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917篇
安全科学   136篇
废物处理   279篇
环保管理   652篇
综合类   3438篇
基础理论   572篇
污染及防治   2679篇
评价与监测   745篇
社会与环境   459篇
灾害及防治   12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71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665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37篇
  2005年   545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470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94篇
  1987年   240篇
  1986年   123篇
  1985年   237篇
  1984年   221篇
  1983年   195篇
  1982年   163篇
  1981年   144篇
  1980年   130篇
  1979年   75篇
  1978年   78篇
  1977年   36篇
  1976年   62篇
  1975年   47篇
  1974年   70篇
  1973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61.
The first mammals were small, nocturnal, and presumably had low metabolic rates and were therefore probably unable to maintain a constant high body temperature throughout cool nights. How these animals, without sufficient heat production for endogenous rewarming, were able to become warm and active again before the next activity period remains unresolved. However, we discovered that, similar to reptiles, the carnivorous marsupial mammal Pseudantechinus macdonnellensis (body mass 30.8LJ.0 g) uses the morning sun to rewarm from low (26.3dž.5°C) body temperatures during torpor. Our finding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of basking during rewarming from torpor in mammals and may provid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as to how ancestral mammals could have become nocturnal to avoid diurnal predators despite their small size and a low endogenous hea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62.
本文介绍了自组织的定义、自组织产生的条件及过程,并简要报告了加拿大学者在1988年加利福尼亚地球化学自组织会议上交流的有关矿物、岩石、矿床成因等的地球化学自组织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63.
<正> 引言 矿物及其性质的研究通常是在近25℃温度下进行的,这样做起实验来很方便。但是,对于有地质意义的高温状态下矿物的性能来说,常温实验却只能提供很有限的知识。硅酸盐中的微量“水”对矿物的性质可能有重大的影响。由于矿物中的含水组份既能反应又可迁移,高温下含水组份的种属形式及位置可能与室温时的不同。因此,我们用高温红外(IR)光谱对升高温度时的微量含水组份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它们的行为,并依此构想在地质条件下微量水的状态。我们使用的术语“微量水”,指的是任何其种属未被确认的含水组份。  相似文献   
264.
<正> 虽然一个多世纪以来,金刚石一直是从金伯利岩筒中回收的,但它们与金伯利岩主岩的关系却一直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在原始金伯利岩浆中,金刚石究竟是斑晶还是捕虏晶?更广义地说,金刚石的结晶作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与金伯利岩的生成有关,还是在金刚石  相似文献   
265.
<正> 铅-铋硫碲化物只是近年来才发现。首先是J.Guha和R.Darling(1972)描述了含铅40.7%和含碲18%的矿物,但没有正式命名。后来在各种矿床中找到了它们的一些变种,如含3.5%到21%的铅以及含各种比例的铋和碲。对这些矿物只进行了成分研究,并取了名称代号。这类矿物有发现的矿物M(,等1980),还有碲铋矿D(《乌兹别克矿物》,1975)、矿物C(等,1976)、硫碲铋矿(Plimer,1974)、高碲“相”矿(Czaman-ske,Hall,1975)和硫碲铋铅矿(Aleksite,Pb  相似文献   
266.
<正> 层状铜矿床或砂岩铜矿床,从前寒武纪至新第三纪各时代均有广泛分布。矿床规模很大,有时可达巨型,矿体具简单层状,延伸很大,有用成分含量相当高且分布均匀等等,使得可将这种铜硫化物矿化类型列为主要工业类型。关于层状铜矿床的成因已争论了多年,既有原生一沉积论者,也有后成论者。砂岩铜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矿石中硫化物硫的来源归因于硫酸盐的还原过程。对个别矿区  相似文献   
267.
<正> 已用某些钛磁铁矿中出溶结构的尺寸和性质计算了出溶过程中氧化物的冷却速率。这种冷却速率是通过计算描述出溶时钛磁铁矿中富铁尖晶石片晶生长的一种动力学模型而求出的。这种模型既可用数字技术又可用近似分析方法计算。据计算,瑞典南部的塔伯格、格陵兰东部的斯卡尔加德及魁北克的亚马斯卡山侵入体在钛磁铁矿出溶  相似文献   
268.
<正> SiO_2是岩石、矿物和有关材料中的主要组分,经常需要准确测定。用于测定SiO_2的分光光度法主要有两种,即应用黄色钼硅酸络合物的方法和应用钼兰络合物的方法。 黄色络合物不大灵敏。同时基于黄色钼硅酸络合物的方法还存在由于形成混合的钼硅酸而造成的不稳  相似文献   
269.
对研究区陆源碳酸盐岩甲烷中的碳、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研究查明,不同组成的油气藏彼此具有成因上的独特性。根据研究油气藏的碳、硫同位素观测值的差异,对油气藏的成因提出与现今流行观点不同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270.
一口典型海上石油钻井排入海中的钻井泥浆为500—1000t(干重,岩屑除外)。本项研究对墨西哥湾钻探位置周围表层沉积物、大型表栖生物群和钴井泥浆中某些微量元素(Ba、Cd、Cr、Cu、Fe、Pb、Ni和V)在钻探作业前、中和后均作了测定。生物体内Fe含量和沉积物中Ba、Cr含量的明显增高是由于钻井排放所致。深入研究了区内的虾类。钻探作业最后几天采集的虾类,其腹部肌肉的Fe含量比钻进前后采集的虾类的腹部肌肉高一倍。由钻井泥浆中可溶性有机螯合剂引起的海水中Fe溶解度(生物可吸收性)的提高,是上述Fe含量观测值增高的最合适的解释。在各采样环内的沉积物中都观测到Ba含量有明显增加,但只是在钻探位置的几百米范围内才大量增加(达7.5倍)。对钻探位置1000m范围内沉积物中的总排放Ba(过剩Ba)进行了质量平衡测定。在钻探结束时,只有占所用Ba总量9.3%的Ba以及估计还有由Ba示踪的其他类似泥浆组分在1000m范围内保存下来。在2.6mo以后只有6.6%保存下来。在海上高海流研究位置(水深24m)发生的沉积物明显再悬浮和迁移是造成排放Ba在沉积物中停滞时间短和快速丢失的主要原因。在1000m采样范围内的沉积物中,Cr的平均含量增加最高(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