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8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16篇
综合类   635篇
基础理论   453篇
污染及防治   110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9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91.
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采用K0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对无定河流域两个主要水文站赵石窑站和白家川站逐月径流量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DFA分析方法,估算两站时间序列的研示度指数,预测该流域径流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并采用随机重排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赵石窑和自家川两站径流时间序列的a标度指数分别为0.52和0.56,均大于0.5,径流时间序列表现为较强的长程依赖性,表明无定河流域在过去近50a内径流量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对原时间序列随机重排后,两站月径流序列的6α标度指数都变小,分别为0.48和0.49,接近于0.5,进一步证明原序列确实存在着标度不变性。研究结果对流域的水资源规划、管理与合理利用有帮助。  相似文献   
892.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然后归还到林地表面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森林凋落物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分解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不同情况下,各因子的重要性可能不同。温度和湿度被认为是影响凋落物分解主要的气候因子。凋落物随着温度升高分解速率加快,增加土壤湿度对凋落物分解有积极作用。凋落物的化学性质中,C、N比和木质素含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凋落物分解前期的分解速率受到养分含量、水溶性碳化合物和结构碳化合物含量的强烈影响,而后期则更多地受到木质索及纤维素/木质素比值的支配。土壤动物可以粉碎凋落物,土壤微生物也是促进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人为活动也影响凋落物分解。N沉降、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全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未来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向是统一研究方法,开展长期定位监测,加强对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和释放量的研究,以及N沉降对凋落物分解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3.
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三种螯合剂(EDTA、[s,s】-EDDS、DTPA)对小麦幼苗吸收土壤中重金属及其它微量元素的效应,并且通过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种植后土壤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形态。结果表明:EDTA、DTPA的添加导致小麦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下降。螯合剂的存在明显增加了Pb和Mn在幼苗根部和茎叶的富集,并增加其由根部向茎叶的传输.但对Fe和Ni的作用比较小。小麦幼苗收获时,除Zn之外,其它元素酸溶/可交换态金属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的增加,而各元素的可还原态由于EDTA等螯合剂的添加而有明显下降。添加螯合剂的情况下,富集量与酸溶/可交换态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大提高,且各处理组茎叶富集量与酸溶/可交换态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三种螯合剂的添加主要影响的是生物可利用形态以及潜在的生物可利用形态,并且可能导致可还原态以及可氧化态向酸溶/可交换态转变,增加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也增加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94.
典型铜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了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德兴铜矿尾砂库周边土壤Cu、Zn、Ni、Pb、Cr和Cd复合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定量确定了铜尾矿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主要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结果表明:铜矿尾矿库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该地区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超过600,具有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参数由高至低顺序为Cd、Cu、Pb、Ni、Cr、Zn,其中Cd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发现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5.033%、18.825%、6.243%,第一主成分反映了Zn、Ni、cr的信息,第二主成分反映了Cu和Cd的信息,第三主成分反映Pb的信息。  相似文献   
895.
选择安徽铜陵新桥矿区富Cu的污染土壤,充分利用微生物受自然环境重金属胁迫而产生耐性这一特点,进行土壤中耐Cu微生物的筛选研究。实验过程中分别配制三种不同的培养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培养基。在水浴恒温振荡器中对土壤中耐受重金属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将得到的对cu2+耐受性最高的液体培养基作为菌源,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并将得到的纯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形态观察,菌种经试管斜面富集培养后保存在4℃冰箱中以便后续使用。研究发现,土样中细菌和真菌对cu的耐受性低,最高耐受质量浓度分别只达到500mg·L-1和1100mg·L-1。而放线菌表现出cu高耐受性,分离得到的放线菌耐受Cu的质量浓度最高达到10000mg·L-1,初步鉴定该放线菌株为链霉菌属。该放线菌菌种可能同时对Cu有吸附降解特性,具有成为污染土壤生物治理的高效耐受吸附菌种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96.
戴声佩  张勃 《生态环境》2010,(1):140-145
利用祁连山地区SPOT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旬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最大化合成、趋势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并从旬时间尺度上分析了祁连山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植被NDVI增加了3.1%,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1%、21.44%和8.35%。祁连山植被NDVI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大于降水,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都为2句左右。秋季植被NDⅥ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最大,夏季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长于春季和秋季。祁连山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旬最大响应表现为中段大于东段和西段,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最大响应滞后期呈现出西段〉中段〉东段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97.
植物对HF气体的敏感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综合性状,常用于定性描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在密闭的培养瓶中一次性通入不同体积浓度的HF气体,以不同浓度HF胁迫下的不同类型植物为例,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的外观伤害症状和细胞膜透性与HF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HF的敏感性不同;低浓度长时间和高浓度短时间的症状基本相同;植物细胞膜透性数据即电导率直接反映植物受损程度。综合植物外观症状指标与生理生化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值,建立相对定量化的大气质量生物学指标评价模式,以定量的判断HF气体对植物的伤害,为应用植物监测和评价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98.
著名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毒理学研究室创始人——金一和教授,于2013年1月5日在福州出差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4岁。
金一和教授1959年1月生于辽宁沈阳,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赴日留学,1998年获日本秋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1986年至200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2006年4月起,在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一和教授任日本秋田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日本札幌医科大学特别研究员、日本国立水俣病综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国际协力事业机构项目执行员等职。兼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日本毒理学会海外评议员、中国民族科学家协会理事、辽宁省民族科学家协会副理事长,以及《生态毒理学报》、《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卫生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金一和教授到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后,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环境毒理学。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持久性有机氟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外源性化合物的安全性评价、生态分子毒理学、人群健康危险评价等。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水专项子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机构合作项目等在内的近20个项目的研究工作。金一和教授在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尤其在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ES&T、国际毒理科学领域权威期刊
Toxicol. Sci.上发表论文10余篇。
金一和教授毕生热爱科学研究,潜心钻研,积极探索。他在全氟化合物的毒性效应和分子机理方向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自200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中PFOS污染现状、人群暴露水平和神经毒性机制研究”后,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FOS对大鼠神经智力发育毒性及其机理研究”、
“PFOS致大鼠甲状腺毒性及其机理研究”、“PFOS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并与环境科学领域其他著名学者共同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典型全氟有机污染物的水环境过程及其生态毒理机制研究”。此外,金一和教授还致力于水质安全性评价和室内空气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承担了国家水专项子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科研工作。
金一和教授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模范,一直活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连续多年主讲《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卫生毒理学》课程,多次获“教学质量优良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毕业论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每名学生的选题、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都严格把关,经常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动物实验。他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同时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爱有加,他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金一和教授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性格开朗,乐观健谈,为人正直,善于助人;金一和教授是一个科学家,在环境毒理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求知问真,勤奋工作,学术严谨;金一和教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学风、博大的胸怀、创新的战略、乐观的精神、和蔼的态度来培养人,培养了博士10人、硕士14人,毕业生在国内外重要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金一和教授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他关心支持学院、学部、学校的发展,为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学科以及“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一和教授的辞世,是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学科以及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益友,学生失去了一个慈爱严师,学院失去了一个科技先锋。金一和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大力坚持和弘扬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的崇高品质与高尚精神,完成金一和教授未竟的事业,继续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祝愿金一和教授在天之灵安息!
  相似文献   
899.
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相似文献   
900.
浅层天然气井喷对地层的损伤影响与桩基工程危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杭州湾大桥在勘探过程中发现桥址区地层有浅层天然气分布并发生井喷这一现象,基于现场勘探时浅层气井喷特点与影响因素,认为引起井喷的主要原因是起钻抽吸作用和灌浆不及时所致。井喷是含浅层气土体的渗透比降超过其气压临界比降条件下的非饱和渗流破坏过程,对地层的影响表现为对土体的损伤和扰动,按扰动程度可分为剧烈扰动区、严重扰动区、轻微扰动区和含气层压密区。桥址区粘土层中的浅层气不会对桩基工程产生明显的危害,但砂土层中的浅层气可能会引起土体剧烈扰动显著降低桩基承载力、桩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或桩腿下沉、桩基中产生负摩擦力和阻碍桩基础顺利施工等不利影响,应从桩基础合理选型、预先进行不扰动土体控制释放浅层气、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安全设计,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增高钻孔桩作业平台与增大泥浆比重等几方面进行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