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3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539篇
安全科学   337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155篇
综合类   1381篇
基础理论   258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122篇
灾害及防治   13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硝基苯能够被零价铁还原成为苯胺. 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泥浆体系中零价铁表面积对硝基苯污染底质降解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沉积物中初始w(硝基苯)为8.87 μg/g,按照3.27 g/L最佳比例投加还原铁粉,经2 h反应约有97%的硝基苯被降解;其还原机理为表面接触反应,铁粉总表面积是影响硝基苯降解的主要参数;沉积物中硝基苯降解速率常数(K)和残留量(y)与单位体积泥浆中零价铁总表面积(ρa)之间表现为线性和负指数相关性,其关系式分别为:K0.006 5+5.165 87×10-4ρa和y8.57exp(-ρa/7.66)+0.25;零价铁还原硝基苯的降解过程,其降解动力学符合准一级方程,并且通过SEM扫描电镜发现零价铁在反应过程中表面被严重腐蚀,颗粒组成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92.
秸秆高固体厌氧消化预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木质素,难于直接被厌氧微生物利用,降低了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效率.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化学药剂浸泡的方法对秸秆进行预处理以破坏木质素结构、加快高固体厌氧消化的进程.实验分别利用浸泡液COD浓度、COD溶出总量和14 d加速产气实验结果来表征预处理效果,考察了预处理药剂种类、浓度,预处理时间、温度,秸秆种类及其破碎程度等因素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溶液是预处理效果最好的药剂,提高秸秆的破碎程度和预处理温度,同样能提高预处理效果.利用4 mg/L的NaOH进行秸秆预处理,14 d加速产气实验共产气约1?500 mL(10 g秸秆);预处理24 h后其浸泡液COD浓度达到39?000 mg/L.经过NaOH溶液预处理,秸秆中难降解木质素的含量从28%下降到19%,有利于提高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秸秆的效率.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高粱修复柴油污染土壤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定量分析土壤中柴油含量对高粱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揭示柴油对土壤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柴油污染胁迫下高粱的发芽率、存活率以及生物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w(柴油)为0.1%的土壤中高粱的发芽率、存活率以及生物量与空白相比约有10%的增加,而在w(柴油)高于3.0%的污染土壤中高粱无法生长.土壤中微生物量随着土壤中柴油含量的增大而减小,但是随着修复过程的进行,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土壤中微生物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4.
DO C/N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内,以模拟的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DO、C/N等因素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连续曝气工艺,在进水COD=200mg/L,NH4+-N=30mg/L条件下,控制DO在0.5~1.5mg/L范围内时,出水TN浓度为1.98~6.3mg/L,TN的平均去除率在80%以上,最高去除率达到93.74%,并可推断出在反应系统内存在好氧反硝化菌;C/N在3.3~10之间时,C/N越高,出水NO3--N浓度越低,SND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95.
采用电化学测量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室温含氧或无氧0.5 mol/L NaCl水溶液中铜的缝隙腐蚀现象.结果表明,铜发生缝隙腐蚀的过程中,金属腐蚀电位朝负移动,至一最低值并保持不变.同时,观察到铜缝隙腐蚀形态与通常的不锈钢缝隙腐蚀现象不同,即缝外腐蚀严重,缝内腐蚀相对较轻或几乎没有.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形成了金属离子浓差电池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6.
TiO2涂层的光电化学防腐蚀性能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主要是理论探索方面的研究.介绍了TiO2作为光阴极保护材料的原理、应用价值、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7.
龚德才  杜宁  王莉  张显云  李隆  张洪飞 《环境科学》2024,45(7):3815-3827
高时空分辨率的近地面臭氧浓度分布数据对监测和防控大气臭氧污染,提高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TROPOMI-L3 NO2、 HCHO产品和ERA5-land高分辨率数据作为估算变量,构建XGBoost-LME模型估算京津冀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 结果表明:①在估算变量中地表2 m温度(T2M)、2 m露点温度(D2M)、地表太阳向下辐射(SSRD)、对流层甲醛(HCHO)和对流层二氧化氮(NO2)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的重要因素,其中T2M、SSRD和D2M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2、0.75和0.71. ②XGBoost-LME模型相较其它模型,其各项指标均为最优,十折交叉验证R2、MAE和RMSE分别为0.951、 9.27 μg·m-3和13.49 μg·m-3,同时,该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均表现良好. ③在时间上,2019年京津冀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四季浓度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019年该地区近地面臭氧月均浓度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趋势,其中9月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全年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在12月;在空间分布上,2月和3月京津冀全域近地面臭氧浓度分布基本为同一水平,1、11和12月呈现出不显著的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其余月份该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空间分布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在南部海拔较低、人口密集和工业排放量较大的平原地区,低值区则主要在北部海拔较高、人口稀疏、植被覆盖率高和工业排放量低的山地地区.  相似文献   
998.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是一种新型生态补偿方式。具有目标多元性、定位战略性、机制科学性、等级层次性、政策配套性。与传统生态补偿相比.不仅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是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科学基础,而且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区域管治理论对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遵循注重科学、政府主导、规范有序、协商一致等原则构建生态补偿模式,为促进这一新型生态补偿的落实。需要注意:树立大局意识,引领生态补偿;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生态补偿;科学规划先行.落实生态补偿;改革财政预算,提高补偿效果;完善配套政策。协动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999.
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治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该区水资源的需求量加大,污染物排放置增多,水环境恶化,造成水质型缺水并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水问题有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其中水环境恶化是核心。水环境恶化导致地表水资源供水不足,迫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洪涝灾害。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恶化久治不见大效并有加剧趋势,主要原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恶化的点源污染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面源污染、内源污染仍末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长江三角洲水环境治理应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水污染主要污染源的变化,调整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思路。建议改部分治理为整体治理、单项治理为综合治理,并以水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观点指导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使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获得对中国区域降水刻画能力较好的再分析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将PREC/L、CMAP、GPCP及NCEP2四种再分析降水资料与台站降水观测资料进行了多年和逐年平均的年、季、月降水量距平的时空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了再分析资料对该区降水刻画能力的差异。首先对该区域的观测资料、CMAP、GPCP及NCEP2资料进行插值,使所有资料具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此基础上比较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年、季、月平均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种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的距平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变化次序为:PREC/L→CMAP→GPCP→NCEP2,四种再分析资料均能较好地刻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尤以PREC/L资料对该区域降水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描述得最好。最后,利用PREC/L资料与观测资料对该区域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EOF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平均降水量具有23和31年的显著周期,EOF分析的前两个模态的时间变化分别具有23和28年的显著周期,这些显著周期都通过了95%的红噪声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