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7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707篇
安全科学   458篇
废物处理   53篇
环保管理   195篇
综合类   1925篇
基础理论   272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131篇
社会与环境   198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毒性鉴别评估(TIE)在沉积物毒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沉积物毒性评估是水污染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性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沉积物毒性评估方法,对于科学设计疏浚方案、安全高效管理疏浚工程、阐明沉积物毒性与特定污染排放物的联系以及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等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沉积物毒性评估方法的发展历程,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环保局最新修订的毒性鉴别评估程序(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的试验方法、主要过程和受试生物的选取。并结合我国沉积物毒性评价的现状,分析了TIE方法的优点与不足,重点指出TIE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目前,TIE在我国沉积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通过文章的介绍可以促进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2.
大型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以往的物理及化学修复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效果不甚理想,而利用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是一种低廉有效的处理方法。文章综述了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植物修复重金属水体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4种生活型水生植物(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对重金属的蓄积效果;并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影响因素如植物生活型、生物量、株龄以及重金属的类型、初始浓度和水体的理化性质等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筛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使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超蓄积能力、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机理机制研究以及应用多种类型植物的组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并且提出了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3.
PW_(12)/S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H3PW12O40催化剂,并采用红外光谱、XRD及BET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水中苯酚的光催化降解性。讨论了负载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对苯酚和TOC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W12/SiO2负载型催化剂用量为3g/L,光照6h,10mg/L苯酚水溶液中苯酚去除率为93.06%,TOC去除率为73.20%。PW12/SiO2多相光催化10mg/L苯酚水溶液降解反应和苯酚水溶液直接光解反应均为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984.
基于CMAQ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建立了真实条件下基于不同达标率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CMAQ建立研究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系统,设置多层嵌套网格(最小网格分辨率3km),获得了2006年1月、4月、7月、10月(四季代表月)的小时污染物浓度值。通过调整研究区域的污染源排放量,并结合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立了不同污染物的达标率与环境容量关系曲线。研究证明,该方法可以确定可吸入颗粒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在不同达标率下的大气环境容量,并充分反映三种污染物环境容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环境管理者制定针对研究区域的空气总量控制方案,还有助于构想基于季节性变化的污染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85.
新一代X荧光仪在河流底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介绍了新一代能量色散型X荧光分析仪在地面水监测(河流底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成都市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沙河部分河段中底泥沉积物现场取样分析样品中As、Cu、Cr、Pb、Cd等元素含量,并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两条河流取样段的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验证了X荧光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快速分析手段在地面水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6.
东平湖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文章研究了东平湖水体中N、P的分布特征,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东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水体中总氮(TN)的含量分别为0.86~2.34,1.63~4.75和0.26~2.53mg/L,夏季湖水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说明东平湖中的N主要来源于面源污染。湖水中总磷含量的均值约为0.05mg/L,且不同季节间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营养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水体总体上处于中营养状态。大安山码头和腊山码头附近水体营养水平略高于其他区域,这与两个码头附近均有大片网箱养殖区和接纳较多生活污水有关。东平湖水体中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氮磷比分别为10.3~78、19~46和10.2~35,即总氮浓度均超过总磷浓度7倍以上,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  相似文献   
987.
以兰州市区为研究区域,以屈(Chrysene)和2,3,7,8-四氯二苯-p-二噁英(2,3,7,8-TCDD)两种典型持久性污染物为例,应用RAIDAR(Risk Assessment Identification And Ranking)模型对它们在研究区域环境中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模拟计算和评价,并根据LevelⅡ和LevelⅢ的计算结果对污染物按风险进行归类。模拟结果表明:以全部排放到大气计算,且以非生物介质中的阈值分析时,2,3,7,8-TCDD的RAF(Risk Assessment Factor)值是1940,归为A类化合物,CHr的RAF值为10.8,归为B类化合物。将RAIDAR模型用于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以筛选出那些急需进行评价的污染物作进一步的分析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相似文献   
988.
BAF中多相流运动与处理效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它具有工艺简单、占地节省、有机负荷与水力负荷高、投资较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我国资金短缺的中小城镇分散型污水的处理。文章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前人较少涉及的BAF中气液两相流的相关规律,揭示流场形态与溶解氧的关系,并分析对反应器处理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纵横比、气体流速、曝气孔径三种因素均能改变流场形态,并且单位体积内气泡数量多、漩涡结构发展充分、气液两相混合充分的流场能使得污水处理效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89.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生态系统响应和游客主观认知的双重视角,对六盘山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自然状态下旅游践踏干扰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边缘1~3m范围内,但不同生态系统差异较大。在调查的3个景区中,小南川景区乔灌草生态统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1m左右;凉殿峡景区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集中在1~2m之间;野荷谷景区华北落叶松林下生态系统则达到3m左右;②采用地表覆盖物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和游客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来衡量受干扰旅游步道响应程度,在1m范围内各调查样区ILCI均达到4级或5级严重冲击程度;1~2m间以凉殿峡景区ILCI值较高(39%),介于1~2级之间,而小南川与野荷谷景区ILCI值属1级轻微影响;3m及以外三者影响基本较小。游客对游道沿线土壤裸露度可接受改变限度为55.7%,3个调查样区1m范围内植被覆盖减少率(CR)均超过此水平;③调查样区旅游步道响应强弱与游道坡度、边坡坡度以及游道宽度具有一定相关性;④地表覆盖物响应指数因与其它各响应变量间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干扰系统响应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旅游践踏干扰已对游道沿线环境以及游客游憩体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变目前景区开发无序状态,加强旅游步道规划设计和游客行为规范,建立长期环境监测系统,将对制定防治游憩冲击策略,促进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0.
During 28–29, September 2005, water was drawn from Hanjiang River and Houguan Lake to the Yangzi River via Sanjiao Lake and Nantaizi Lake in Wuhan in order to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cosystem restoration.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drawing water as a means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zooplankton populations were studied 3 times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finishing and a month after drawing water) at seven locations from 27 Sept. 2005 to 2 Nov. 2005. Water quality in the lakes was mostly improved and zooplankton species richness decreased as soon as drawing water had finished but increased a month after drawing water. Zooplankton density and biomass was reduced in the lakes by drawing water but was increased at the entrance to Sanjiao Lake because of landform geometry change. Before drawing water, most species in Sanjiao Lake e.g., Brachionus sp. and Keratella sp. were tolerant of contamination. After drawing water oligotrophic-prone species such as Lecane ludwigii and Gastropus stylifer emerged. We conclude that drawing water could b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water quality and favour ecosystem restoration. Dilution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may b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 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