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4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1453篇
安全科学   621篇
废物处理   186篇
环保管理   387篇
综合类   3119篇
基础理论   611篇
污染及防治   758篇
评价与监测   246篇
社会与环境   266篇
灾害及防治   15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339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225篇
  2017年   291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387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22.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缘政治关系,开展前期深入的系统性综合调查,进行生态安全与资源工程安全评价和交叉学科论证,并对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建议:未来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要谨防“大跃进”,要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系统规律,守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要切实履行资源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提倡基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学术争鸣,科学问题最好还是由科学家去讨论;一些争议大的科研课题慎用公益性研发经费来支持。  相似文献   
23.
为探索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机制,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及吸附类型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动态吸附方式,利用SBAR反应器分析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存在初期吸附作用,最佳吸附时间为30~45 min,COD去处率60%;通过对失活前后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吸附性能测定以及红外光谱分析,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类型,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是一个包含生物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4.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内脏及河流底泥中的铜。鱼内脏经组织捣碎机捣成匀浆后,加硝酸消解;底泥则经氢氟酸和高氯酸消化。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回收率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5.
粗苯污染事故应急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一次苯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方法进行论述与总结,并分析了事故现场周围地表、地下水中苯污染浓度的变化情况,提出了该类事故的应急措施,以此作为处理同类事故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6.
博斯腾湖水质矿化度模型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松 《干旱环境监测》1996,10(3):142-146
根据博斯腾湖1985~1995年水质监测数据和出入湖水量等水文数据观测值,采用水质扩散模型和盐量平衡关系推导出博斯腾湖大湖区(简称博湖)水质矿化度模型,并预测了几种情况下博湖水质矿化度及近几年变化趋势,分析了影响博湖水质矿化度的主要因素,为博湖的近期和远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质量保证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质量保证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1972~1977年)起步阶段(1978~1983年)和发展阶段(1984~)。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和侧重点,1978年前主要探索与污染物质的分析方法,1984年后是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进入管理时期。  相似文献   
28.
A study of the elemental leachability and retention capability of compos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 this work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that can be taken to evaluate the mobility of elements in compost. The prac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also discussed in terms of methods for cleaning up compost and using compost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The mobility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in compost is evaluated by leaching with four selected eluents, i.e. diluted sulfuric acid, oxalate, citrate and EDTA. In contrast to the chelating agents, diluted sulfuric acid was found to generally have a low leaching capability for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compost. This implies that the risk of heavy metal leaching caused by natural rainfall is likely to be low.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leaching experiment wer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ults obtained from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This comparison confirmed that both methods gave similar results for predicting the lability of elements in compost. A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leaching curves was also conducted. The leaching curves for elements with high lability could be fitted with a two components model. The labile components identified by the kinetic model are approxima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ra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first step of the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The kinetic speciation method is shown to be a relatively rapid and simple procedure for compost which give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lement lability than simple leaching experiments. The leaching reagents used in this work were not effective enough to be used for cleaning up compost with a high metal content. Compost was however shown to have a high affinity for heavy metals, with the order of affinity of metal for the compost being very similar to that seen for humic acid. Compost may therefore prove to be a good remediation material for metal contaminated waste.  相似文献   
29.
福建省森林固定CO2价值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引入“市场逼近系数”,构造森林固定CO2效益经济结构模型,评估福建省森林固定CO2价值,为福建省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资产评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0.
宋国君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574-576
以固定点源烟尘排放为例,从排放标准和监测标准两方面讨论了中国现阶段“达标排放”的状况,指出当前的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实际上是“初步达标排放”,现在的排放标准和监测规范合适考核污染源的初步达标排放,不适合考核污染源的连续达标排放。排放标准的规定形式、监测规范和适用范围需要改革。现在的排放标准指标需要与监测规范和超标率限值结合起来,以促进污染源的连续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