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1篇
  免费   680篇
  国内免费   1520篇
安全科学   690篇
废物处理   151篇
环保管理   407篇
综合类   3433篇
基础理论   578篇
污染及防治   564篇
评价与监测   271篇
社会与环境   306篇
灾害及防治   20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385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HDTMA)和稀土溶液氯化镧(LaCl3)对人造沸石进行改性,以增强其对水中氨氮和总磷的同步去除效果.结果表明,HDTMA和LaCl3可有效负载于人造沸石表面,且在pH为7的条件下,改性沸石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由改性前的75%和1%提高到95.67%和91.96%.影响因素的实验表明,改性沸石对不同浓度废水的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氮、磷的去除率随改性沸石投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适合描述改性沸石对氨氮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适合描述改性沸石对总磷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说明改性沸石对水中氨氮的吸附属于离子交换,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包含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两种过程.此外,通过再生性能、负载强度和离子竞争的试验证明改性沸石能应用于实际生化尾水的氮、磷去除.  相似文献   
962.
中国省域可持续发展压力的量化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研究纳入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提出复合生态系统压力论,并进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分省实证量化。文章基于有效劳动力负担系数和发展水平指数、基于人均耕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分别进行相关聚类,归纳出中国分省发展压力最大而资源支持能力最薄弱的省份位于中西部落后地区,揭示了现状下,我国贫穷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具有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3.
铜绿假单胞菌对铜和铅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Cu和P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对Cu~(2+)的吸附率低于Pb~(2+).对于单一重金属体系,吸附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平稳变化,2 h达到稳定.吸附率随投菌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稳.对于Cu~(2+),投菌量为1 g·L~(-1)时吸附率达到稳定,而Pb~(2+)的吸附效果达到平稳时的投菌量为0.5 g·L~(-1).单位质量菌体对Cu~(2+)、Pb~(2+)的吸附量随投菌量的增加而下降.pH为3时,菌体的吸附效果较差,当pH为5~8时,2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较高.对于活菌,Pb~(2+)对菌体吸附Cu~(2+)有抑制作用,而Cu~(2+)对菌体吸附Pb~(2+)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失活菌,P.aeruginosa吸附Pb~(2+)和Cu~(2+)的效果均随共存重金属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Cu~(2+)对Pb~(2+)的影响比Pb~(2+)对Cu~(2+)的影响更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吸附后的菌体较吸附前聚集性更好.总体而言,P.aeruginosa能对水体中共存的Cu~(2+)和Pb~(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964.
以酸性氯化铜蚀刻废液为原料,在Na2CO3和助剂A存在下,采用一步沉淀法制备碱式碳酸铜。考察了反应pH、n(Na2CO3)∶n(助剂A)、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碱式碳酸铜制备效果的影响,并采用XRD、TG 及SEM对产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pH 7.0、沉淀剂配比n(Na2CO3)∶n(助剂A)=1∶2、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70 ℃的条件下,产品的w(Cu2+)达55.62%,w(Cl-)为0.013%,符合HG/T 4825—2015《工业碱式碳酸铜》的要求;蚀刻废液中Cu2+的回收率接近100%。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产品为单一组分CuCO3·Cu(OH)2,小颗粒为直径1.8~5.4 μm的不规则球形,团聚后的大颗粒呈姜块状形貌,粒径为48~75 μm。  相似文献   
965.

Microbial 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for high composting efficiency and good quality compos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physicochemical and 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in composting from different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chicken manure (CM), duck manure (DM), sheep manure (SM), food waste (FW), and vegetable waste (VW). The role and interactions of core bacteria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maturity in diverse composts were analyzed by advanced bioinformatics methods combined sequencing with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composting from diverse sources. FW had a low pH and different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other composts but they all achieved similar maturity products. Redundancy analysis suggested total organic carbon, phosphorus, and temperature governed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bial species but key factors were different in diverse composts. Network analysis showed completely different interactions of core bacterial community from diverse composts but Thermobifida was the ubiquitous core bacteria in composting bacterial network. Sphaerobacter and Lactobacillus as core genus were presented in the starting mesophilic and thermophilic phases of composting from manure (CM, DM, SM) and municipal solid waste (FW, VW), respectively. SEM indicated core bacteria had the positive, direct, and the biggest (>?80%) effects on composting matur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oretical basis to identify and enhance the core bacteria for improving full-scale composting efficiency facing more and more organic wastes.

  相似文献   
966.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non-radical activation of persulfate (PS) is highly desired for removing organic pollutants in...  相似文献   
967.
为评估典型水产养殖型湖泊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人体健康风险特征,系统采集并测定了宿鸭湖湖水、周边地下水、沉积物及鱼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重金属在不同介质间(湖水-鱼体、湖水-沉积物及沉积物-鱼体)的转移因子,并通过健康风险指数计算定量分析了宿鸭湖水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以及不同暴露途径的风险贡献率.结果表明:Zn、Ba和Sr在不同介质体内含量均较高,而Sn和Cd的含量均比较低.Cr和Zn在鱼体中的均值含量超过WHO鱼类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限值,具有潜在毒性;湖水和地下水中的所有重金属浓度均低于饮用水标准中的相关限值;部分沉积物样品中Cr、Ni、Cu、Zn、Cd和Pb含量超出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自然背景值,但低于美国华盛顿州沉积物化学标准(WAC 172-204-320)中的含量限值,已构成轻微污染.不同介质间的转化因子分析表明,鱼体对湖水中的Zn、Sr、Ba、Cu、Cr、Ni、Co、Sn和Cd均存在富集作用;但除Zn以外,鱼体对沉积物中的其他重金属无明显的富集作用;宿鸭湖水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Cr对人体的HRI值为1.6,其健康危害效应不可忽视;食用鱼类是导致Cr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途径,贡献率高达94%;最后,与非养殖型湖泊相比,宿鸭湖水库中鱼体内Pb和Cr的含量明显偏高,且重金属从湖水到沉积物的转移因子明显偏高,而从湖水到鱼的生物浓缩因子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68.
本年度报告采取实地调研法和政策分析法,针对2022年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开展系统评估,总体认为2022年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创新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绿色发展结构转型,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长效、激发活力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充分支撑环境质量改善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69.
为克服单一剩余活性污泥(WAS)发酵产酸效率低的问题和资源化利用废弃木耳菌糠(SMS),本文对热-碱预处理污泥(PWS)和菌糠进行共发酵,研究预处理和菌糠添加对共发酵体系的产酸性能影响.试验基于原料的总固体含量(TS)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污泥(WAS∶SMS=1∶0)、预处理污泥(PWS∶SMS=1∶0)、菌糠(PW...  相似文献   
970.
目的 探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层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去除原料微米硼的表面氧化层,然后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对微米硼进行加速氧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加速氧化后硼颗粒的氧化层厚度及组成进行分析,总结表面氧化层结构及成分组成变化规律,揭示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结果 微米硼经高温水浴浸泡处理后,表面氧化层去除率达到50%。随着加速氧化时间的延长,硼颗粒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由内向外硼颗粒表面可以用B-BxOy-B2O3三层结构来表示,BxOy总是伴随着B2O3同时出现的,且随着氧化反应的进行,颗粒表面BxOy的含量将超过B的含量。结论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微米硼的氧化机制为O2向B颗粒内部单向扩散的反应机制,B先与O2反应,形成低氧化物BxOy,BxOy进而与O2反应生成B2O3。随着氧化层厚度的增加,O2向B颗粒内部扩散的阻力增大,氧化反应速率随之降低。相比湿度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显著加快硼表面氧化层的形成;温度一定时,湿度的增加可促进硼氧化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