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4篇 |
免费 | 246篇 |
国内免费 | 64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4篇 |
废物处理 | 78篇 |
环保管理 | 157篇 |
综合类 | 1434篇 |
基础理论 | 258篇 |
污染及防治 | 355篇 |
评价与监测 | 167篇 |
社会与环境 | 135篇 |
灾害及防治 | 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11篇 |
2015年 | 128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179篇 |
2012年 | 176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石盘丘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形态及通量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了解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流失特征,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石盘丘小流域水田、旱坡地、林地、柑橘园和菜地这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流失浓度与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流失通量的顺序为水田[17.73 kg·(hm2·a)-1] > 柑橘园[4.86 kg·(hm2·a)-1] > 旱坡地[4.33 kg·(hm2·a)-1] > 菜地[4.00 kg·(hm2·a)-1] > 林地[2.41 kg·(hm2·a)-1];全磷流失通量的顺序为菜地[4.97 kg·(hm2·a)-1] > 柑橘园[1.87 kg·(hm2·a)-1] > 水田[0.93 kg·(hm2·a)-1] > 林地[0.27 kg·(hm2·a)-1] > 旱坡地[0.19 kg·(hm2·a)-1];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5月,占全年氮、磷流失总负荷的53.80%~96.52%和56.03%~87.78%;氮流失主要以硝态氮(16.16%~52.70%)的形态流失,全氮流失通量与径流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826);在菜地中颗粒磷是磷流失的主要形态(83.30%),但在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中表现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形态氮、磷流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菜地应针对强降雨情况下颗粒磷流失的问题采取措施,水田应避免在降雨集中时期施肥;科学施肥和合理地土地利用方式配置是治理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计量周转柜由于硬件设施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接入标准和规范,无法进行统一监控和实时分析,导致计量周转柜的实际管理水平与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标准化管理的发展目标。通过开发新的计量周转柜应用程序并与计量服务总线建立连接,进一步规范各省公司计量周转柜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实现与计量生产调度平台、营销业务应用等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 相似文献
13.
14.
对南京市1984—2015年Landsat 4/5/7/8卫星TM/ETM+/OLI传感器获取的遥感数据,利用ENVI遥感软件的FLAASH大气校正模块,进行了区域大气能见度( VIS)遥感反演。结果表明,时间跨度达30余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影像序列反演的VIS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数值较高,“差”能见度(<10 km)的观测率不到6%,21世纪以来VIS下降明显,“差”能见度的观测率为20%~25%。与2010—2015年南京市PM10、PM2.5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在城市空气清洁及污染较轻时,星地监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中到重污染天气时FLAASH算法反演VIS偏高,侧重于代表离主城区距离远的偏远乡野山林地区的能见度状况。 相似文献
15.
16.
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对川西平原西河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西部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区,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持续监测河流氮素(NH4+-N、NO3--N、TN)和pH,结合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性分析等技术,探讨了监测断面周边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氮素及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氮素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最高(2.063mg/L)、春秋次之(1.536mg/L;1.432mg/L)、夏季最低(1.085mg/L),同时月均NO3--N浓度(0.891mg/L)显著高于NH4+-N(0.425mg/L)(P<0.01),且NO3--N受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影响.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与NO3--N和TN浓度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在250m缓冲区内,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与NO3--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与所有氮组分的相关性均增大,且在750m缓冲区内,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与NO3--N和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可能是河流NO3--N的"源".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当前气化炉供料系统风险分析不完善的状况,提出1种基于贝叶斯网络和HAZOP的风险分析模型。以某单日投煤量3 000 t级气化炉煤化工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为研究对象,应用HAZOP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并将HAZOP分析结果中各偏差产生原因转化为贝叶斯网络节点;考虑到先验知识的缺乏问题,引入Leaky Noisy OR模型,通过文献资料和相关领域专家经验知识获得先验概率,并利用贝叶斯网络进行风险分析,找出系统运行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未知因素影响会使各节点的后验概率值差异性降低,更加贴合实际;在引入未知因素影响后,系统运行薄弱环节并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以银川东换流站 UPS 系统故障实例为切入点,分析了 UPS 系统现存的隐患以及不足,提出了 2 种改进方案,并进行了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比较,结果表明:方案 2 在实际的改造与实施过程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调蓄枢纽东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东平湖仅存水生植物18种,覆盖度为51%.简要分析了1979年至今东平湖水生植物的衰退状况及其形成驱动力.根据调水状态下东平湖水环境将会发生的变化,系统探讨了调水工程对东平湖水生植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二期工程物种多样性变化不大,分布面积将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群落总体的断带状分布将更为典型;三期工程物种多样性将明显下降,种群结构趋向单一化,沉水植物仍将成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20.
调查水源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MC-RR、MC-LR和MC-YR)的污染情况,结合调查情况应用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模拟量化人群通过饮水途径摄入微囊藻毒素的风险.在珠江西航道沿线设置5个采样点,在2016年1~6月期间共采集90份水样,根据国标(GB/T 20466-2006)推荐的HPLC方法检测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7.0,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通过饮水途径摄入微囊藻毒素(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对随机采集90份水源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质量浓度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并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v这3种统计方法进行拟合度检验,根据3种评估拟合结果,确定最佳拟合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90个水样品中,MC-RR的检出率最高,达到51.11%,质量浓度范围为0.001 7~0.386 3μg·L~(-1);其次为MC-LR和MC-YR,检出率分别是47.78%和21.11%,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0.028 5~0.279 6μg·L~(-1)和0.003 0~0.136 2μg·L~(-1),水源水体中3种微囊藻毒素以MC-RR为主,最大检出质量浓度为0.386 3μg·L~(-1),MC-YR的含量最低.采用软件@Risk7.0分布拟合结果显示,MC-LR质量浓度最适的拟合分布为Ext Value Min模型(0.113 91,0.098 462),MC-RR质量浓度最适的拟合分布为Logistic(0.058 064,0.053 044).健康风险评估表明,MC-LR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高于MC-RR的风险,儿童比成人更易于受到MCs污染的威胁.MC-LR对儿童健康危害的致癌年风险数值大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MC-LR对成人的致癌暴露年风险数值大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表明水源水体中的MCs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有必要加强饮用水源水体的保护与监控,为有效控制水源地水质污染和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