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14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分析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在目前生产工艺条件下的主要危险,结合装置安全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2.
某有色金属企业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按特征因子的不同进行分质处理。其中,高浓度氨氮废水采用三级氨氮吹脱、吸收工艺进行脱氨预处理;含砷酸性废水采用三段中和-铁盐混凝法预处理;经预处理废水混合后,采用石灰法分级沉淀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然后根据各单位对回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全部回用,污水零排放的目的。并且对污水中的氨、石膏、镍等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为企业降低了运行成本,并且防止了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3.
某冶炼企业含氨废水脱氨预处理工艺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某有色金属企业的高浓度含氨废水进行脱氨处理的研究,设计了三级氨吹脱、吸收工艺。经预处理后,氨氮去除率达到98%以上,并且对氨水及副产品石膏进行回收利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并且防止了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4.
In this study, a pure culture strain (numbered as F1501) was obtained using tissu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from the sclerotia of Chaga mushroom from Russia. Further researches included studies on classification, optimum growth conditions of mycelia,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from fermentation broth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artificial acclimation.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it was confirmed that F1501 was a species of the genus Inonotus and family Hymenochaetaceae, which had 99% similarity with Inonotus obliquus. F1501 was further classified as I. obliquu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ycelia and sclerotia. The optimal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C/N ratio, growth factor,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for the growth of the F1501 strain mycelia were maltose, beef extracts, 10/1, B2, 28 °C, and 8.0, respectively. Liquid fermentation of F1501 was performed using PD media and a 10% inoculation amount at 28 °C and 150 r/min for 7 d.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s in the fermentation broth was 476.32 mg/L, with a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0.19 mmol/L (Trolox) and hydroxyl fre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of 72.7%. Artificial acclimation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fruiting body-like structure was obtained using cottonseed hulls as the main substrate.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ew strain of I. obliquus 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lored, which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rtificial accli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ild mushrooms.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35.
赤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孙冷  黄朝迎 《灾害学》1999,14(2):51-54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多次出现赤潮,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海温、盐度、海水交换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但由于赤潮的发生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36.
1993年中国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朝迎 《灾害学》1994,9(2):64-68
本文以大量的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1993年的干旱、洪涝、冷(冻)害、台风、风雹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详细阐述了这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7.
涠洲12-1油田油井结垢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涠洲12-1油田A3油井井筒垢样,并对结垢离子的来源、结垢机理、结垢原因及结垢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涠洲12-1油田中块油井垢样的主要成分中61.3%是BaSr(SO4)2。结垢阳离子主要源于地层中含锶、钡等重矿物在高温、高压及高矿化度条件下的溶解和解离,结垢阴离子主要源于地层中硫酸盐矿物(如BaSO4、SrSO4)溶解、解离及注入水(海水)。结垢是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引起的,涠洲12-1油田防垢应以预防BaSr(SO4)2为主。  相似文献   
138.
4-烷基酚的GC/MS检测及长江南京段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平水期和丰水期及2008年枯水期分别对长江南京段采样,分析调查水质4-烷基酚的污染状况。使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方法在10μg/L~500μg/L线性良好,RSD为7.2%-17.9%,平均回收率为76.1%~125%。长江南京段水质受到4-烷基酚一定程度的污染,江水中4-烷基酚的质量浓度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4-叔丁基酚的质量浓度〉其他4-烷基酚质量浓度。长江南京段江水中4-壬基酚的含量虽然低于其他水体,但应采取应对措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9.
在环境监测业务不断发展变化,机构和体系不断优化改进的客观条件下,没有用户能确保其需求长期稳定不变。如果没有一种合适的开发思路和解决方案,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和适用周期的问题将得不到有效解决。本文结合广州市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介绍了在实际开发中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0.
2009年初以来,在福建省九龙江北溪的支流和干流连续发生了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penardii)水华。经检测,拟多甲藻水华没有明显的生物毒性,但其所形成的深褐色水色和轻微藻腥味对该流域的龙岩、漳州和厦门三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甲藻水华的防治与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并根据不同水域的实际情况和季节变化,采取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予以防治和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