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0篇
  免费   5003篇
  国内免费   27005篇
安全科学   1948篇
废物处理   267篇
环保管理   1127篇
综合类   31426篇
基础理论   2711篇
污染及防治   4957篇
评价与监测   1513篇
社会与环境   422篇
灾害及防治   53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415篇
  2020年   1069篇
  2019年   2008篇
  2018年   2158篇
  2017年   2156篇
  2016年   1879篇
  2015年   2400篇
  2014年   3026篇
  2013年   3162篇
  2012年   3229篇
  2011年   2704篇
  2010年   2564篇
  2009年   2452篇
  2008年   2061篇
  2007年   2122篇
  2006年   1575篇
  2005年   1183篇
  2004年   1053篇
  2003年   757篇
  2002年   629篇
  2001年   643篇
  2000年   751篇
  1999年   618篇
  1998年   443篇
  1997年   415篇
  1996年   451篇
  1995年   413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269篇
  1991年   262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介质粒径对复三维电极-生物膜脱硝反应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无烟煤作填充介质时其粒径对复三维电极 生物膜反应器脱硝效果的影响 .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无烟煤粒径 :平均粒径D分别为 1 9mm和 4 0mm .研究了两种粒径介质的反应器出水中的NO-3 N、NO-2 N、pH变化 ,并对电流效率及处理负荷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在一定电流下 ,两反应器的NO-3 N去除率均能达到 98%;在同样操作条件下 ,D为 1 9mm反应器的脱硝能力优于D为 4 0mm反应器 ,前者比后者对水中NO-3 N的去除率高 10 %左右 .D为 1 9mm反应器的NO-3 N最高容积负荷、NO-3 N最高电极负荷、电流效率分别为 0 0 15kg (m3 ·h)、0 0 37mg (cm2 ·h)、36 0 %,均高于D为 4 0mm反应器约 10 %.以小粒径无烟煤为介质的反应器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大粒径介质反应器 .  相似文献   
212.
均质滤料过滤截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均质滤料过滤进行了分析,采用毛细管模型研究过滤水流,给出毛细管中剪切应力的分布,通过毛细管中颗粒物的受力分析,求得颗粒与毛细管壁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力。对颗粒在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运动的受力平衡进行分析简化,得到了截污饮和时滤床中孔隙率的计算公式,由此可以计算出均质滤床的最大截污能力,即:清洁滤床的孔隙率与孢和孔隙率之差乘以滤床的体积。  相似文献   
213.
<正>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bed separation grouting technology of overburden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cs mechanism of mining overburden from layer-split to formation of bed separat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elastic sheet board theory,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ock sheet deflection is presented, and the mechanics criteria of the separation form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bed separation volume are set up.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s of bed separation grout technology of mining overburden to control land subsidence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214.
天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和气溶胶硫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于1980—1981年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做了同步监测,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状况,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过程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做了研究。以超C_i几率和的方法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污染以早晨最严重,傍晚次之,中午较轻:冬季比夏季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物中以硫酸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最大,总颗粒物次之。当大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比较突出。颗粒物中的苯溶物对大气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中相对湿度高时硫酸盐浓度大,可能是产生冬季烟雾事件的原因。下风方向的硫酸根浓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比值和硫酸根含硫浓度与大气总硫浓度的比值均比上风方向相应的数值高,说明城市燃煤烟气是硫酸盐的来源。城市中硫酸根浓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7,硫酸根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5。在形成硫酸根的过程中二氧化硫浓度和颗粒物可能有贡献。以一维有源简化模式估算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根的速率常数,约为2.3±1.1%/hr,冬季约1.5%/hr。二氧化硫的迁移距离约为17—340km。  相似文献   
215.
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酸碱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电位滴定技术和恒定容量表面络合模式表征不同来源天然伊利石的表面酸碱性质。鉴于固体基质在酸量滴定过程中发生溶解,相应的滴定上清液被视为体系空白。考虑到水解铝、硅酸和伊利石表面活性位之间的表面络合或沉淀反应,提出两种表面质子反应模型。对其中的特例,还考虑了表面离子交换反应。模拟程序的拟合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对水解伊利石体系的滴定行为均可获得满意的描述。相的的表面固有酸度常数表明样品的酸碱性质之间存在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216.
为掌握致酸大气污染物SO2 和NOx 的空间浓度分布,并探讨上述污染物扩散、迁移和传输规律,进而研究其在酸性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针对中国华北地区城市和工业集中以及SO2 和NOx 等酸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特点,以石家庄及其以东地区为飞行区域,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SO2 和NOx 污染特征的航空测量。通过测定发现在华北地区1-5 km 左右的空中存在着SO2 和NOx 高浓度污染空域,同时SO2 存在着高浓度汇集区  相似文献   
217.
本文研究了紫贻贝(Mytilus edulis)对无机汞203HgCl2的累积和结合.实验结果表明:紫贻贝累积汞速度很快,能力很强.用Sephadex G75凝胶层析表明:所有的203Hg几乎都以生物大分子存在(M.W.>1000).其中大部分203Hg的分子量大于50000,小部分分子量在1000—50000之间.本文还讨论了汞的累积机制,并研究了Zn2+对于203Hg累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8.
通过产酸脱硫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有机废水的连续流试验,从“动态”角度考察COD/SO4^2-比改变引起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ORP)、碱度(ALK)和末端产物(VFAs)等的变动及生态因子的叠加效应引发的优势种群变迁,分析了乙酸型顶极群落的稳定性及其发生定向性生态演替的规律,进而阐明了乙酸型顶极群落抵抗环境压力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机制,并指出乙酸型代谢和乙酸型顶极群落是产酸脱硫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19.
Recent drinking water regulations have lowered the disinfection by-product standards as well as added new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or regulation.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undesirable organic by-products following disinfection/oxidation of drinking water. It is suspected that most precursors to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re humic, although nonhumic substances are also suspected of contributing to these by-products. Many of the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hav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humans (i.e., carcinogenic or mutagenic effects). The primary chlori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of concern include trihalomethanes, haloacetic acids, and haloacetonitril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study humic and fulvic acids. The two fractions of humic substances, humic and fulvic aci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double-peak phenomena in an overlapping fluorescing region.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potentials of humic and fulvic acids have been correlated with total organic carbon, UV absorbance at 254 nm, specific absorbance and fluorescence. River humic and fulvic acid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reactivity to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as compared to soil and peat humic and fulvic aci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has shown to be a rapid and predictive tool for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ormation potential of humic and fulvic acids.  相似文献   
220.
研究了受重金属严重污染的锦州湾内表层沉积物中铅、锌、镉在各地球化学相间的含量,及其在湾内河水-海水混合界面附近各相间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上述重金属以非残渣相为主要存在形式,其中铁锰氧化物为重要的清除载体;以铁锰氧化物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含量由水环境的E_H和pH控制;在污染源附近的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在非残渣相和残渣相间的比值与近岸锌厂排出的这些重金属在废水和废渣中的含量比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