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安全科学   198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01篇
综合类   854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51.
1959~ 2018年淮河流域水热格局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淮河流域27个气象站点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通过FAO-PM56计算出蒸散量的基础上,构建以气温、降水、蒸散等9种要素在内的水热指标体系,运用气候倾向斜率、Mann-Kendall(M-K)检验和地理空间插值等方法,揭示淮河流域近60年水热格局特征.结果 表明:60年来,淮河流域总体呈湿热趋势,表现为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蒸散量下降趋势;年内分布表现为水热变化同期,高值集中分布在6~7月,呈单峰型分布;年代际分析表明近60年来研究区暖湿趋势显著,呈现出年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先下降后上升,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降水要素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次上升的趋势;从突变特征来看,热量要素突变稳定性高于水分要素;淮河流域热量因子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对角(西南-东北)变化趋势,是南北交错带带来的经纬度地带性以及地形作用的综合结果,水分要素空间分布格局体现出较强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相似文献   
352.
影响洪涝灾害恢复力的因素众多且相互关联,识别和区分这些影响因素,找到因素间互相影响程度和因果关系,对于明确洪涝灾害恢复力关键因素,快速找到需要改善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灾害恢复力的内涵,从自然维、社会维、经济维、技术维、管理维5个维度构建区域洪涝灾害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应用DEMATEL方法分析区域洪涝灾害恢复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以巢湖流域为例凝练出适合该区域的洪涝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自然维、经济维对其他因素影响最为显著,二级指标中政府财政支撑能力、土地因子、地形因子对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最大;而一级指标中经济维和社会维与其他因素关系最为密切,二级指标中政府财政支撑能力、区域经济实力、土地因子处于核心的位置。从整体影响输出上看,一级指标中原因因素共有2个,分别为自然维、经济维,且以经济维为最,二级指标中原因因素有11个,涉及五个维度,包括所有自然维中因素,并以地形因子、政府财政支撑能力、灾害政策法规为重。一级指标中结果因素有3个,分别为管理维、技术维、社会维;二级指标中共有12个,以管理维中的因素为主,相比于原因因素,通过改善结果因素可以更直接的提高区域洪涝灾害恢复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353.
乌江流域水体中不同形态汞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探讨了不同水文季节 (丰水期和枯水期 )乌江河水中汞的赋存形态及其在流域内的时空分布 ,结果表明 :乌江流域表层水体总汞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丰水期 65 9ng·l- 1 ,枯水期 1 6 6ng·l- 1 .乌江河水汞的主要形态为颗粒态 ,颗粒态汞占总汞的比例为丰水期84% ,枯水期 5 2 % .  相似文献   
354.
刘莎莎  戴胜利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3):109-117,83
提升末端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走出城市“垃圾围城”之困,一直是地方政府关切的核心议题。为探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从“政府能力系统”视角出发,围绕需求驱动、经济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四个维度,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运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活垃圾清运量、人均GDP、地方环保支出、政策文本出台数量、无害化处理厂数量以及市容环卫专用车辆数均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时间变化上,2004—2007年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初创阶段,受到经济、政策与技术驱动因素的显著影响; 2008—2016年为生活处理能力缓慢提升和局部发展阶段,持续受到技术驱动因素的显著作用;2017—2020年为处理能力全面提升阶段,需求、经济与技术因素均呈现出显著促进作用。在区域变化上,经济驱动的影响效应由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需求驱动、政策驱动因素只在东部地区影响显著,技术驱动因素对不同区域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最后,研究从源头减量、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促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55.
以钛箔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及浸渍-烘焙-煅烧法制备了负载型TiO2薄膜,并进行了SEM,EDS,XRD表征。探讨了TiO2薄膜对气态偏二甲肼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并对比研究了不同紫外光源、不同初始浓度对气态偏二甲肼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O2均匀负载在钛箔上且为多孔状的薄膜;偏二甲肼质量浓度为877 mg/m3时,反应17 min后偏二甲肼的降解率为99.99%,500 mg/m3时反应60 min后偏二甲肼的矿化率达到41.58%。  相似文献   
356.
三江源区径流退水过程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江源区1960~2009年间的月径流数据,使用数字滤波法进行基流分割并使用Depuit-Boussinesq方程进行退水系数计算,同时对径流量、基流量、退水系数分别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显示:(1)过去50 a间黄河与澜沧江年内径流量显著减少,而长江源区径流变化趋势不明显;(2)三江源区冬季枯水期径流量主要受基流控制,基流占冬季径流的比值最高可达100%,黄河源区与澜沧江源区过去50 a来基流在不断减少基流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与径流呈现出高度一致;(3)在过去50 a,长江源区的年径流退水过程正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下,降雨是三江源区径流退水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量的增加会导致退水系数的减小,而温度对三江源区的退水过程影响存在着不确定性。研究为揭示气候变化下三江源区径流退水过程的演变过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57.
为揭示白马湖水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在历史监测数据收集的基础上,于2016年11月初对白马湖25个采样点的水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白马湖水质波动较大,2010~2014年期间,白马湖水体水质总体处于Ⅳ类;2015年好转为Ⅲ类;2016年又下降为Ⅴ类。白马湖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指数(TLIc)呈显著增加趋势,由最初的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演变到目前的中度富营养化水平(TLIc:66.66)。采样期间,白马湖水体主要以氮污染物为主,其次是磷污染物和耗氧污染物。湖泊水体污染程度依次为:北部湖区东部和中部湖区南部湖区。湖水中总氮(TN)约83%以溶解性总氮(TDN)的形式存在,氨氮(NH+4-N)占TDN的65%,其次是NO3--N(25%);总磷(P)约60%以溶解性总磷(TDP)的形式存在,正磷酸盐(PO3-4-P)占TDP的55%左右。北部湖区TDN/TDP比值最高(50.51±19.16)(p0.05),P是北部湖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中部、东部和南部湖区TDN/TDP比值均已适应藻类生长。陆域外源污染源输入是引起白马湖水质空间异质性和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湖内水生植被消亡和水产养殖污染引起的生态功能退化也是造成白马湖水质下降的一个原因。研究可为当下白马湖水质演化研究及水环境治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58.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国家环保部门于2014年出台《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研究利用2015—2016年安徽省域的农村环境监测数据,将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域的数据与其他县域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采用该技术规定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评价体系的3个级别指标层面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并通过2组数据的差异性分析,深度剖析评价体系各级指数的结果合理性,验证该评价技术规定的区域适用性;同时,根据各级指标对比中发现的问题,对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提出修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59.
360.
大明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