易成本过高,水权配置向帕累托逼近的速度慢,水权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随着我国水权交易制度的日趋完善,水权配置将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999.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在决定我国终端能耗的局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应用集合模型方法建立了中国能源服务需求预测模型( Energy service demand projection model,ESDPM),在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未来一直到2050年的客运和货运周转量以及小汽车保有量,并进行了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结果显示,2005-2050年中国的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将分别以年均增长率5.9%和5.1%的速度增长,2050年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将分别达到23.1万亿人·km和74.7万亿t·km.小汽车将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加呈现出明显的"S"型增长关系,在小汽车拥有率饱和水平选取为0.4时,小汽车保有量将稳定在5.8亿辆左右. 相似文献
1000.
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 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年际和季节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密度在东湖区和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区较大、西湖区最小,生物量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铜锈环棱螺密度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长角涵螺密度东湖区最高、围网养殖区次之、入湖河流及其它湖区极低。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导致围网养殖区螺类数量下降,螺类(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投放可能是该区螺类密度、生物量及铜锈环棱螺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影响螺类群落整体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铜锈环棱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a较高的水域,而长角涵螺和纹沼螺则主要分布在透明度较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