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16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664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306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58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研究不同水平的酸处理对麦秆混合发酵过程中各指标变化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不同醋酸浓度、时间处理后的麦秆与猪粪混合厌氧发酵进程中还原糖、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pH值变化和甲烷产量,探究各指标的关系并优化得出最佳醋酸处理组合,以期为酸预处理混合发酵实现高甲烷产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醋酸处理后的麦秆通过与猪粪混合发酵可明显提高甲烷单位产量,增幅为124.28%~207.40%.发酵过程中还原糖、VFA、pH值间相互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模型,得到醋酸处理的最优组合为浓度3.35%、时间6.75 d,最大甲烷单位产量751.97 mL · g-1 (以VS计).  相似文献   
92.
为加强对公交驾驶员违规行为的管理,收集公交驾驶员违规时间数据和驾驶员性别、驾龄、学历等个人特征数据;基于生存分析模型,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和Cox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群体公交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的差异以及影响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的因素。结果表明:50%的公交驾驶员违规的间隔时间大于65天;公交驾驶员中,就文化程度而言,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最长;就性别而言,女性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与男性驾驶员相近;就驾龄而言,驾龄大于 20年的驾驶员的违规间隔时间最长;对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和驾龄,性别对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93.
此文构造了面向工艺过程规划的现代模具制造框架,并与传统模具制造相对比,总结出现代模具制造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4.
文章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活性炭对苯胺和对硝基苯胺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共吸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吸附开始阶段,活性炭对各组分的吸附速率均较大,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其吸附速率减慢。活性炭对两组分吸附的动力学行为均遵循Bangham速率方程,且由于苯胺的分子极性较小,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速率比对硝基苯胺对大。对于不同浓度比的混合溶液,吸附质浓度越大,活性炭对其吸附量越大。混合溶液中对硝基苯胺的浓度越大,活性炭的总吸附速率和吸附量越大。当pH值为4~5时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性能优,而pH值对活性炭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量影响较小。活性炭对两组分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活性炭对苯胺的吸附反应活化能为24.21kJ/mol,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反应活化能为54.98kJ/mol,温度升高更有利于活性炭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  相似文献   
95.
为了研究地表参数取值对AERMOD中面源模拟预测浓度值的影响,文章通过改变粗糙度、反照率和波文比的取值来进行不同地表参数与预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法来研究不同地表参数对预测结果的敏感性.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地表参数和预测结果有着很高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反照率数值变化对小时最大落地浓度的敏感性最大,粗糙度数值变化对日均和年均最大落地浓度的敏感性最大.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在面源大气预测过程中合理选择地表参数值是准确预测的前提.  相似文献   
96.
Florisil柱层析与GC-ECD测定海洋环境样品中OCP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GC-ECD测定海洋环境样品中OCPs的分析方法。通过Florisil柱层 析的分类分析和毛细管GC-ECD的测定,得出了OCPs柱层析的分离点(所需正己烷 的最小淋洗体积为150ml)和OCPs的回收率(其范围为21.8%~108.7%),给出了海洋环境样品中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
云南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省1985~2003年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和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对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作相关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经研究发现,云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和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曲线均已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半段,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曲线走势良好;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曲线则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段,且尚未达到转折点,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气排放量将呈上升趋势。但从总体而言,云南省工业环境状况总体上呈逐步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98.
采用图像法和沉降柱法分别研究了A2/O工艺中好氧污泥絮体的形貌、粒度分布、低维分形维数和沉降速率、有效密度、空隙率以及质量分形维数,并尝试探讨了上述相关性质与这些污泥宏观操作性质(沉降、压缩、脱水和稳定性)相关的各种理化指标以及胞外高分子物质(EPS)的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污泥絮体呈现不规则的形貌,表面具有空隙.其有效密度一般随着其粒径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隙率和沉降速率却呈现与有效密度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表明了污泥絮体的分形结构的存在.2次所采集的污泥絮体的中位直径分别为248.81、332.86μm,有效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040、0.0072g·cm-3,自由沉降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67、4.79mm·s-1,空隙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94、0.89,一维分形维数分别为1.03、1.19,二维分形维数分别为1.64、1.84,采用基于Logan经验公式的有效密度-最大直径的双对数关系确定的质量分形维数分别为1.74、2.29.尽管第2次所采集的污泥絮体较为密实,但其表面粗糙程度却比第1次的低.此外,研究中发现絮凝能力较高或负电荷较高的A2/O好氧污泥絮体具有高的SVI和ZSV值;分形维数较低...  相似文献   
99.
抗生素在水中的赋存浓度较低,难以被常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去除。考察了紫外光联合氯(UV/氯)、双氧水(UV/H2O2)、过硫酸盐(UV/PS) 3种高级氧化体系对诺氟沙星(NFX)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UV/氯体系降解NFX相比于其他2种具有显著的高效性,当溶液初始pH为7、氯浓度为30 μmol/L时,NFX在2 min内的去除率可达98.67%,相同氧化剂浓度下,UV/H2O2和UV/PS体系10 min内对NFX的去除率仅为41.41%和65.73%;对于UV/氯体系,NFX的去除率随氯浓度的升高而上升,同时考虑成本,最优氯浓度为30 μmol/L;pH影响3种体系对NFX的去除速率,但效果不同,对于UV/氯体系,强碱性条件有利于NFX的去除,对于UV/H2O2和UV/PS体系,中性及弱碱性更有利于NFX的去除;水体基质Cl-对UV/氯体系去除NFX有抑制作用,但对UV/H2O2和UV/PS体系影响不大; HCO 3 - 对3种体系去除NFX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矿物超细颗粒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环境行为和效应,对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迁移转化和生态环境演变等有重要影响.矿物超细颗粒的环境行为和效应与其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综述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驱动的矿物超细颗粒的形成机制,介绍了用于表征矿物超细颗粒结构特征的显微镜、光谱、质谱和同步辐射技术,分析了矿物超细颗粒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与污染物的吸附、氧化还原和催化转化作用,总结了矿物超细颗粒的食物链积累、生物和生态毒性等环境效应,并对颗粒结晶路径、风险管控和微纳界面调控等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超细颗粒是连接微观物质与宏观矿物晶体之间的桥梁,全面认识复杂基质中矿物颗粒的环境属性及其与污染物的微观作用机制,有助于指导矿物超细颗粒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从而优化功能材料的设计,促进绿色低碳纳米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