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1篇 |
免费 | 1312篇 |
国内免费 | 2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1篇 |
废物处理 | 200篇 |
环保管理 | 409篇 |
综合类 | 2459篇 |
基础理论 | 875篇 |
污染及防治 | 1290篇 |
评价与监测 | 280篇 |
社会与环境 | 181篇 |
灾害及防治 | 1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203篇 |
2019年 | 172篇 |
2018年 | 194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305篇 |
2013年 | 427篇 |
2012年 | 365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10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302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以比阻(SRF)、过滤时间(TTF)和泥饼含水率作为评价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考察2种阳离子聚丙烯酸酯CPAL-1和CPAL-2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与阳离子絮凝剂三氯化铁(FeCl3)、聚合氯化铝(PAC)、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还测定了Zeta电位(ZP)和滤液中胞外聚合物(EPS)含量的变化来探讨CPAL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经CPAL-1调理的污泥脱水效果优于CPAM、PAC和FeCl3,明显优于CPAL-2和CTAB。当CPAL-1的投加剂量为0.200 g/g干基时,SRF、TTF 和泥饼含水率降至最低,依次为 5.37×1011 m/kg、70 s和75.73%。CPAL主要通过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和溶出EPS等来改善污泥的沉降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292.
以掺混煅烧法制备MnO2/Al2O3,并对草甘膦进行吸附,将吸附态草甘膦置于微波紫外耦合系统中进行降解和再生。研究并给出了MnO2/Al2O3的最佳制备条件、最佳吸附条件和微波紫外耦合降解再生的最佳工艺参数。MnO2/Al2O3最佳制备条件为MnO2质量分数15%,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2 h。在常温下,MnO2/Al2O3对草甘膦的最大吸附量为75 mg/g。微波紫外耦合系统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500 W,时间25 min,空气量0.06 m3/h。在此操作条件下,MnO2/Al2O3的再生率达到85%,并且可以多次再生利用,草甘膦最终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磷酸和水,矿化率为65%。 相似文献
293.
以93#国Ⅲ乙醇汽油(E10)、93#国Ⅲ普通汽油和93#国Ⅳ普通汽油为实验对象,对GB18352.3-2005中要求限定的CO、HC和NOx,以及颗粒物(PM)和C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并对CO、HC、PM、NOx、CO2和苯系物等污染物的形成原因和减排机理进行了分析。和93#国Ⅲ普通汽油相比,93#国Ⅲ乙醇汽油(E10)排放的尾气中:CO降低了19.7%,HC降低了16.4%;和93#国Ⅳ普通汽油相比,93#国Ⅲ乙醇汽油(E10)排放的尾气中:CO降低了1.8%,HC降低了12.9%, CO2降低了2.4%。研究表明,乙醇汽油在减少CO、HC、NOx、颗粒物和苯系物等有毒物质排放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显著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94.
根据声凝并理论和雾化湿式除尘理论,建立了燃煤飞灰在声场联合雾化加湿作为预处理的过滤式除尘实验装置。分别在声场、雾化加湿、声场与雾化加湿相结合3种预处理条件下进行实验,确定合适的加湿量范围,得出不同条件下燃煤飞灰的去除效果。在声场联合雾化加湿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声压级和雾化加湿量对飞灰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场和雾化加湿联合作用能有效提高燃煤PM2.5去除率。以声场联合雾化加湿作为预处理进行过滤除尘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对高效滤料的除尘效率提高作用有限,但是该预处理可减轻滤袋负荷,有效延缓压差增长,降低清灰频率。由于采用表面覆膜滤材,加湿量控制得当可避免产生\"糊袋\"现象。 相似文献
295.
实验探究了常温还原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优工艺条件,研究了不同亚铁盐及氨氮和COD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对沉淀进行了化学分析与材料表征。实验表明,在n(Fe2+):n(Cr6+)=6,共沉淀pH=10.0,还原时间为2 min,共沉淀时间为15 min条件下,处理含铬废水可达最好效果,总铬浓度从1 600 mg/L降至1.5 mg/L以下,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要求,实现了常温条件下铁氧体法对含铬废水的处理。对于不同亚铁盐,氯化亚铁处理废水的性能要强于硫酸亚铁,沉降速率快且沉淀致密。一般浓度的氨氮(50 mg/L)与COD(500 mg/L)对处理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对沉淀进行酸稳定性分析和XRD表征,确定生成了稳定的含铬复合铁氧体。 相似文献
296.
以浸渍法制备的新型纳米Fe3O4/ZrO2为催化剂,3,4-二氯三氟甲苯(3,4-DCBTE)为目标污染物,用Fe3O4/Zr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目标污染物进行降解,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和温度、pH、H2O2投加量和掺杂比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纳米Fe3O4/ZrO2作为催化剂的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的处理效果极佳;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Fe3O4/ZrO2的催化效果不断提高;当pH降低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有明显提升,原始pH(pH=5.7)时反应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88.6%;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同样可以提高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效率;催化剂中Fe3O4:ZrO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效果较其他掺杂比的催化剂效果更好,去除率最终可以达到96.82%;当H2O2投加量增加时,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效率先提高后降低,投加量为0.3 mL时去除效果最好,几乎可以完全去除目标有机物。以Fe3O4/Zr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处理3,4-二氯三氟甲苯时,目标污染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297.
通过固定化手段,将筛选出来的优势菌种应用于生物活性炭挂膜过程,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加速挂膜过程,并用于微污染水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挂膜需要24 d,而采用固定化微生物9 d挂膜完成,对氨氮去除率达到90%,微生物挂膜时间缩短了60%。IBAC表面的微生物数量高于自然挂膜BAC微生物量,并且沿着水流方向微生物量逐渐减少。微生物镜检发现,运行3个月的IBAC表面出现大量菌胶团、轮虫和钟虫等原生和后生动物。IBAC具有较快的启动挂膜性能和较好的微污染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98.
以多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为材料,研究了酶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重金属去除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α-淀粉酶质量浓度0.2%、pH 3.5、反应时间12 h为最佳淋洗修复条件,Cd、Cr、Cu、Ni、Zn去除率分别为82.36%、75.02%、38.38%、34.69%和57.54%,去除率的大小顺序为Cd >Cr >Zn >Cu >Ni.酶作为土壤的组成部分,利用酶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以降低环境风险,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9.
对含氨氮(NH3-N)的微污染原水,采用自制氧化铁改性石英砂(iron oxide coated sand,IOCS)滤料强化过滤与生物预处理技术联合,进行强化处理与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挂膜法,生物预处理反应器的生物膜成熟期约为7 d,其对氨氮的去除率为60%~70%,但反应器中存在亚硝酸盐氮积累的现象.IOCS与生物预处理技术联合,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84.67%,出水NH3-N浓度均低于0.5 mg/L,NO2--N含量趋于0;而普通石英砂(RQS)在同等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稳定,平均去除率为74.31%,出水NH3-N平均浓度未达标,对NO2--N平均去除率仅有33.29%.在4 m/h滤速工况下,与生物预处理技术联合,IOCS和RQS对NH3-N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4.3%和82.72%.IOCS与RQS的表面形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表面结构更加复杂多孔,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生物牢固附着;后者表面较光滑,比表面积小,挂膜后生物易脱落. 相似文献
300.
目前抗生素已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物,它在环境中呈\"混合-持久-低剂量\"的暴露特征。因此,研究抗生素毒性效应,特别是它的联合毒性以及低剂量下毒性兴奋效应,对抗生素污染物生态风险的评价极其重要。以抗生素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为主线,重点概述了抗生素二元混合物的急性和慢性联合毒性研究,指出了抗生素混合物间存在相互作用,它们的联合毒性并非表现为简单的加和或独立效应,且抗生素急性-慢性联合表现出的毒性效应也存在差异;发现了不仅单一抗生素具有Hormesis效应,低剂量抗生素二元混合物也具有Hormesis作用。但目前低剂量抗生素二元混合物对微生物的毒性兴奋效应研究较少,其毒性兴奋效应的预测和评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期为环境中抗生素的联合生态研究和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