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2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591篇
安全科学   330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86篇
综合类   1703篇
基础理论   255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174篇
社会与环境   117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量化不同设计参数条件下低延性中心支撑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计算了单自由度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反应,分析了储备承载力、储备刚度、结构周期、强度折减系数等设计参数对低延性结构抗倒塌性能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不同参数条件下低延性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倒塌富裕度计算公式,提出了基于该公式的结构抗倒塌性能简化评估方法,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与准确性,为此类结构抗倒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2.
王哲  朱俊  李雯  闫德馨  董雯  刘玉玲  李家科 《环境科学》2022,43(11):5106-5114
矿业开采加工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会进入底泥中,与其中的磷形成复合污染.然而,目前关于底泥钝化的研究多数仅针对单一污染物.考察了新型钝化剂——镧沸石对P、Zn和Pb的吸附性能,及其对疏浚底泥中相应污染物的钝化效果,并通过脱附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镧沸石对P、Zn和P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3.76、27.70和123.45mg ·g-1;预吸附Zn和Pb对镧沸石的除磷性能影响不大,但Zn和Pb的吸附会受到预吸附抑制.投加质量分数0.83%和1.66%的镧沸石后底泥中的P、Zn和Pb均向稳定态/生物难利用形态转化.P、Zn和Pb都可以通过形成内圈络合物被镧沸石吸附,此外静电作用和表面沉淀也分别会对Zn和Pb的吸附形成贡献.投加镧沸石可实现疏浚底泥中磷和重金属的钝化.  相似文献   
943.
944.
中国南北过渡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运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讨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碳储量增加1.12×107 t;2020—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损失剧烈,减少50.24×107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损失幅度明显变弱,减少29.52×107 t,说明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储量减少。(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格局。(4)随着海拔抬升,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坡度升高,碳储量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5)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碳储量热点区和冷点区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冷热点分布范围有逐渐变大的趋势;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较2020年,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冷热点分布范围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45.
城市综合体内部功能繁多,强震作用下综合体结构功能失效会影响城市区域功能的正常运转。建筑震后修复期望综合体内部重要功能优先、快速恢复并投入使用,合理规划其震后修复路径是满足此类结构功能需求的关键。既有研究中建筑震后多采取自下而上的修复路径,未考虑震后功能需求。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需求导向的城市综合体震后修复路径优化方法。考虑综合体具有的多功能特性及不同功能区内构件间的功能相关性特点,建立了基于故障树的功能损失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建筑功能区划分功能修复单元;以各功能的期望修复时间作为功能需求目标,对比功能修复单元的实际修复时间,提出功能需求目标完成率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震后修复路径优化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形成了综合体震后修复路径优化方法。对某城市综合体开展震后修复路径优化,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高效完成功能需求目标,使重要功能震后快速恢复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946.
947.
为应对洪涝、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灾难,提出供应物资满足率最大、供应时间最短、供应成本最低的离散时间马尔科夫链-多目标规划模型(DTMC-MOP),动态地识别、分析、应对应急供应链风险;采用改进自适应NSGA-Ⅱ算法求解优化模型,并通过标准测试函数进行测试与评价,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算例分析,获得精度更高、分布更均匀的Pareto最优前沿。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可以依据应急管理核心目标或不同偏好选择相适应的应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应急供应链决策优化提供1种科学方法,对保障灾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48.
联合国《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旨在支持各国识别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优先行动事项,明确重要的执行挑战,对目标实施进展进行评估,并进行国家间的比较分析,保证各国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从而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年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是全球落实SDGs进展较好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领域仍是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2030战略目标的短板,中国亟须加快推进补齐补强指标短板,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环保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为世界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通过分析《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估结果,探讨评估方法学及指标体系变化情况,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领域SDGs评估结果,发现在国际评估框架下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问题,并提出推进SDGs指标体系本土化、补齐SDGs短板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9.
本文阐释了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个概念的内涵外延,论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矛盾,并围绕如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了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保护补偿、经营开发以及价值实现保障等针对性机制举措,着力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闭环路径。  相似文献   
950.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是当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讨论的热点议题。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14日发布了CBAM草案,计划从2023年起逐步实施CBAM,并于2026年起正式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边境调节税,这一举措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本文对欧盟CBAM对全球和中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CBAM对全球减排的作用较小,中国碳密集产业将遭遇欧盟等国际市场竞争挤压,可能推进中国碳价上涨,建议要加强跟踪评估与开展储备研究,通过深入参与和引领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全面发展低碳技术和产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开征碳税等积极主动做好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