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5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6篇 |
综合类 | 58篇 |
基础理论 | 18篇 |
污染及防治 | 22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究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异及生态风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型浅水湖泊—巢湖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藻类暴发前、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典型重/类金属(Cr、Ni、Cu、As、Cd、Pb)含量及其赋存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了沉积物重/类金属的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藻类暴发前6种重/类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均表现为西部湖区显著高于中部和东部湖区(p<0.05,p<0.01),而暴发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有所增加,且空间上呈现均一化趋势;(2)藻类暴发前Cr、Ni、Cu、As和Pb均以残渣态为主,Cd以弱酸提取态为主;藻类暴发后6种重/类金属的残渣态相对质量分数均有所降低,可氧化态相对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3)藻类暴发后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由暴发前的中等污染程度提升为较高污染程度,且单一重金属污染程度表现出空间分布均一化的趋势;(4)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藻类暴发增加了沉积物重金属污染(As除外)的生态风险.本研究阐明了藻类暴发对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其生态风险的影响,可为大型浅水湖泊生态健康评估与... 相似文献
82.
为了探索水泥工业生产与厂周围农田土壤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在安徽省凤阳县水泥工业区周围农田内采集了麦地土壤和3条测线(EW、N-W、N-S)上稻田土壤,对土壤样品及水泥粉尘的磁学参数和金属元素(Al、Fe、K、Ca、Mg、Na、Cr、Ba、Mn、Zn)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两类土壤样品的磁学性质主要由磁铁矿控制,磁性矿物含量高于土壤母质参考值、低于水泥粉尘,磁性矿物粒径介于土壤母质和水泥粉尘之间.麦地土壤样品中Ca、Zn含量的平均值(85.4 g·kg~(-1)、101.0 mg·kg~(-1))高于3条测线上稻田土壤的平均值(10.6 g·kg~(-1)、51.0 mg·kg~(-1)(E-W);11.0g·kg~(-1)、68.0 mg·kg~(-1)(N-S);8.9 g·kg~(-1)、55.6 mg·kg~(-1)(N-W)),且大幅高于土壤母质参考值(5.9 g·kg~(-1)、29.9 mg·kg~(-1)),但低于水泥粉尘的值(344.0 g·kg~(-1)、110.3 mg·kg~(-1)).内梅罗指数PN结果显示,麦地土壤样品呈现出重度污染(5PN20),3条测线上稻田土壤样品呈现出轻度污染到中度污染的特征(1PN3),离水泥厂越近污染越严重.所有土壤样品的磁学参数χ、SIRM、χARM与P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8、0.944、0.968).因此,磁学参数χ、SIRM、χARM可以作为农田土壤被水泥粉尘污染程度的指示. 相似文献
83.
1995~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联合站布置了冬小麦水分试验,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考察了冬小麦返青至成熟阶段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给出并验证了可用于分析二者相互关系的定量模型。根据以下两点分析了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特征:①将土壤含水量开始降低时间视为吸水峰到达某一深度时间;②吸水峰下达到某一土层后,土壤含水量即随生育进程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愈接近地表的土层,根系分布量愈大,根系日增长率在抽穗期最大,至扬花期根量及根深达最大值,根系吸水范围和深度基本取决于营养阶段根系生长发育状况。返青时,根系已下扎到1m,根系生长峰与吸水峰基本同步下移,根系下扎到某一土层后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土壤有效含水量只剩40%~20%时为止。根系下扎虽深达180cm,而且下层根系吸水功能较强,有效水量较大,但终因根系分布量太少,致使作物利用水分的土层深度只达120cm,吸收的水量大多来自0~60cm土层。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亦是制约根系吸水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作物利用土壤水分初期,根系吸水速率最大,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根系吸水速率随之降低。土壤中有效含水量比例在08以上,根系吸水速率大致以线性关系大 相似文献
84.
对合肥市南淝河不同排口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并采用修正后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和钼锑抗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中的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和钙磷(Ca-P),同时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以及与沉积物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由于各排口附近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污染状况以及沉积环境,各排口表层沉积物总磷(TP)的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其值在771.23~3 065.36 mg/kg之间,除二里河排口(S15)沉积物磷以钙磷(CaP)为主外,其他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磷均以铁/铝磷(Fe/Al-P)为主,各形态P的最低值均在位于南淝河上游的S4点,TP、IP、Fe/Al-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位于望塘污水厂排口下游60 m处的S6点,潜在释放磷比例最大值在南淝河上游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的S3点。沉积物各形态磷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各形态磷与有机质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南淝河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特征受排口类型影响显著,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可能是受纳水体沉积物重要的磷源。 相似文献
85.
循环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长明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10):3-6
对我国水泥工业在“四零一负”战略方面多年来取得的实践成效、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循环经济领域中的典型企业进行详细介绍,说明我国水泥工业独特的利废优势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必将为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6.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biodegradation dynamics and related microbial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utachlor addition in a riparian soil planted with different plants such as Phragmites australis, Zizania aquatica, and Acorus calam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icrobial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butachlor in the rhizosphere soils among the three riparian plants. A. calamus displays a significantly higher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butachlor in the rhizosphere soils, as compared with Z aquatica and P. australis. Half-life time of butachlor degradation in the rhizospheric soils of P. australis, Z aquatica, and A. calamus were 7.5, 9.8 and 5.4 days, respectively. Residual butachlor concentration in A. calamus rhizosphere soil was 35.2% and 21.7% lower than that in Z aquatica and P. australis rhizosphere soil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A. calamus showed a greater improvement effect on biodegradation of butachlor in rhizosphere soils than the other two riparian plant. In general, microbial biomass and biochemical activities in rhizosphere soils were depressed by butachlor addition, despite the riparian plant types. However, rhizospheric soil microbial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butachlor addition significantly (P < 0.05) differed between riparian plant species. Compared to Z aquatica and P. australis, A. calamus showed significantly larger microbial number, higher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respiration rates in the rhizosphere soi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calamus have a better alleviative effect on inhibition of microbial growth due to butachlor addi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 suitable riparian plant for detoxifying and remediating butachlor contamination from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相似文献
87.
环境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较为系统地评述了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环境归趋、数学模型和处理技术。指出邻苯二甲酸酯是生产量大和应用面广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学品,是目前世界上全球性的一类环境有机污染物。这类化合物的低水溶度和低挥发性导致了它们的高吸附亲和性,从而使得该类化合物在固体颗粒物表面的行为对于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各种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探究羧甲基-β-环糊精(CMCD)对重金属锑(Sb)-萘(Nap)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及修复机理,采用批量振荡淋洗和实际土柱淋洗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10 g·L-1的CMCD淋洗效果最好,在pH=4时更有利于其对锑和萘的吸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4.82%和93.59%.土柱淋洗实验表明,淋洗速率为2 mL·min-1时效果最好,且间隔淋洗效果略好于连续淋洗,污染物穿透曲线则表明CMCD对萘的吸附迁移作用更大.对淋洗前后的环糊精材料采用3种方式进行表征, FTIR检测结果表明CMCD主要通过表面的羧基、羟基与Sb络合从而将其吸附去除;核磁氢谱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CMCD的空腔与萘发生了包合作用.因此,本研究证明CMCD主要通过表面基团络合-Sb、内部空腔包合-萘的方式修复复合污染土壤,可作为性能良好的淋洗剂应用于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工艺中,为环糊精在场地复合污染修复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90.
Eco-environmentalproblemsandprotectioninTumenRiverdevelopmentYeChangming;YanHai;DingMei(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