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演变对洪泽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分析了2008—2018年洪泽湖16个监测点位水质数据变化特征,从流域尺度研究了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演变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区主要水质风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淮安南区域TN和TP浓度较高.2000年之前洪泽湖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为旱地(43.3%),2000年后主要景观类型逐渐转变为水田(37.7%)和建设用地(23.6%).建设用地、水田、入湖河流、围圩和围网养殖面积与湖区TN和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林地和草地面积与TN和T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围圩养殖面积对TN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建设用地面积对TP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分别为47.6%和43.2%.近20年洪泽湖流域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密度指数(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湖区TN、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围网和围圩养殖面积增加以及景观破碎化增强与湖区TN和TP浓度上升密切相关.减少围圩和围网养殖的面积比例,控制建设用地和水田规模,降低生态空间景观破碎度,是维护和修复洪泽湖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2.
多种微塑料提取方法在中国典型土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丽  刘子涵  从辰宇  韩剑桥 《环境科学》2021,42(10):4872-4879
为探究我国典型区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及成分鉴定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微塑料的方法,评估了水+油(T1)、饱和NaCl溶液+油(T2)、饱和NaCl溶液(T3)这3种处理方法对4种典型区域土壤(黑土、黄土、红土和紫土)中4种类型微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①T3处理下土壤中微塑料提取率随微塑料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对PP、PE、PS的提取率均大于86.67%,而PET的提取率仅为0%~13.30%;②T1和T2处理下,黑土、黄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的提取率均为86.67%~100.00%,但微塑料表层残留的油会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塑料成分性质的鉴定,配合无水乙醇清洗后,PE和PS鉴定效果仍不佳;③T1和T2处理下红土中PET的提取率分别为56.60%和50.00%,T3处理下红土中PET、PE和PP的提取率分别为3.33%、10.00%和56.67%.结果表明,黄土、黑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采用T1和T2提取效果均较好,但需配合无水乙醇进行清洗,T3处理会导致对密度>1 g·cm-3微塑料PET的漏测;红土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研发.  相似文献   
133.
为了降低HCB(六氯苯)污染土壤热解吸修复的成本,分析了水泥窑处理技术去除污染土壤热解吸尾气中HCB的可行性,主要考察了处理温度、停留时间、φ(O2)和ρ(HCB)初始值对HCB去除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停留时间的延长,HCB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其中,当处理温度≥800 ℃、停留时间≥2 s时,其去除率高于99.93%. ②当处理温度为900 ℃、停留时间为2 s、ρ(HCB)初始值分别为1.70、17.00和85.00 mg/m3时,水泥窑处理后尾气中ρ(HCB)分别为0.60、0.78和1.50 μg/m3,其与ρ(HCB)初始值并不成正比,说明ρ(HCB)初始值对HCB去除的影响较小;φ(O2)≥2%时对HCB去除的影响也较小. ③水泥窑处理后,HCB的脱氯降解产物中仅有五氯苯被检出,ρ(五氯苯)最大值为1.20 μg/m3;同时处理过程中伴有少量的二英产生,但ρ(二英)满足GB 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要求. 结果显示,模拟水泥窑工艺可有效去除污染土壤热解吸尾气中的HCB.   相似文献   
134.
冻融对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稳定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冻融对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稳定化性能的影响,采用赤泥和硫化钠作为添加剂,对土壤中的Pb、Zn和Cd进行稳定化处理,并通过模拟冻融过程,分析冻融循环后重金属的浸出毒性、生物可给性、土壤pH和土壤结构的变化,探讨冻融循环对稳定化处理土壤中重金属长期稳定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稳定化处理后土壤中Pb、Zn和Cd的浸出毒性比原始供试土壤分别降低了98.5%、99.8%和99.7%. 养护30 d后,稳定化处理土壤中Zn和Cd的生物可给性分别由28.8%、49.5%降至11.5%、21.8%,Pb的生物可给性由52.9%升至57.9%. 经过30 d冻融循环后,冻融土壤中Pb、Zn和Cd的浸出毒性比原始供试土壤中相应重金属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4.27、2.47、89.65 mg/L. 经过冻融循环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比未冻融土壤略有升高. 随着养护时间和冻融时间的延长,土壤pH呈升高趋势. 不同阶段土壤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冻融循环致使土壤空隙变大、结构松散,说明冻融循环对稳定化土壤结构有一定损伤. 分析结果表明,冻融过程增加了Pb、Zn和Cd释放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35.
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苏南丘陵区杉木、马尾松、麻栎、毛竹等4种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抗冲指数、抗剪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对不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S)随浸水时间(t)的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发现本研究区内土壤的抗蚀指数与浸水时间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其通式为S=at2+bt+c;选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团聚体特征、抗冲、抗剪等17个指标,以主成分分析为基础,筛选出了土壤抗蚀性的最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林地土壤的抗蚀性综合指数,得出各林地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毛竹(1.33),杉木(0.35),麻栎(-0.75),马尾松(-0.89)。  相似文献   
136.
在物元理论、可拓集合论和关联函数计算的基础上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的特点建立了水质量评估模型 ,把水质量评估由定性转化为了定量。通过实际水质量等级的关联度计算 ,对北京永定河水质量进行了可拓学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7.
为研究城市地下环路疏散出口对疏散的影响,优化疏散出口布置,应用Pathfinder软件对城市地下环路的人员疏散进行研究。调研分析城市地下环路的人员类型与紧急状况下的行动速度,分析不同疏散出口距离、宽度、类型对疏散时间及疏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疏散出口距离的增加,人员的疏散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疏散出口宽度大于1.0 m时,对人员的疏散时间影响较小,反之影响较大;地下环路内人员的疏散,不仅与疏散出口有关,还与疏散人员的肩宽以及车辆与防撞侧石的距离有关;借用车库出口疏散可增加疏散的效率,但确保疏散楼梯前畅通对疏散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8.
139.
本文以湖北省漳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2008-2017年中选取了16次洪水过程(10次过程用于率定参数,6次过程用于检验),分别采用了4种方法进行雷达降雨估算,并将估算结果输入到TOPMODEL和新安江模型进行了径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4种雷达降雨估算方法中动态Z-I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8.16%,其次是分组Z-I为20.1%,最优Z-I和经典Z-I分别为29.7%和29.02%;从径流模拟结果来看,动态Z-I效果最佳,分组Z-I次之,最优Z-I和经典Z-I模拟效果相对较差,且TOPMODEL模型的洪峰相对误差和峰现时差比新安江模型的模拟结果要小,新安江模型模拟结果的确定性系数与TOPMODEL模型接近。  相似文献   
140.
破裂面作为岩石破坏之后最为直观的观测对象,其中蕴含着大量与破坏过程相关的细观信息,通过室内断口粗糙度扫描试验对破裂面进行分析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试样最终断裂表面覆有大量白色岩粉会导致破裂面信息在扫描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细观破裂面拟合方法,通过PFC~(3D)对不同应力路径下大理岩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细观模拟,基于裂纹形成过程中的三类位移场与破裂面之间的关系,对试样最终破裂面进行提取与重建。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拟合所得破裂面同室内试验所得真实岩样破裂面的粗糙度信息及破坏特征基本一致,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应力路径下试样破裂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