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92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分析了Fe~0、Fe~(2+)和Fe~(3+)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石油烃的机理,介绍了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物降解的影响因素以及总结了铁活化过硫酸盐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技术的不足。指出应以铁活化过硫酸盐原位修复作为土壤中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前处置方法,再结合微生物或植物修复等技术,以减少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另外,检测仪器的发展有利于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2.
农药西维因及敌草隆在草木灰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分析了草木灰的孔隙结构、表面性质及化学组成,选择理化参数接近,空间构型不同的2种农药西维因和敌草隆作为吸附质,研究其在草木灰上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两者在草木灰上吸附模式理截然不同,线性吸附方程及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拟合平面型分子西维因的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曲线,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及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对非平面型分子敌草隆的等温线及动力学曲线拟合程度最高,说明平面型分子的吸附可能以简单的线性分配为主,而非平面型分子可能以多过程非线性吸附为主;等温线及动力学拟合参数显示,草木灰对平面型分子西维因的吸附量远大于非平面型分子敌草隆,说明吸附质分子的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1、4和8μg.L-1)苯并[a]芘B[a]P中,检测暴露后第3、7和10天后,马氏珠母贝鳃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对苯并[a]芘胁迫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暴露时间为3、7 d时,SOD活性无明显变化,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在第10天时被激活;在胁迫初期,GST活性被激活,随后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暴露后10 d,不同质量浓度组GST活性变化趋于稳定。当暴露质量浓度相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时—效关系;而CAT活性在第7天被激活,随着时间的延长,高质量浓度(4和8μg.L-1)组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时-效关系。SOD、GST和CAT均可作为B[a]P污染的生物标志物,活性变化相对于SOD,GST和CAT对B[a]P的胁迫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54.
莱州湾东岸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对莱州湾东岸地下水NO3-质量浓度进行分析,采用Kriging方法对未观测点进行估值,分析研究区不同区域NO-3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Surfer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和NO-3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东岸地区地下水NO3-质量浓度平均值为118.51mg/L,变异系数为0.80,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2)研究区地下水NO-3质量浓度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块金值/基台值为41.5%,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地下水中硝酸盐质量浓度平均值(136.09 mg/L)最高,其次是城镇用地(89.15 mg/L),水产养殖区(30.32 mg/L)最低,其中耕地超标率为81.25%,城镇用地超标率为76.92%,水产养殖区均未超标。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和城镇生活中的生活生产废水大量排放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过高的主要原因。而水产养殖区由于受人类生活、生产与耕作影响较少,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5.
电炉粉尘高效利用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炉炉尘中富含Fe、Zn、Pb等元素,简单地将这些炉尘倾倒野外或填埋处理,由于粉尘中Pb等有毒元素会被雨水浸出,严重污染水土资源.而直接返回高炉炼铁,Zn在高炉内氧化富集则会缩短炉衬寿命、堵塞煤气管道.为减少电炉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其高效利用,采用含碳球团焙烧还原法处理该类粉尘.通过考察温度、时间等工艺因数的影响,得到了焙烧还原法合理工艺条件:碳过量系数为0.8~0.9、还原温度1 150℃、还原时间50 min.还原后的球团为半金属化球团,其全铁含量为67%左右,最高达69.8%;金属铁含量为63%左右,最高达66.5%;单个球强度在6 kN左右;收集所得氧化锌粉含ZnO 80%左右,初步实现了电炉粉尘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6.
凉山州金沙江干热河谷麻疯树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凉山州金沙江干热河谷的麻疯树群落进行了调查,依据气候、立地环境、海拔等因子划分了1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麻疯树天然林以高郁闭林分为主,分枝多,大多旱从状生长,天然更新良好,该区域是麻疯树的适生区域.图1表4参12  相似文献   
57.
中国光伏电池组件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集2009年我国光伏组件生产的主流及最优技术水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Ecoinvent数据库中辅助材料的生命周期数据,开展了我国光伏组件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计算了能量回收期和全球变暖潜值,并探讨了不同生产步骤和生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和铸锭、切片工艺的技术水平对光伏产品的能量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大,我国主流技术水平情景下的产品能耗和环境影响远大于最优技术水平.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来说,要降低光伏产品的环境影响,应着重从改进多晶硅生产技术和提高硅片切割效率入手.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洗脱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振荡洗脱法研究了新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LED3A(N-十二酰基乙二胺三乙酸钠盐)对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洗脱作用,并重点分析了洗脱时间、ρ(LED3A)、洗脱温度等因素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室温下LED3A洗脱Pb-Zn复合污染土壤的最佳质量浓度为7.0 g/L、洗脱时间为7.0 h. 洗脱平衡时间随ρ(LED3A)的增加而缩短,洗脱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孔隙扩散为LED3A对Pb和Zn洗脱速率的控制过程,但内扩散并非唯一的洗脱速率控制机制. 等温平衡洗脱试验结果显示,洗脱温度升高有利于LED3A配位污染土壤中的Pb和Zn,LED3A对重金属的洗脱过程为吸热过程. Pb、Zn的BCR形态分级结果显示,LED3A对酸可提取态Pb、Zn的去除率最大,分别达到79.87%、72.51%;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余态Pb的去除率分别为31.82%、18.83%、2.30%,相应形态Zn的去除率分别为21.81%、17.60%、26.22%;对比洗脱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可知,最易释放和被生物利用的酸可提取态Pb和Zn的质量分数所占比例明显降低,不易或不能被生物利用的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余态Pb和Zn的质量分数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研究显示,LED3A洗脱不仅能够去除污染土壤中一定量的重金属,同时可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9.
通过分析城市等级结构和空间关联,有助于识别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和协作状况,对于指导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环鄱阳湖区32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位序 规模”法则分析后发现:2006年环鄱阳湖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但研究区的2城市指数高达3.698,南昌市的首位优势十分明显;运用“区域经济联系量”分析南昌市区与其它31城市间经济联系隶属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二级城市中九江、抚州隶属度较高,三级城市中星子、湖口、彭泽和浮梁的隶属度较低。因此,为促进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加强二级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如九江、新余,促进各级城市间的经济协作。  相似文献   
60.
血吸虫病医学地理学与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涉及到大量与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有关的生态环境知识与参数,这些方面为从地理学角度解释过去由实践经验和调查总结得到的中国血吸虫病疫区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参阅了大量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总结了血吸虫生活史中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的虫卵、毛蚴、尾蚴阶段和寄生宿主钉螺、哺乳动物的生态特点与流行机理。结果认为:生态环境条件能同时满足血吸虫及其寄生宿主的生态要求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的基本条件,血吸虫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终宿主哺乳动物和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度过,钉螺生态条件的苛刻性是血吸虫病流行传播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钉螺的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成为血吸虫病疫区类型的划分的主要依据。最后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钉螺孳生地有关地理环境因子(植被、土壤、地貌、高程、水文、水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是:大的地貌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水文条件,从而形成不同的钉螺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产生了不同的血吸虫病易感地带分布特点,最终决定了血吸虫病疫区的类型,与中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的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