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98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为了分析工业城市臭氧(O3)污染的特征及形成机制,2021年6月在华北平原淄博市开展了综合观测,利用盒子模型(基于MCMv3.3.1化学机制)探究O3前体物削减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O3污染时期伴随静稳、高温低湿和强辐射等气象条件,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和烯烃等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AVOC)组分对O3生成潜势(OFP)和·OH反应速率(k·OH)贡献率最大;(2)模型研究发现O3主要受本地光化学生成和以输出性为主的区域传输影响,本地污染管控对降低O3污染更为重要;(3)污染时期高浓度的·OH(10×106 cm-3)和HO2·(14×108 cm-3)引发局地瞬时O3生成速率高值(峰值36×10-9 h-1),HO2·+NO和·O...  相似文献   
172.
基于南京市空气质量数据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利用后向轨迹模式计算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以南京城区为受体点的逐小时气团24 h后向轨迹,并将后向轨迹数据和PM2.5浓度数据结合,进行轨迹聚类和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京市ρ(PM2.5)平均值为(36±20)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的污染天数为17 d,ρ(PM2.5)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季(49μg·m-3)>春季(42μg·m-3)>秋季(31μg·m-3)>夏季(24μg·m-3),全年PM2.5浓度和地面气压显著正相关,而跟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风速均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春季气团输送路径为7条,其余季节均为6条,其中,春季的西北路和东南偏南路,秋季东南路和冬季西南路是各季主要的污染输送路径,均具有传输距离短,气团移动慢的特点,说明静稳天气下本地累积是PM2.5出...  相似文献   
173.
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塑料(PLA)3种微塑料,并分别设置3种微塑料粒径(150μm、1000μm和4000μm)和质量浓度(0.1g/kg、0.5g/kg和1g/kg)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对不同微塑料组合处理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抑制率、生长特征及幼苗生长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微塑料胁迫下均降低了小麦种子平均发芽水平,小麦种子平均发芽抑制率呈现出HDPE>PLA>PP;微塑料的粒径和质量浓度处于中粒径和中浓度条件下对小麦种子的平均发芽抑制率最大分别为5.65%和4.55%,而处于低或高粒径和质量浓度条件下微塑料对小麦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微塑料粒径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作用较大,微塑料类型和质量浓度次之.与对照组相比微塑料HDPE和PLA对小麦种子生长特征指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作用比微塑料PP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其中小麦种子活力指数受微塑料类型、粒径和质量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照组和不同微塑料类型对小麦幼苗平均生长速率呈现出CK>PP>HDPE>PLA,而不同微塑料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为PLA>HDPE>PP,微塑料类型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4.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频繁见诸报端。节能减排是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布局区域经济,是内蒙古实现节能减排,并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因而,研究内蒙古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CO2减排成本变化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5.
以废弃生物质罗非鱼鱼鳞为原料,用 KOH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备了鱼鳞基多孔生物炭,并借助 XRD、SEM、FTIR及 Boehm等方法对所制备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形貌特征及表面化学性质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650 ℃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FSBC-1)表面含有最多的含氧基团,其中酚羟基含量为 0.3102 mmol·g-1,而 850 ℃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FSBC-3)具备最高的比表面积(3370 m2·g-1)和孔容(1.91 cm3·g-1). 静态吸附实验表明,所制备生物炭对非极性分子甲苯的吸附过程符合 Langmuir模型,而 n-layer BET 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材料对极性分子丙酮的吸附 .298 K条件下,FSBC-3 对 3 kPa 甲苯的吸附量高达 12.75 mmol·g-1,对 20 kPa 丙酮的吸附量达 16.74 mmol·g-1. 动态吸附实验和机理分析表明,对于低浓度VOCs,所制备生物炭对非极性分子甲苯的穿...  相似文献   
176.
目的探究4种常用Al-Zn-In系牺牲阳极(Al-Zn-In、Al-Zn-In-Cd、Al-Zn-In-Mg-Ti、Al-Zn-In-Mg-Ga-Mn)在海水间浸环境中的电化学性能。方法采用恒电流法对4种阳极的开路电位、工作电位、实际电容量、电流效率及溶解形貌等进行研究,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曲线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间浸环境中,Al-Zn-In、Al-Zn-In-Mg-Ti、Al-Zn-In-Mg-Ga-Mn的电流效率均在88.92%以上,3种阳极的工作电位在-0.96~-1.10 V波动,能满足碳钢在间浸环境中的保护需要。Al-Zn-In-Mg-Ga-Mn阳极溶解形貌均匀,Al-Zn-In和Al-Zn-In-Mg-Ti阳极溶解形貌略差。Al-Zn-In-Cd阳极电流效率仅为80.95%,工作电位在-0.93~-1.10 V波动,溶解形貌不均匀,电化学性能最差。研究发现,Al-Zn-In-Cd阳极表面附着的腐蚀产物多次在空气环境中脱水,并形成壳层,导致电位正移,阻碍阳极的进一步活化。结论在间浸环境中,4种阳极的电化学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l-Zn-In-Mg-Ga-Mn阳极、Al-Zn-In阳极、Al-Zn-In-Mg-Ti阳极、Al-Zn-In-Cd阳极,前3种阳极适用于间浸环境中海洋结构物的阴极保护。  相似文献   
177.
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的Hormesis效应常常呈现J-型剂量-效应关系,如何评价Hormesis污染物及其混合物的毒性目前尚未解决.选择微板毒性分析法(Microplate Toxicity Analysis,MTA)获得的具有J-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丙酮、乙腈及S-型剂量效应关系的二甲亚砜为混合物组分,以直接均分射线法构建丙酮-二甲亚砜(J-S型)、乙腈-二甲亚砜(J-S型)和丙酮-乙腈(J-J型)3个二元混合物体系,利用不同效应浓度水平下以浓度加和为参考模型的多个等效线图分析污染物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二元混合物仍然具有J-型浓度-效应关系特征,除丙酮-乙腈二元混合体系在1个效应浓度水平下可能呈现协同特征外,其余二元混合物在不同效应浓度水平均表现为拮抗特征.  相似文献   
178.
淮河中下游沉积物PAHs的稳定碳同位素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淮河中下游水相、悬浮物、沉积物中的PAHs(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在探讨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揭示研究区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 结果表明:水相中正阳关的ρ(PAHs)最高,达5.01 ng/mL;悬浮物和沉积物中以蚌埠闸的w(PAHs)最高,分别为9.85和1 175.02 ng/g. 沉积物中PAHs的δ13C在-39.4‰~-17.6‰之间.正阳关、平圩、洛河和蚌埠闸等采样点的高环PAHs的δ13C比低环PAHs的小,表明高环PAHs富集12C(轻碳同位素),显示燃煤源为主要污染源;但这4个采样点PAHs的δ13C与燃煤烟尘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表明除燃煤源外可能还存在着少量其他污染源. 双沟镇高环PAHs的δ13C比低环PAHs的大,表明高环PAHs富集13C(重碳同位素),可能是微生物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9.
椰壳基活性炭吸附高氯酸盐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高氯酸盐污染物椰壳基活性炭吸附的最佳工艺参数,以高氯酸铵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L25(5)4正交试验考察活性炭投加量、温度、pH值、高氯酸盐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活性炭吸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lO4-的去除率随着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ClO4-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偏中性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去除率,高温不利于活性炭的吸附反应。最佳工艺参数:活性炭投加量为0.4 g/L,pH为中性,温度为25℃,高氯酸盐初始质量浓度为2 mg/L。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对ClO4-的吸附率为74.87%。  相似文献   
180.
水质约束条件下确定土壤允许流失量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土壤允许流失量(T值)定义多以防止土壤肥力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为目标,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成土速度、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减退,确定T值的依据是土壤侵蚀速率不大于成土速率,保证土壤资源得到不断更新。然而土壤侵蚀并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更是一种客观自然过程,土壤侵蚀除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还可能对侵蚀发生地以外的地区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控制土壤侵蚀目标时,只局限于提高土壤生产力已与时代发展不合拍了,应将视野扩展到保护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引入生态环境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保护水体环境质量要求建立了一种新的确定T值方法,该法体现了多目标特点,可实现既保护土壤资源又维护水环境质量的目标。以随泥沙入湖的TN、TP对湖水养分影响为例,探讨了水质约束条件下确定T值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