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篇
  免费   99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安全科学   274篇
废物处理   126篇
环保管理   275篇
综合类   1562篇
基础理论   442篇
污染及防治   598篇
评价与监测   129篇
社会与环境   140篇
灾害及防治   98篇
  2025年   17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研究对比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不同降解过程(水解、UV/H2O2光解、直接光解、过硫酸钾光氧化)中的碳、氢同位素组成变化、分馏特征及二维同位素(Δδ2H-Δδ13C)的相关性.水解反应中DBP分子产生了显著的碳同位素分馏,未发现氢同位素分馏,而且碳同位素富集因子εC为(-2.7±0.4)‰,表明DBP水解时发生C-O键断裂,氢原子不参与反应.而UV/H2O2光解和直接光解反应(pH值分别为2、7和10)中,DBP分子呈现了相似的二维同位素相关性Λ值[(9±2)~(11±2)],推测经历了相同的反应过程.过硫酸钾光氧化降解时,明显偏大的Λ值(31±3)说明反应可能发生C-H键断裂.结果表明: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2D-CSIA)技术可以有效区分DBP的水解、光解、光氧化3种不同类型的降解过程,有助于分析其降解路径.  相似文献   
32.
孙亚月  佘铜 《化工环保》2014,34(6):590-594
以钠基蒙脱土(MMT)为载体,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将纳米TiO2引入到MMT层间,再采用化学沉积法将纳米Cu2O负载在TiO2/MMT上,制备出TiO2-Cu2O/MMT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SEM、紫外-可见漫反射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表征结果显示:TiO2与Cu2O均匀分布在MMT的表面与片层孔隙中;TiO2-Cu2O/MMT结合了TiO2和Cu2O的特性,拓宽了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光源为可见光、初始甲基橙质量浓度为20 mg/L、光催化剂加入量为2 g/L的条件下,TiO2-Cu2O/MMT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负载的Cu2O/MMT和TiO2/MMT,大幅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反应300 min时TiO2-Cu2O/MMT对甲基橙溶液的脱色率达到93%。  相似文献   
33.
基于2012年-2014年湖北省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通过数据反演方法,得到湖北省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利用ArcGIS绘制出各城市不同年份的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2014年间,湖北省17个城市PM2.5与PM10年均浓度比值为0.66,PM2.5年均浓度超出国家二级标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市方面,在多数城市PM2.5与PM10浓度上升的同时,仅武汉、黄冈和天门3个城市颗粒物浓度2014年较2013年有所下降,且武汉市PM2.5浓度下降率达12.8%,表明武汉市近两年来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4.
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分析,对油气田管道工程施工主要工艺环节、施工期间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并从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个人防护和应急救援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保护管道施工期间劳动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大气环境中气相和颗粒相上酞酸酯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选用聚氨基甲酸酯泡沫塑料(PUFP)吸附块和玻璃纤维摅膜(GF)构成大气全态采样头,捕集大气中气相和颗粒相中酞酸酯化合物,样品经提取分离后用气相色谱(GC)进行测定。以呼和浩特市居民区相草原对照区为采样点,分析夏冬雨季大气中酞酸酯(DNBP和DEHP)。结果表明,冬季大气气相中,DNBP和DEHP平均浓度为0.46和1.89μg/m~3,夏季为2.19和1.82μg/m~3;大气颗粒物相,冬季平均为1.34和1.66μg/m~3,夏季为0.51和0.36μg/m~3。夏季大气气相酞酸酯含量高,冬季大气颗粒相酞酸酯含量高。草原对照区大气颗粒物上DNBP和DEHP的平均浓度为0.17和0.14μg/m~3,夏季为0.23和0.10μg/m~3。DNBP和DEHP在大气全态中的总含量冬季和夏季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36.
采用过氧化氢在常温常压下对模拟含硫废水进行受控氧化,探讨了受控氧化过程对单质硫收率的影响,并对氧化过程中固相产物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投加量为9 mL·L-1、初始pH为6、反应时间为10min条件下,将反应体系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在(30±5) mV时能较好实现含硫废水的受控氧化,此时单质硫收率达76.35%,当体系ORP由(-50±5) mV升高至(50±5) mV时,副产物S2O32-收率显著下降,由26.54%下降至5.3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氧化过程中的固相产物主要为正交晶系斜方硫;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液相中的单质硫由多个极小的颗粒聚集而成,其粒径由纳米级逐渐增大至微米级.同时,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分散剂证明了单质硫颗粒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颗粒间发生了团聚.  相似文献   
37.
李海燕  龚丹  曾庆褔 《环境化学》2013,32(10):1846-1850
选择8种不同结构的含氮染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染料中不同形态氮(—NH2、—NO2、—N=N—、—C=N—)的TiO2光催化降解行为以及矿化生成NO3-和NH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离子色谱测定了染料降解矿化生成NO3-和NH4+的含量,并对甲基橙光降解的中间产物进行了GC-MS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TiO2/UV反应体系中,染料中有机氮的降解既有氧化反应存在,又有还原反应发生.染料中不同形态的有机氮,均可通过不同反应路径被还原矿化为NH4+.  相似文献   
38.
羟基化锌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磺胺嘧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验室制备的羟基化锌(ZnOOH)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磺胺嘧啶(SD)的效能,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效果的影响,推断了催化反应机理,探讨了臭氧投加量、水质因素、催化剂投加量和使用次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ZnOOH对臭氧氧化水中的SD有较强的催化活性.催化剂表面结合的羟基基团有利于催化反应.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蒸馏水中反应30min时,催化臭氧化比单独臭氧化对SD的去除率提高了47.7%.催化过程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SD的去除效果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催化剂在重复使用后催化效果基本不变,水中的氯离子可以明显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偏碱性条件下,催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9.
通过阳极氧化法制备了适于工业应用的大尺寸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考察了电极形状和面积、氧化电压、氧化时间、预处理等因素对阳极氧化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形貌的影响.结果显示,电极形状对纳米管的制备没有影响;阳极氧化前打磨与否对纳米管也没有影响;氧化电压、氧化时间和电极面积对纳米管的影响较大,只有在合适的电压和时间下才能制成纳米管阵列.电极面积影响电流密度,从而影响纳米管的形貌,试验中电极最大面积为360cm2.通过试验得出工业化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最佳条件是电压20V,电解时间30min,反应前不用进行打磨.实验结果显示制成的纳米管阵列对强酸强碱的耐受力强,完全可以适应工业化废水的pH变化.  相似文献   
40.
为理清道路交通安全反事实仿真发展脉络,进一步推动反事实仿真技术的应用,从反事实仿真技术基本原理出发,梳理反事实仿真5个阶段,比较事故场景与自然驾驶场景的差异,讨论仿真模型在驾驶人避险行为、路面条件、事故损伤与事故风险结合等方面的不足,归纳、对比仿真过程、评估指标技术要点;并在分析反事实仿真技术适用性的基础上,归纳该技术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驾驶员因素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反事实仿真的应用领域,目前该技术更适于碰撞、避险阶段的交通安全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