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868篇
基础理论   148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33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重金属污染会影响微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其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河南省新乡市是中国著名的电池生产城市,因电池生产废水污灌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目前有关新乡市长期灌溉电池废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功能的影响鲜见报道.采集了新乡市某长期生产电池厂旁3个重金属污染位点,重金属含量测定表明Cd和Pb超过相关标准,分别超标34~66倍和1.5~2.32倍.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细菌由芽孢杆菌属、节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类诺卡氏菌属等优势属,真菌由油壶菌属、小不整球壳属、Gibellulopsis和被孢霉属等优势属组成,表明经过长期的重金属胁迫,新乡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富含重金属抗性细菌和真菌.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量Cu、DTPA提取态Cu和水溶态Pb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组成,总量Cd、Ni、Pb、Zn、DTPA提取态Cu和水溶态Pb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组成.目前,关于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群落代谢影响的研究较少,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不同位点间代谢产物具有差异.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代谢物涉及代谢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和翻译等遗传信息加工等,在微生物缓解重金属导致的胁迫和环境适应中可能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942.
1苯加氢工艺技术概况 焦化粗苯的精制原来一般采用酸洗法,该工艺脱硫效率低,芳烃损失率高,产率低,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副产酸焦油和残渣处理难度大,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对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相继引进了粗苯催化加氢精制工艺,该工艺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产品质量和产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粗苯加氢精制工艺以反应温度区分有低温法(320~380℃)和高温法(600~630℃)2种.  相似文献   
943.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44.
铅锌污染耕地中重金属耐受细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铅锌矿冶炼厂周围耕地中的细菌总数和抗性细菌群体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随着污染的加重 ,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数量急剧减少 ,抗性细菌的比例增加。但是 ,细菌对Pb、Zn胁迫的适应进化反应不一样。经过长期的选择作用后 ,多数细菌群体能够耐受低浓度的Pb污染 (<2mmol·L-1) ,部分群体对低浓度Pb(0 .5mmol·L-1)有依赖性 ,但没有观察到能够耐受Pb浓度大于 4mmol·L-1的群体 ;0 .5mmol·L-1的Zn对细菌有抑制作用 ,但在所调查的样品中都存在能够耐受 4~ 6mmol·L-1Zn污染的群体 ,有的群体甚至能耐受 8mmol·L-1的Zn污染。能同时耐受Pb、Zn 2种重金属污染的群体数量较少 ,且耐受水平也较低 ,仅达到 2mmol·L-1。  相似文献   
945.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三峡库区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库区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的基础之上,剖析了生态农业建设的种种优势和制约条件,最后指出了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946.
947.
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产业生态系统(IES)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工具,在国内外得到快速推进并取得显着成效。但由于IES独特的生态化产业链接属性和成长环境。造成大量不稳定问题逐步浮现并且已经成为影响产业生态系统取得成功的重要障碍。以Cape Chades、Kahundborg等生态工业园发展为案例。对出现稳定性问题的IES进行回顾。然后,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涵的研究,探讨IES稳定性的相关概念。该文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所得到的17个IES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日素的研究,把它们划分为结构、技术、外部三个纬度,其中结构性影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成员距离、核心组员、生态产业链长度、行业多样性、相互依赖、系统关联度等7个;技术性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充足、技术革新、信息交换平台、技术机密壁垒等4个;外部性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支持、市场变动、新能源新材料、公众压力、法律制度、经济支持等6个。最后展望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突破点。指出可以通过在国内开展大样本IES的统计调查。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与稳定性之间的数量相关关系,确认其中正在突出影响我国当前产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948.
长江经济带近年来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然而区域内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其有序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新环保法的出台与实施为长江经济带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从生态环境退化、物种持续减少、环境事故高发等7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趋向,并从明确政府环境责任、解决违法成本低等5个方面对新环保法展开解读,然后基于综合规划、合理布局、严守红线、优化技术、地方立法、依法行政、降低风险、公开信息与共同参与等9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环保执法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开发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云南省高原典型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云南省高原3种典型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和土壤蓄水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蓄水是森林发挥涵养水源功能的最主要途径;从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两个指标来看,林冠截水能力排序为高山松林(209.87 t/hm2、28.87%)>白桦林(194.17 t/hm2、19.82%)>川滇高山栎灌丛(111.78 t/hm2、16.32%);对于枯落物持水能力:最大持水量排序为高山松林(35.79 t/hm2)>白桦林(24.52 t/hm2)>川滇高山栎灌丛(18.49 t/hm2);最大持水率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丛(177.42%)>白桦林(152.08%)>高山松林(138.48%);土壤蓄水能力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丛(673.19 t/(hm2·a))>高山松林(610 t/(hm2·a))>白桦林(549.84 t/(hm2·a));在同一森林单位面积上,涵养水源能力排序为高山松林(855.66 t/hm2)>川滇高山栎灌丛(803.46 t/hm2)>白桦林(768.53 t/hm2)。研究可为森林生态效益核算和管理奠定基础,且对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着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0.
行政边界对路网的分割效应和以出行方向机会均等为前提是当前通达性研究中的两大问题。基于2000~2011年荆州市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自下而上揭示了2000~2011年荆州市乡镇通达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特征:(1)基于城市腹地范围的乡镇通达性评价较好的模拟了乡镇的出行意愿,且实现了区内通达性与区际通达性的综合。十多年间,交通网络建设带来的城市腹地时空压缩效应显著:荆州市乡镇地域所属地级市腹地格局由荆州"一城主宰"演变为荆州和岳阳"两城瓜分",所属县级市腹地格局也经历了由"荆州独享"到"周边共享"的发展历程;(2)十多年间,荆州市乡镇通达性空间分布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现以荆州城区为中心的环状分布格局,且时序上表现出微观动态性和宏观稳定性特征:一是,通达性空间分布呈现由低水平集聚向优化均衡的动态性发展趋势。二是,乡镇通达性空间分布结构由核心-边缘向等级圈层结构的演进。三是,乡镇通达性发育具有时空惯性,呈现显著的快速干道指向性;(3)十多年间,荆州市乡镇通达性发育呈现出"单核单轴弱扩散"→"单核多轴强扩散"→"双核多轴全扩散"的空间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