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602篇
安全科学   450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497篇
基础理论   260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14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对植被生境管理和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岷江上游4类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空间分布图借助分形和贝叶斯理论,建立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实现定量表征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的聚簇和分异程度。结果表明:1)汶川在Ⅰ~Ⅳ类、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对应的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即为30倍网格边长,网格边长为100 m)、2 900 m、2 800 m,而松潘在Ⅰ类和Ⅱ类型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2 700 m。2)Ⅰ~Ⅳ类、Ⅰ类和Ⅱ类生境适宜性分别在汶川、松潘和理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空间格局聚簇性较小,进一步证明空间分异尺度较大,而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在茂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岷江上游植被生境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可以为研究生境空间格局及其生境管理尺寸在整体和局部上的差异提供必备的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952.
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2~2013年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法和重心模型法,对12 a间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农用地整治项目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项目平均规模受地形影响较大,项目平均投资额与项目区区位条件、地形条件、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等因素有关。2项目数量、项目规模及项目投资额的重心移动均在经度和纬度方向呈现波动变化,但基本集中在全市的中部位置,全市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均衡性。项目重心整体呈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重心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受政策因素影响明显。3根据项目数量、项目规模和项目投资额的重心点及其移动轨迹可以将重庆市12 a间农用地整治项目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成熟阶段四个阶段。最后对重庆市农用地整治政策制定和项目布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53.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对于云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30 m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和1.5 m分辨率的SPOT6/7遥感数据分别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1989,1993,2000,2007,2015年的湖面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在1989~2015年间总体上较为稳定,湖体湖面面积共减少了约41 km~2(约4%),但各湖变化差异较大。杞麓湖和异龙湖湖面面积持续快速萎缩,至2015年异龙湖已萎缩了1989年湖体湖面面积的40%。其中异龙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干旱和围湖造田,而滇池变化波动较大,原因主要在于工业发展及工程治理。通过对同期的Landsat 8OLI数据与SPOT6/7数据解译的杞麓湖和异龙湖湖面面积对比发现不同空间分辨率的解译结果有较为明显差异(2.8%和1.7%),表明在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湖泊面积解译时需要考虑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4.
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控制陆域范围污染物排放总量,是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根本途径。针对现有水功能区划分及管理偏重考虑水体自然属性和完整性,缺乏与行政区划、陆域污染源分布的衔接,提出以水功能区划分成果为基础,综合考虑自然水系、行政区划、污染源分布情况的陆域控制单元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建立水功能区与陆域控制单元的响应关系,制定基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陆域污染物限制排放总量方案。以攀枝花市河段为例,将攀枝花市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19个控制子单元进行限制排污总量计算及分配,攀枝花全市COD、氨氮限制排放总量分别为17 437.6 t/a、1 866.0 t/a,与攀枝花市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55.
进水氨氮负荷是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释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稳定运行的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内,考察了进水氨氮负荷对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和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缺氧段,进水氨氮负荷的增加对好氧段N2O的释放有较大影响,且N2O的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和转化率均随进水氨氮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当进水氨氮负荷从45.6g/(m3·d)增加到78.6g/(m3·d)时,系统的总N2O累积释放量和总N2O转化率增加并不明显,仅增加3.95mg、0.99百分点;而当进水氨氮负荷从78.6g/(m3·d)增加到117.6g/(m3·d)时,系统的总N2O累积释放量和总N2O转化率分别增加了25.24mg、4.49百分点。因此,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当进水氨氮负荷偏高(117.6g/(m3·d))时,系统的N2O释放量可能大幅增加,需要采取减少进水氨氮负荷的方法来避免N2O释放。  相似文献   
956.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地域向多元方向发展和演变。近年来,乡村多功能发展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指导乡村转型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范式。在系统梳理乡村多功能发展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探索村域尺度下我国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类型划分及其评价方法,并开展了江苏省金坛市乡村地域生态功能、农业功能、工业功能、生活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进而识别出全市分村域的地域主导功能类型。结果表明: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环长荡湖、直溪镇和薛埠镇等水网密集、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金坛市中部和南部等河网平原地区;工业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和尧塘镇等城市集聚发展区域;生活功能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等地;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数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市乡村地域主导功能可划分为6种类型,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乡村功能定位、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完善乡村管理政策以及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7.
滑坡时间分布是滑坡预测和预警报研究的关键内容,对一定区域滑坡分布时间规律的研究可为区域滑坡预测和预警报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的年际分布和月份分布的相似性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时间的分布规律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且滑坡规模越接近,相似性程度越高。对滑坡时间分布的相似性研究,为应用分形理论研究该区域滑坡时间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8.
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环境保护机制要真正内生于企业,需要依靠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的创建.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的创建需要内外因素的强力驱动,外部驱动因素除了政府管制外,还有诸如外部市场风险管理,各类投资者、消费者和积极环境主义者,保有和吸引优秀雇员等外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则主要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内涵的企业文化、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等.目前,发达国家一些高绩效企业已实施了一系列自组织环境管理的实践,取得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要积极培育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的创建及发展,有必要实施一系列策略,以充分发挥内外驱动因素的强大驱动作用.该策略具体包括有:一是要积极创新管制制度及工具,特别是要重视信息工具的利用;二是要积极塑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构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EMSs),广泛应用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14000);四是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增强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对自组织环境管理创建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959.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8个气象台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并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中部和西藏西南部以及青海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高原西部、西藏中东部地区和青海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日照时数增加区和减少区分别存在12.1和21.1 a左右的时间尺度;增加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年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 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区则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年日照时数有所增加, 90年代日照时数开始急剧减少,21世纪初达到最低值。各年代之间年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60.
绿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1世纪是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机遇,实施绿色营销.阐述了当前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