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0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931篇
安全科学   371篇
废物处理   79篇
环保管理   212篇
综合类   2178篇
基础理论   381篇
污染及防治   401篇
评价与监测   197篇
社会与环境   254篇
灾害及防治   12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ABSTRACT: To comprehend the distributions of salinity, temperatur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Danshuei River estuary in Taiwan, monthly fie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2003. These included several high and low slackwater surveys and intensive surve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nshuei River estuary is predominately a partially mixed estuary.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s typically observed at the Chung‐Hsin Bridge, the most upstream sampling statio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exhibits a general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sediments mostly come from the upstream reach. A local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s found at the Kuan‐Du station because of the local deep channel bathymetry and two‐layered estuarine circulation. A vertical 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tidally averaged salinity distribution, residual circulation,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The modeling results reveal that, under the Q75 flow condition (i.e., low flow), a turbidity maximum occurs at the Kuan‐Du station due to the strong estuarine circulation. The model simulation with a much higher river flow condition results in a weaker residual circulation and weaker turbidity maximum.  相似文献   
172.
173.
化学工业固体废物毒性鉴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了对硫酸烧渣和磷石膏两种固体废物进行急性毒性和浸出毒性鉴别试验的过程与结果 ,并对磷石膏由危险废物转变为非危险废物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为硫酸烧渣和磷石膏的处置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4.
随着矿区矿产资源的枯竭,大多数矿区正在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矿区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解矿区工业旅游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法,对四川省嘉阳煤矿工业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嘉阳矿区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嘉阳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5.
长时间单调模拟驾驶对疲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模拟驾驶实验,综合评估长时间驾驶以及单调环境对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影响是笔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内容。借助于在模拟驾驶座舱上,4个健康样本分别参加高速公路(单调环境)和一般公路(非单调环境)的两组驾驶仿真实验,每组测试均持续两小时,一共进行10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样本的操控数据(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反应时间、心电信号、主观疲劳状况等都同步记录并保存。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驾驶对操控能力、反应时间、心率、主观疲劳都有显著性影响(p<0.050),单调环境(高速公路)和非单调环境(一般公路)相比,车速方差区别显著,而尽管被试在高速公路的单调环境下驾驶后主观感觉更疲劳一些,但反应时间、心率等因素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6.
在标准受限空间中,通过热态灭火实验对比分析了纯水细水雾和含氯化钴添加剂细水雾在不同添加荆浓度、工作压力下对煤油火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含有氯化钴的细水雾比纯水细水雾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而细水雾的灭火时间并不是随着氯化钴的浓度变化而呈线性变化的,而是存在着一个最佳灭火浓度.实验表明:浓度为1.75%时的灭火效果最好.系统的工作压力也对细水雾的灭火性能有影响,在较高的工作压力下,细水雾的平均灭火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77.
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硫化矿自燃神经网络动态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硫化矿石自燃是多种因素、多场耦合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典型的非线性问题。笔者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以Matlab软件为平台,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建立了矿石含硫量、通风强度、环境温度3因素与硫化矿石自燃之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数据样本学习与部分现场监测数据相结合进行模拟,研究表明预测数据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误差控制在10%以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为预防硫化矿石自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8.
1IntroductionNovelbiologicalactivatedcarbonandactivatedsludgesystemhasshownitsefectiveabilitytoreduceCODintoxicorganicwastewa...  相似文献   
179.
乌鲁木齐市东南部荒山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样地法对乌鲁木齐市东部荒山植被进行了调查.依据中国植被和新疆植被分类的原则,遵循群落学-生态学原则,用重要值优势度分类方法确定各层片优势种.将此地区自然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0个群系和24个群丛.并对植被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18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晓虹  王子芳  陆畅  黄容  王富华  高明 《环境科学》2019,40(8):3816-3824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各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以期为重庆地区土壤结构的改善及土壤有机碳库的维持及提高提供依据.以重庆市北碚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针阔叶混交林、竹林、果园、旱地、水田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对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对比分析了6种土地利用方式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和团聚体有机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在0~100 cm土层土壤的各粒径团聚体中,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团聚体粒径均以 0. 25 mm为主;其中,竹林 0. 25 mm团聚体含量最高,其次是荒草地,旱地与果园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 25~2 mm的粒径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28. 78%~50. 08%),而0. 053~0. 25 mm和0. 053 mm的粒径团聚体主要集中在40~60cm土层.在整个土壤深度内,竹林和荒草地的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即二者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r=0. 569,P 0. 01),在0~100 cm土层中,土壤0. 25~2 mm和0. 053 mm粒径的有机碳含量较高,其中0. 25~2 mm的最高,平均含量为56. 54 g·kg~(-1).除旱地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20~40 cm土层内最高,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显著的表层富集现象.总体上,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竹林和荒草地在各土层中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且在各土层中,竹林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