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5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2762篇
安全科学   897篇
废物处理   328篇
环保管理   675篇
综合类   5221篇
基础理论   1273篇
污染及防治   1729篇
评价与监测   516篇
社会与环境   462篇
灾害及防治   32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495篇
  2020年   488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526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697篇
  2011年   721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645篇
  2008年   594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Wei CY  Chen TB 《Chemosphere》2006,63(6):1048-1053
In an area near an arsenic mine in Hunan Province of south China, soils were often found with elevated arsenic levels. A field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arsenic accumulation in 8 Cretan brake ferns (Pteris cretica) and 16 Chinese brake ferns (Pteris vittata) growing on these soils. Three factors were evaluated: 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above ground parts (fronds), arsenic bioaccumulation factor (BF; ratio of arsenic in fronds to soil) and arsenic translocation factor (TF; ratio of arsenic in fronds to roots). Arsenic concentrations in the fronds of Chinese brake fern were 3-704 mg kg-1, the BFs were 0.06-7.43 and the TFs were 0.17-3.98, while those in Cretan brake fern were 149-694 mg kg-1, 1.34-6.62 and 1.00-2.61, respectively. Our survey showed that both ferns were capable of arsenic accumulation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ith most of the arsenic being accumulated in the fronds, these ferns have potential for use in phytoremediation of arsenic 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122.
石岩  单威  陈明飞  郑凯凯  王燕  李激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845-2852
用中试规模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含化学絮凝剂的生活污水,分别研究了HRT和进水SS对生物絮凝系统污染物去除特性、剩余污泥产量、污泥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絮凝系统对COD、TN和TP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污染物去除效果受进水SS影响较大;生物絮凝系统平均污泥产量和平均有机物产量最高可达 53.63 kg·d−1和21.14 kg·d−1;污泥胞外聚合物EPS浓度和PN/PS均与有机负荷呈反比;化学絮凝剂通过影响PN/PS和EPS浓度,可间接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生物絮凝系统与AAO工艺相结合,可降低50.12 g·m−3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生物絮凝工艺可为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运行奠定基础,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3.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same hyperaccumulator shows a high accumulation potential for different species of the same heavy metal in the soil has...  相似文献   
124.
以云南省某废弃有色金属冶炼厂镉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淋洗和复合淋洗方法探究盐酸、FeCl3、鼠李糖脂淋洗剂及淋洗条件对土壤中镉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1 mol·L-1)+鼠李糖脂(2%)配比为2∶1,液固比为8∶1,淋洗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土壤中镉的去除率可达86.78%,可将镉污染强度为1 180 mg·kg-1的土壤修复至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管制值(Cd-1)的要求。该方法可有效去除土壤中活性态镉,使土壤生物毒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5.
太湖水质指标相关性与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为研究太湖第一阶段治理水质富营养化的特征,根据1999年10月采样数据,对总磷、总氮等与富营养化相关的水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透明度与叶绿素a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而在聚类图中,悬浮物与总磷、总氮显示出密切关系。指出农村面源仍是太湖中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6.
三峡库区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搞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介绍了库区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并根据库区生活垃圾的特性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对三峡库区生活垃圾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建议三峡库区垃圾实行分类收集,系统地将城区生活垃圾的管理、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重点介绍了准好氧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CBS(Cental Bilolgical System)城市生活垃圾高效菌种堆肥技术,秭归、巴东等烧煤区生活垃圾含无机物成分较高,建议选用准好氧填埋技术;涪陵、开县、忠县等燃气区生活垃圾有机物成分较高,已具备一定的资源化价值,高效菌种CBS堆肥技术在燃气区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7.
主要研究对象为基于离子选择性中性载体的无机离子化学传感器,采用以吸光度为主要测量信号的分光光度法为主要分析方法。依据该传感器的特征,可使分析光束与被测溶液分开,甚至对不透明的液体作分光光度分析。为此,在离子选择性中性载体PVC膜的响应特征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一种新型结构的光吸收池,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介绍一种小型的脉冲电晕等离子体除尘器 ,它采用圆环状尖端电晕极 ,电晕放电稳定 ,放电电流较集中 ,不容易产生火花放电  相似文献   
129.
锆负载型树脂用于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制了一种以火力发电厂废树脂为载体的锆负载型氟离子吸附剂 ,并在评价了该树脂对氟离子的吸附性能之后探讨了该树脂用于火力发电厂含氟废水深度处理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 ,锆的最佳负载的最佳浓度为0 .5mol/L ,该负载树脂的最佳吸附pH为 3.0— 4 .0 ,用填充柱进行的动态实验结果表明 ,pH =3时的吸附容量显著高于 pH=4时的值。利用该树脂对火力发电厂模拟含氟废水进行了双柱串联吸附工艺处理 ,当柱流量为 35mL/min(SV10 )、第二柱穿透时 ,第一柱的吸附容量为 10 2 2 8mg/L湿树脂 ;用 0 .1mol/L的NaOH溶液进行再生 ,柱流量选择为 35mL/min(SV10 )时 ,脱附率在 95 %以上。  相似文献   
130.
煤炭是内蒙古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 ,其产值几乎占到该区工业产值的一半。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煤矿开发破坏矿区环境资源、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不同地域矿山开发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不同 ,露天和地下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国有大中型老矿区地面塌陷问题较为严重 ,成为制约矿山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乡镇及个体小煤矿“只开发 ,不治理”加剧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恶化。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吸取“先开发 ,后治理”的历史教训 ,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