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1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884篇
安全科学   562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221篇
综合类   2040篇
基础理论   377篇
污染及防治   283篇
评价与监测   164篇
社会与环境   191篇
灾害及防治   11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61.
二噁英类化合物具有高毒性,来源多样且分布广泛,是持久性有机物的典型代表,二噁英类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一些二噁英类同系物具有代谢稳定性,其毒性效应主要是通过芳香烃受体介导,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综述了近些年在二噁英类毒性作用机制及其代谢途径的新认识,评价比较了主要二噁英类高通量生物检测方法,以期为该类污染物的环境污染物筛查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2.
河南省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国内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特征,提出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863.
利用二甲亚砜捕获羟基自由基定量生成甲醛,甲醛与1,3-环己二酮和氨衍生反应,衍生产物在400 nm的激发波长下,在460 nm处具有特征荧光,建立了一个新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水体中光学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方法.考察了捕获剂用量、酸度、温度、时间以及衍生试剂用量对羟基自由基测定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对羟基自由基的定量下限为0.066μmol·L-1.采用建立的方法对湖水、海水以及湿地水在氙灯模拟光源以及太阳光下羟基自由基光化学生成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太阳光照下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速率约为氙灯光照下羟基自由基生成速率的两倍以上,说明羟基自由基在实际自然条件下的生成速率有可能被低估.天然水体中的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水体成分密切相关,由铁和可溶性有机质(DOM)光照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机理较为复杂,DOM和铁的相互作用对天然水体中羟基自由基的光化学生成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64.
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β-Na YF4∶Yb3+,Tm3+/Ti O2的制备分为2个步骤:首先通过高温热分解法制备由上转换发光材料β-Na YF4∶Yb3+,Tm3+组成的核;再由钛酸四丁酯(TBOT)在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作用下水解而成的壳。测试表明,β-Na YF4∶Yb3+,Tm3+/Ti O2是由β型六方相结构Na YF4纳米粒子和无定形结构的Ti O2组成。这种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NIR),其中β-Na YF4∶Yb3+,Tm3+可以吸收近红外光,而后通过上行转换发出紫外光,通过激发Ti O2产生活性基团,达到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目的。为了验证其光催化活性,在980 nm激光照射下将其用于罗丹明B(Rh B)的降解,结果证明该复合材料可以达到一定的降解效果。因此,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β-Na YF4∶Yb3+,Tm3+/Ti O2是一种新型的近红外光催化剂,其能有效地扩展光催化剂对太阳能光谱的响应区域,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在未来Ti O2的光催化或者能源利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5.
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微藻能源主要利用方式及其在环境治理中应用的介绍,指出微藻能源能够同时解决能源和减排的要求。  相似文献   
866.
目的研究陆军基地化训练中雷达干扰威胁环境构设方法,重点研究对地面机动目标的威胁环境构设方法。方法从功率等效和空间等效两方面着手,运用干扰信号模拟器抵近目标目标构设雷达干扰环境。结果针对机动目标,给出了两种思路的构设方法,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比较。结论通过对构设方法及构设逼真度的研究,明确了实现构设方法的关键在于保证训练场上的装备数据采集和训练场电磁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67.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Cr(Ⅵ)废水体系,从混合微生物种类和固定化技术等方面对Cr(Ⅵ)的微生物去除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筛选出对Cr(Ⅵ)具有较高去除能力的混合菌株组合,然后采用海藻酸钠(SA)固定法进行混合菌株固定化,考察混合微生物和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HB(Bacillus subtilis var.)菌株对Cr(Ⅵ)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在40 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8%左右,其次为Ua(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最后为xJ-Ⅱ(Bacillus subtilis)菌株;混合菌株组合中,HB菌与XJ-Ⅱ菌组合和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效应较好,在60 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92%;混合菌株经固定化处理后,HB菌与Ua菌组合对Cr(Ⅵ)的去除率仍很高,在40 mg/L的Cr(Ⅵ)溶液中其去除率可达到98%.可见,混合微生物能有效地提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Cr(Ⅵ)的去除效应,且固定化混合微生物技术有望在铬污染废水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68.
人工浮床作为一种有效、经济、新型的地表水生态修复技术,已被许多国家成功地应用于地表水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中,成为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主要依靠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的共同作用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概述了人工浮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工程应用实例,对处理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69.
A sampling campaign was conducted monthly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N-nitrosamines at a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one city in North China. The yield of N-nitrosamines in the treated water indicated precursors changed greatly after the source water switching.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N-nitrosodimethylamine (NDMA), N-nitrosomorpholine (NMOR), and N-nitrosopyrrolidine (NPYR) in the finished water were 6.9, 3.3, and 3.1 ng/L, respectively, from June to October when the Luan River water was used as source water, while those of NDMA, N-nitrosomethylethylamine (NMEA), and NPYR in the finished water were 10.1, 4.9, and 4.7 ng/L, respectively, from November to next April when the Yellow River was used. NDMA concentration in the finished water was frequently over the 10 ng/L, i.e., the notification level of California, USA, which indicated a considerable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Weak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N-nitrosamine yield and typical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except for the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相似文献   
870.
饮用水中溴酸盐控制方法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溴酸盐是一种潜在致癌物,通常产生于含溴离子水源水的臭氧消毒过程中,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中规定溴酸盐的最高浓度为10μg/L。重点综述了近7年来溴酸盐生成的控制方法(如优化臭氧投加量、降低溶液pH值、加氨等)以及溴酸盐离子去除技术(如吸附法、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生物法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