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7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854篇
安全科学   475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253篇
综合类   1970篇
基础理论   437篇
污染及防治   221篇
评价与监测   142篇
社会与环境   227篇
灾害及防治   11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Estuarie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environments on Earth.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how to treat the combined wastewater in tidal rivers at the estuary, where the situa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fresh water rivers. Waste oyster shell was used as the active filler in this study in a bio-contact oxidation tank to treat the combined wastewater at the Fengtang Tidal River. With a middle-experimental scale of 360 ma/day,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D, BOD, NH3-N, TP and TSS was 80.05%, 85.02%, 86.59%, 50.58% and 85.32%, respectively, in this bio-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The living microbes in the biofilms on the waste oyster shell in this bio-contact oxidation tank, which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zoogloea, protozoa and micro-metazoa species, revealed that waste oyster shell as the filler was suitable material for combined wastewater degradation. This treatment method using waste oyster shell as active filler was then applied in a mangrove demonstration area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near the experiment area, with a treatment volume of 5 × 10^3 m^3/day. Another project was also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a constructed wetland, with a wastewater treatment volume of 1 ×10^3 m^3/day. This technology is therefore feasible and can easily be applied on a larger scale,  相似文献   
72.
富营养化湖泊中微囊藻毒素及其控制去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水华是湖泊水体中产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微囊藻毒素作为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报道。我国淡水水体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尤其是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当前急需确认藻类毒素对我国水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蓝藻水华产毒的生态条件及控制去除途径,探索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治对策,目前关于微囊藻毒素的健康效应的研究多是从饮用水角度出发,今后的研究可收集详细的数据以建立危险性评估模型,并评价各种降低微囊藻毒素危险性措施的效果。文章就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性质与结构、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微囊藻毒素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3.
随着锂电池的广泛使用,废弃锂电池中所含的钴元素以离子形式开始进入地下水中。文章以吸附水中钴离子为研究内容。系统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浓度、温度以及pH值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蒙脱石对钴离子的平衡吸附时间约为1 h;在303 K下蒙脱石对钴离子的最大吸附量约为30.77 mg/g,且吸附方程可以用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的拟合;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最佳pH环境为弱酸性。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川气东送管道地质灾害特征进行调查,基于ArcGIS进行了川气东送输气管道(川渝—鄂西段)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基于.NET平台,采用C#+ArcGIS Server的开发模式,并基于B/S的WebGIS的服务和方法,可实现管道及其周边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的快速查询、图形显示、分析统计、风险评价等功能,将有助于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进行管理、抢险维修决策及预警指挥工作,也有助于地质灾害信息的发布和交流.  相似文献   
75.
航空发动机叶片高应力振动疲劳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电动振动台上对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了高应力振动疲劳试验,详细研究了试验机理,提出了辅助点监测叶片最大振动应力、共振峰后定频率激励等试验方法,并成功利用振动台开环控制技术有效稳定了叶片的振动应力水平,从而获得可靠的疲劳数据。另外,从试验角度出发,对振动台激励与叶片振动应力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6.
新型磁性聚谷氨酸吸附剂对水中Pb2+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德岛大学安澤幹人首次利用γ-PGA在Fe3O4磁性纳米颗粒上进行涂层,制得了γ-聚谷氨酸-Fe3O4磁性纳米颗粒(PG-M).本实验利用透射电镜以及扫描电镜对PG-M吸附剂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发现PG-M与未涂层的Fe3 O4具有相似的形状以及大小,均为不规则的层状结构,且晶粒直径在120~320 nm之间;实验中针对性地对水溶液中Pb2+进行了吸附探讨.在振荡实验中,通过主要参数的变化(pH值、吸附时间、竞争离子浓度、腐殖酸浓度),得到如下结果:吸附最佳pH值为7.0;吸附量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长,吸附平衡时间为45 min;Na+对PG-M去除Pb2+没有很强的干扰性,而Ca2+则显示出一定的干扰作用;腐殖酸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是复杂的,表现为先增强吸附效果,随后降低吸附效果;最佳条件时Pb2+的最大吸附量为93.3 mg/g.PG-M对Pb2+的吸附均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其中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描述PG-M的吸附特征,说明PG-M在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PG-M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不同浓度的HCl和HNO3溶液的再生实验发现,0.1 mol/L的HCl溶液作为吸附再生液,可取得较好的再生效果.表明PG-M是可再生的,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措勤县德能铜多金属矿的研究发现,矿区内共6条达到工业品位的铜矿体,并伴生有铅、锌、金、银等多种有益组分,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体主要赋存于燕山期石英闪长玢岩岩体外接触带及构造破碎带中,其中Cu4矿体规模最大,经深部钻孔工程及地表槽探验证,矿体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系数较小。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一次石英闪长玢岩侵入体是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后期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是主要导矿和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78.
79.
黑碳气溶胶(BC)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背景点位BC的浓度水平和来源特征有助于掌握BC在区域尺度上的辐射强迫特性和环境影响。2009年秋季在华南沿海某区域大气背景点进行了为期约40 d的BC在线观测。观测期间BC的平均浓度为(2.34±1.33)μg/m3,与其它区域背景点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利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系统WRF模拟的高分辨率三维气象场数据驱动HYSPLIT-4反向轨迹模式,模拟观测期间每小时的气团轨迹,将所有轨迹分为来源特征明显的东北沿海、北方内陆、香港方向和东南海面方向四类。当受到东北沿海来源气团影响时,BC的浓度为平均水平的1.4倍,BC和CO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而其它三类气团影响时的BC浓度都低于平均浓度,且BC和CO的相关关系很差,说明来自东北沿海地区的较近距离区域传输是影响该背景点大气BC的主要源区。  相似文献   
80.
针对ASTAR IR-200红外三波数测油仪,提出仪器的自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