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19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7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在稀硫酸介质中,痕量间苯二酚对铜(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丁基罗丹明B的反应具有显著的阻抑作用,建立了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间苯二酚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间苯二酚的线性范围为0.005~1.8 mg/L,检出限为0.0034 mg/L,并考察了二十多种物质的干扰情况。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间苯二酚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8%~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9%~2.3%。  相似文献   
102.
采用排放系数法与“自下而上”的活动水平数据收集方法,建立了鹤壁市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溶剂使用源、储存运输源、废弃物处理源等固定源、移动源、餐饮油烟和生物质燃烧等面源的VOCs排放清单.结果表明:鹤壁市2017年VOCs排放总量为8829.7t.其中,工艺过程源排放量最大(3052.5t),占VOCs总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3.
为更好支撑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开展张家口地区枯水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采集41组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组成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呈弱碱性,总硬度变化范围为105.00~1 433.00 mg·L-1,ρ(TDS)变化范围在137.00~2 286.00 mg·L-1,坝上地区地下水中总硬度和TDS质量浓度均高于坝下地区.研究区地下水中HCO3-和Na+为主要优势阴、阳离子.地下水中主要组分超标率最高的为总硬度,超标率为36.59%,坝上地区地下水中各组分的超标率和最大超标倍数均大于坝下地区.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Na型为主,坝上地区和坝下地区水化学类型差异较小,SO42-、Cl-、HCO3-、Na+和Mg2+对TDS的贡献最大.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盐岩、钠长石和白云岩等岩石矿物风化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蒸发结晶和大气降水对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离子来源贡献较小.坝上地区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要大于坝下地区,其中NO3-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  相似文献   
104.
针对土壤中锑污染毒性阈值研究较少的现状,参考ISO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标准方法,采集7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利用TableC urve2D软件拟合剂量-效应关系,得到锑对小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EC10和EC20)及其预测模型。当外源锑质量比增加时,7种土壤中小麦的相对根长均减小。毒性阈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表明,毒性阈值EC10和EC20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铁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得出,土壤p H值和土壤总铁质量分数可以解释90%的毒性阈值的变异。EC10和EC20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2倍范围内。研究表明,在不同性质土壤中锑对小麦的毒性阈值有显著差异,土壤p H值、总铁质量分数与小麦的毒性阈值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所得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锑对小麦的毒性阈值。  相似文献   
105.
珠江源区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研究小黄泥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特征及离子来源,服务小黄泥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采集了小黄泥河干流及支流河水和矿坑水样品,综合利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离子比例系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小黄泥河河水的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并评估了不同来源对溶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小黄泥河流域河水pH值...  相似文献   
106.
我国电镀工业污染及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是国民经济中较小却必不可少的基础工艺性行业,同时也是重污染行业.电镀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如果不妥善处置,会严重影响环境,并危及人们的健康.通过对电镀污染物的形成、种类、特点以及当前处置情况的概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7.
探讨国内机场安检人员的工作压力源,为开展航空安全心理援助提供有效的依据。通过运用叙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t检定、因子分析、多变量分析等方法对机场安检人员工作压力进行分析。对机场安检人员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将采集的有效数据导入SPSS14.0进行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2χ=269.713,P=0.000<0.01,KMO值=0.533>0.5),表明采集数据各个变量之间是独立的,适用于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因子、工作负荷因子和设备及法令法规因子为机场安检人员的主要压力源。工资收入和工作年限对压力源有显著的影响。工资越低的人感觉工作负荷越大。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人在工作负荷和设备与法令规定因子感受较强烈。调查问卷设计合理,涵盖了较为全面的职业压力信息,所获压力因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8.
乌都河是贵州西部典型的矿业型岩溶山地流域.对乌都河流域干流、支流、泉水和矿井水进行采样分析,通过Gibbs图、Piper图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乌都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并计算了不同因子对河水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乌都河流域水体pH值范围为7.87~8.52,均值为8.14;ρ(TDS)范围为135~243 mg ·L-1,均值为191.7 mg ·L-1.天然河水和泉水中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但受矿业活动影响后,部分支流河水中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水化学类型过渡为HCO3 ·SO4-Ca和HCO3 ·SO4-Ca ·Na型.乌都河流域河水离子组分受矿井水排放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和农业施肥这4个因子的影响.矿井水中具有较高浓度的SO42-和Na+,是乌都河支流河水中SO42-和Na+的主要来源.化学物质平衡法计算表明,碳酸盐岩风化的贡献率为44.12%~86.92%,均值为74.32%;矿业活动的贡献率为3.28%~37.07%,均值为11.61%;碳酸盐岩风化是乌都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的主控因素,矿业活动对河水水化学组分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大气降水、硅酸盐岩风化、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3.75%、4.67%、2.85%和2.81%,对流域水化学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9.
粤港澳大湾区电镀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镀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造成该区电镀场地普遍存在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象,调查并分析区域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该类场地安全再利用的必要工作.在详细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Cr~(6+)和Cu超标率依次为20. 5%、12. 8%和2. 7%;地下水中Ni、Pb和Cr~(6+)超标率依次为41. 7%、33. 3%和33. 3%;场区内重金属污染与电镀厂生产功能分区相对应,说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镀废物泄漏.由于该场区填土层以下为渗透性较差的粉质黏土,不利于重金属污染物向深部迁移,因而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但是在全风化花岗岩埋深较浅的电镀车间范围内,土层渗透性增大,重金属迁移深度显著增加,其中Cr~(6+)由于酸性土壤的吸附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了10 m深度的高浓度检出现象.虽然场区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弱,但是酸性土壤和地下水氧化环境有利于Cr~(6+)和Ni的迁移,因而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和土壤重金属迁移深度较大的电镀车间出现了Cr~(6+)和Ni超标现象;而粤港澳大湾区花岗岩中Pb含量背景值较高可能是造成场区地下水Pb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的Ni、Cr~(6+)和Cu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区域广泛分布的低渗透黏土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重金属的扩散迁移;但是在土壤酸化和花岗岩埋深较浅的地区,以及地下水以氧化环境为主的丘陵地带,Ni和Cr~(6+)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深度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0.
人口是社会的基础要素,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对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综合运用灰色、阻滞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回归分析四种数学模型对青海省2013--2030年人口规模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青海省总人口将继续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年平均人口增长率8.77‰,2020年青海省年末常住人口将达到621.11万人,2030年将达到676.25万人.针对青海省的省情和人口发展形势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