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350篇 |
基础理论 | 55篇 |
污染及防治 | 31篇 |
评价与监测 | 31篇 |
社会与环境 | 33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统计分析了4家机械制造企业11年导致人员死亡和重伤的28起安全事故案例,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安全事故总体发展趋势和企业业务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企业安全事故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和事故岗位分布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调研企业在预防安全事故方面需要加强的管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2.
灌排沟渠径流是洱海氮、磷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2020年秋季,研究选取洱海西部2个汇水区,分析了降雨条件下汇水区和沟渠子汇水区2个空间尺度下沟渠水质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对沟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水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其中双隐汇水区东南部沟渠化学需氧量(COD)较高,为5.68~20.49 mg/L,北部沟渠总氮(TN)浓度较高,为1.04~1.44 mg/L,总磷(TP)浓度自东向西递减,氨氮(NH3-N)浓度整体较低;万阳汇水区南部沟渠COD较高,为5.02~14.22 mg/L,TN浓度整体较低,环洱海和中部靠北沟渠TP和NH3-N浓度整体偏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村镇、农田是沟渠TP和NH3-N的主要来源,秋季库塘未被利用的蓄水也可能对沟渠水质造成影响,林草地面积占比与沟渠水质呈负相关,但由于占比小和空间分布原因,对入海污染负荷的削减效用较小。洱海西部应加强灌溉用水循环利用,完善环湖截污工程,以减少灌排沟渠退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对洱海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193.
为了解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调查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种植模式,并研究了其对洱海流域坝区土壤w(TN)、w(TP)、w(OM)(OM为有机质)、w(olsen-P)(olsen-P为速效磷)和w(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流域坝区土壤中w(OM)、w(TN)较高,平均值为52.16和2.76 g/kg;w(olsen-P)较低,平均值为6.55 mg/kg.②对比农田、林地、裸地、园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w(TN)、w(OM)、w(TP)、w(olsen-P)均呈农田>园地、林地>裸地的变化趋势.③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影响有差异,水稻-大蒜模式下土壤的养分含量总体较高,w(TN)、w(OM)平均值分别为4.21、74.22 g/kg,是玉米-蚕豆模式的1.98、1.96倍;蔬菜模式土壤中w(NO3--N)高达103.3 mg/kg,是水稻-蚕豆模式的37.29倍.④流域坝区农田土壤养分具有空间变异性,海东地区土壤中w(TP)和w(olsen-P)较高,分别为1.23 g/kg和11.48 mg/kg,是凤仪地区的2.16和2.15倍;上关-邓川地区w(TN)较高,为4.28 g/kg,是海东地区的1.63倍;w(OM)空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显示,流域坝区土壤氮、磷流失总量分别为686、241 t,主要贡献来自农田. 相似文献
194.
针对应急管理中对信息共享、团队协作和移动指挥的应用需求,研究了移动应急终端间的位置共享与信息交互方法和技术框架,初步构建了移动应急位置服务网。移动应急位置服务网包括移动应急终端、无线通信网络、中心服务器、监控终端和管理终端等组成部分。定义了位置、信息与指令传输格式,以实现移动应急终端和中心服务器之间的实时通信。制定了移动应急终端组网规则,以实现位置和信息在移动应急位置服务网内的交互。研发了友邻位置与信息交互技术,重点研究了终端位置报告、终端节电、北斗终端接入、友邻位置表达、信息推送等技术。针对具体应用需求,开发了原型系统,试验表明移动应急友邻互视技术可提高事发现场应急处置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率,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5.
基于B/S模式的矿山安全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安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我国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对我国矿山安全现状评价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缺乏合理性,安全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动态性;探讨了安全现状评价中现场工作时若干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有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项目基础分数值及相关指标的确定;简要介绍了B/S模式下矿山安全现状评价及其系统、实现系统的主要步骤、评价模块、结构功能、数据库、网络、系统如何实现。B/S(Browser/Server)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实现矿山安全评价的整个过程。"煤矿事故三步安全评价法"首先确定评价子系统,并设计出供评价使用的专项安全检查表,然后根据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最后评定出各评价项目的危险分数,结合各项目的权重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6.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效开展应急救援的基本保障,而应急预案编制是直接影响企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效率的关键和基础工作,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从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了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流程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管理,重点分析了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过程中如何建立应急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科学开展风险分析与应急能力评估、预案需求分析、预案关键环节描述和预案评审等难点问题,结合作者应急预案的编制经验,对组织方法、职责分工、风险分析、能力评估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从而为企业编制(修订)应急预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7.
198.
将褐煤样品加入含染料酸性红B的模拟废水中并加碱,褐煤中的腐殖酸溶解,而后加盐酸使腐殖酸絮凝.利用溶解的腐殖酸结合与褐煤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达到去除废水中该染料的目的.结果显示,褐煤对酸性红B具有很好地去除效果,但受到作用时间、溶液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要达到最佳去除效果,结合过程最少需要120 min,吸附过程需要480 min.初始质量浓度越高,废水中酸性红B的去除率越低,但当初始质量浓度在250 ~ 500 mg/L时,去除率最小,但变化不大.结合过程pH值升高与吸附过程pH值降低均有利于该染料的去除.褐煤投加量增加,去除率提高,当初始质量浓度为250mg/L,褐煤投加量达到4mg/mL时的去除率达99%.离子强度的增加有利于褐煤对酸性红B的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99.
壳聚糖混凝剂除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壳聚糖和丙烯酰胺改性壳聚糖两种高分子混凝剂,并以NaF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种壳聚糖混凝剂投加量、pH值、接触时间及温度对除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酰胺改性壳聚糖的除氟效果优于未改性的壳聚糖;随着两种混凝剂投量的增加,除氟效率增大,当剂量分别大于50 mg/L和60 mg/L时,除氟效率趋于稳定;壳聚糖与改性壳聚糖混凝剂分别在pH值为6.2和5.4时,获得了最佳的除氟效果;接触时间小于12 min时,随着接触时间延长,除氟效率快速增加,大于20 min时,除氟率趋于稳定;混凝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除氟率,两种混凝剂在25℃即达到最大除氟率. 相似文献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