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384篇
安全科学   16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9篇
综合类   915篇
基础理论   147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133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利用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2株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结芽孢杆菌)修复油污土壤,采用紫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油污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变化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紫外光谱分析中接种外源微生物前后油污土壤DOM的SUVA254值和ABS28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DOM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含有的芳香族和不饱和共轭双键结构减少,其芳构化程度降低;2)随着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进行,与未接种石油降解菌的土壤相比,投加降解菌的油污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族类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紫外区类富里酸呈增加趋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明显减小石油污染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  相似文献   
962.
甘肃天水市冬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气象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5-2005年天水市3个不同气候区气象、冬小麦条锈病病叶率和严重度等资料分析得出:天水条锈病菌主要在海拔1 300m以上区域潜育越夏,1 900m以下区域安全越冬;该地既有自生菌源,又有来自陕西宝鸡至甘肃陇南徽成盆地和西汉水流域流行区域菌源病菌的随风漂移侵入。锈病菌源量与严重度秋季以中南部山区最大,春季则以中部河谷半山-干旱区最大。统计分析建立了冬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其历史拟合率达85%以上,其中重度半大流行发生年份历史拟合率在90%以上,预报准确率较高,服务效果显著,为冬小麦条锈病发生发展的气象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3.
南充市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段浩  杨军  苏智先  张亚爽 《灾害学》2004,19(3):34-38
本文阐述了南充市主要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着重对降雨量、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64.
为探明湿地沉水植物根系分泌物对面源污染物磷的响应机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湿地典型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根系分泌物,分析其在不同磷浓度及培养时间下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磷浓度增加,黑藻总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黑藻根系分泌物主要包括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醇类、胺类、苯类、酮类、醛类和酸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和酸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不同磷浓度及培养时间下,黑藻根系均分泌相对较多的邻苯二甲酸,表明黑藻根系调整邻苯二甲酸的分泌是适应磷环境改变的一种主要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965.
马栋  段锋 《环境工程学报》2020,14(4):984-992
针对煤化工高盐废水中有机物难降解问题,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负载有活性金属氧化物的活性氧化铝型催化剂,探索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反应操作条件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载体催化性能优于陶粒,活性氧化铝负载Cu、Mn、Ni的催化活性较高,将2种活性组分进行组合制得的MnOx-NiOx/γ-Al2O3催化剂,在经过60 min的臭氧催化氧化后,COD的去除率可达51.3%;利用BET、SEM-EDS、XR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分析,Mn、Ni成功负载到活性氧化铝表面和孔隙内,2种元素负载量摩尔比约为2∶1,且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通过计算臭氧利用效率,发现MnOx-NiOx/γ-Al2O3臭氧催化氧化的η值低于单独的臭氧氧化,这意味着通过MnOx-NiOx/γ-Al2O3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将臭氧分解成活性氧;通过优化臭氧和催化剂投加量后发现,在臭氧为350 mg·(L·h)−1、催化剂投加量为100 g·L−1废水中,反应180 min后,COD去除率可达到72.3%;在连续进行4 h的臭氧催化氧化实验后,MnOx-NiOx/γ-Al2O3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均较好,COD去除率能维持在约42%,锰、镍离子的溶出量均小于0.5 mg·L−1。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高效的臭氧催化体系在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辽河保护区在清河口—马虎山段100多km河道上的沙坑为建设坑塘湿地提供了基本条件,阐述了辽河保护区坑塘湿地恢复方法、水系连通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及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在铁岭段、沙宝台段和石佛寺段建设30个坑塘湿地,通过修建宽2~3 m的连通渠实现坑与坑及坑与河道之间的水系流动,可形成三大坑塘湿地群。通过湿地下垫面整治、植被恢复、生境恢复及水文调控与管理恢复坑塘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河流湿地水网建设和水生植物群落重建工程进行坑塘湿地建设,能够实现对干流悬浮物、CODCr和氨氮的有效去除,增加蓄水量909万m3,有效改善辽河流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67.
将大型人工湿地工程技术应用于支流河口,可以有效减轻干流污染物负荷。本文研究了辽河流域典型支流河口湿地的营养盐迁移转化特征。通过2012年4-7月的采样监测,研究了辽河保护区七星湿地表层水和间隙水中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氨氮含量小于间隙水,而硝氮和亚硝氮含量高于间隙水;污染物随空间的变化趋势都体现为支流河入口处污染物含量较高,在湿地中部及出口处含量明显降低。水体氨氮含量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硝氮和亚硝氮含量呈现波动。七星湿地半年内对氨氮的去除总量为1.99 t。  相似文献   
968.
氨和亚硝酸盐是海水养殖系统的主要有毒物质,两者的高效去除是水产养殖领域的主要目标。为得到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海水养殖系统,建立了由3种不同填料构建的海水养殖系统,对在海水盐度与循环流水的胁迫下滴流滤器硝化功能的建立与运行状况进行了研究,并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系统中具有硝化功能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挂膜阶段,以3D益菌屋为填料的滤器硝化功能建立最快,陶瓷生物珠次之,中空培菌球最慢。不同填料对挂膜成熟后的滴流滤器的硝化速率有较大影响,对氨氮和亚硝氮去除效果由高到低的顺序是:3D益菌屋>陶瓷生物珠>中空培菌球。水力负荷对不同填料的影响不同,以3D益菌屋和中空培菌球为填料的滤器对氨氮去除效果随水力负荷增加而增强,在水力负荷为93.56 m3·(m3·h)-1时效果最优,而以陶瓷生物珠为填料的滤器在水力负荷为46.78 m3·(m3·h)-1时效果最优。滤器中共检测出以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硝化刺菌属(Nitrospin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为主体的7种具有硝化功能的菌群,3种滤器中硝化细菌占比差距较大,分别为7.73%、2.06%和1.46%,硝化速率与硝化细菌占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69.
采用新疆核桃壳为原材料,将其在氮气氛围下炭化,制备氮炭化核桃壳吸附剂,利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其对模拟废水中低浓度Cr(Ⅵ)的吸附性能,并采用SEM和FTIR技术对该吸附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可以更好地拟合氮炭化核桃壳对Cr(Ⅵ)的吸附过程,说明Cr(Ⅵ)在氮炭化核桃壳上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25 ℃时,当pH为2.0、吸附剂用量为16 g·L-1、吸附时间为180 min、转速为200 r·min-1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99.1%,饱和吸附容量为8.751 mg·g-1。吸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动态吸附平衡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表征结果显示,氮炭化核桃壳表面较粗糙,孔隙轮廓更清晰,更有利于对Cr(Ⅵ)的吸附,吸附过程中Cr(Ⅵ)主要与氮炭化核桃壳表面的O-H、C=O、N-H、C-O-C等活性基团发生了作用。  相似文献   
97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Ni/Mg比的NiO-Mg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考察了其N2O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NiO-MgO催化剂的N2O催化分解活性明显优于单一NiO和MgO,当MgO含量为5%时,NiO-MgO复合金属氧化物上N2O分解活性最佳。XRD、H2-TPR和XPS结果表明,Ni2+是催化分解N2O的主要活性位点。Mg不作为活性组分,但可通过Ni、Mg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提高催化剂氧化还原能力,进而促进N2O的催化分解。此外,Mg的加入促进了催化剂中NiO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