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6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996篇
安全科学   172篇
废物处理   148篇
环保管理   181篇
综合类   1613篇
基础理论   439篇
污染及防治   909篇
评价与监测   122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灾害及防治   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431.
Yang Y  Tao S  Wong PK  Hu JY  Guo M  Cao HY  Coveney RM  Zuo Q  Li BG  Liu WX  Cao J  Xu FL 《Chemosphere》2005,60(6):753-761
The dynamic exposures to HCHs of individuals born between the years 1913 and 1993 in Tianjin have been simulated by connecting a fugacity model (IV) with a multimedia exposure model. Inges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thway for human beings to take up HCHs, and concentrations in the human body correlate with body weight changes. Accumulations of HCHs were derived assuming that the degradation in human body behaved linearly. The health risk of exposure to HCHs was measured using cancer risk and loss of life expectancy (LLE), and LLE was modified from its original definition to incorporate a dynamic calculation that takes variances in exposure into account. Monte-Carlo simulations were run to analyze 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model.  相似文献   
432.
秸秆固定化石油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秸秆做载体固定嗜碱芽孢杆菌(Bacillus alcalophilus SG)降解原油,其原油去除率为73.88%,高于单纯投加菌液或者菌液与秸秆的混合物的原油去除率.秸秆的最佳投加量(干重)为25.0 g/L,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 h.用预处理过的秸秆固定SG,降低了固定化SG的原油去除率.在固定化培养基中添加无机盐离子,促进了固定化SG对原油的降解.不同初始pH的原油培养基在固定化SG降解原油的过程中逐渐呈中性或偏碱性.固定化SG在pH 6.0~10.0时对原油均有不错的降粘能力.  相似文献   
433.
采用天然气引射调峰技术,能使上海某储配站10台天然气高压球罐的储气调峰能率提高68%,大大有助于解决天然气用气高峰时的供需平衡问题,并能节约初投资人民币1亿元.但使用超音速引射器后,当球罐压力下降到某一值时会产生高频噪声,影响管束区操作环境.本文分析了噪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噪声治理方案,并进行了方案的实施.实践证明:噪声治理效果良好,降低了管束区噪声污染,达到了国家"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434.
本实验研究表明,仅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的无机陶瓷纳滤膜分离高钠盐模拟溶液中的锶,分离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陶瓷纳滤膜对锶的选择分离效果,选择了分子量为3000的聚丙烯酸作为陶瓷纳滤膜分离的强化剂,重点探讨了溶液pH值、聚丙烯酸浓度、温度及离子强度对模拟溶液盐分离效果和膜通量的影响,并得到了适宜的锶钠分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通过聚丙烯酸强化和两级分离,陶瓷纳滤膜可大大提高模拟溶液中锶离子的选择分离效果,锶/钠的分离因子高达205.  相似文献   
435.
污泥膨胀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膨胀现象在全球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活性污泥工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本文总结了丝状细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当前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机理;说明了基于这些机理的选择器控制理论;给出了主要的选择器类型.对当前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分别从微生物和数学模型2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6.
采用Oasis HLB柱固相萃取的前处理技术,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北方永定河上游黑土洼人工湿地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特征以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以低环数多环芳烃污染为主,其中浓度最高的是菲和蒽,未检出高环数(5环、6环)多环芳烃.通过比较进水和出水的浓度,湿地系统总体上不能有效去除进水中的多环芳烃.但是比较不同工艺单元进出水浓度,复氧、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等均影响到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28%~65%之间.  相似文献   
437.
焦炭和废铁屑微电解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废铁屑和焦炭微电解是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一种有效方法,可去除垃圾渗滤液COD、色度和腐殖酸等污染物质,改善其可生化性、降低负荷,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静态正交实验确定废铁屑和焦炭最佳投加体积比为1∶3;最佳反应pH值为4;动态实验中,反应时间为1 h时,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高达68%和91%;BOD/COD从0.3提高到0.5左右.  相似文献   
438.
采用Oasis HLB柱固相萃取的前处理技术,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北方永定河上游黑土洼人工湿地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特征以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以低环数多环芳烃污染为主,其中浓度最高的是菲和蒽,未检出高环数(5环、6环)多环芳烃.通过比较进水和出水的浓度,湿地系统总体上不能有效去除进水中的多环芳烃.但是比较不同工艺单元进出水浓度,复氧、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等均影响到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28%~65%之间.  相似文献   
439.
针对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以生活污水为主转向以难生物处理的工业废水为主的现状,进行了A/O工艺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废水比例的增加,厌氧、好氧污泥活性都显著下降,厌氧污泥的耐受性较高;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两类污泥的活性逐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工业废水比例越高,活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两类污泥的协同代谢作用保证了出水效果.A/O工艺所能耐受的进水中制药废水、印染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分配比(体积比)为3∶3∶4.  相似文献   
440.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 films grown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a Y  Qiu JB  Cao YA  Guan ZS  Yao JN 《Chemosphere》2001,44(5):1087-1092
Titanium dioxide films were prepared on glass, indium-tin oxide (ITO) glass and p-type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and studied for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in an aqueous medium. Raman, AFM, and XPS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s of these films indicated that microstructure of titanium oxide films wer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substrate materials. Rutile was confirmed to be easily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ITO glass, and TiO2 tended to grow as closely packed particles that were elongated strip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20 nm, and had lovely contrast with the perfectly round particles grown on p-type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the film and silicon substrate was verified by surface photovoltage spectra. This may be the real reason why the films grown on ITO glass and silicon substrates exhibit higher photocatalytic reactivity than the film on glass substrate. Moreover, the different surface properties also seem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