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612篇
安全科学   453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525篇
基础理论   268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114篇
社会与环境   129篇
灾害及防治   11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为给冷冻取芯过程中瓦斯解吸模拟试验提供依据,依托自主研制的取芯管管壁温度自动采集装置,研究不同取芯深度及煤体破坏类型下取芯过程管壁温度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原生结构煤中取芯时,取芯过程管壁温度变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稳定不变阶段、快速上升阶段与缓慢下降阶段,分别对应进钻、取芯与退钻过程;在构造煤中取芯时,管壁温度变化可分为缓慢上升阶段、快速上升阶段与缓慢下降阶段,分别对应进钻、取芯与退钻过程。在构造煤中,取芯深度越大,取芯管管壁升温幅度越大,取样过程中管壁温度峰值越大,且在取芯过程中,取芯管管壁温度传感器B1,B2,B3存在温升滞后现象;同一取芯深度,煤体破碎程度越大,取芯管管壁升温幅度越小,取芯结束时取芯管管壁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982.
阐述了广州海洋观测网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对海洋观测网建设在海洋防灾减灾、海岸工程建设及海水养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说明。总结广州市海洋观测网建设现状和成果,并利用已有观测数据对2017年台风天鸽帕卡期间广州海域水文气象特征、2015—2017年枯水期咸潮入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现有观测数据对台风和咸潮活动均具有较明显的反应,且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更有效地利用已有观测数据,将观测数据价值最大化,对观测网建设及运行过程中观测工作机制及业务化流程、数据质量控制、观测站布设合理性以及数据应用分析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广州海洋观测网的优化、改进措施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3.
984.
以泡沫镍金属为基体,制备结构化5A分子筛吸附材料,探讨了焙烧温度、硅/铝溶胶固含量比、5A分子筛原粉固含量对结构化5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采用SEM、TG、XRD、BET、超声振荡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微观组织结构和结合强度的分析和表征;采用H_2和N_2的混合气体为吸附质进行了N_2在结构化材料中的吸附穿透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强度的泡沫镍骨架包埋于分子筛层中,且结构化吸附材料中微孔和介孔并存。在焙烧温度为550~650℃时,5A分子筛可较好地保持原有晶型结构;硅/铝溶胶固含量比为1∶1时,结构化5A分子筛微孔孔体积最大;分子筛原粉固含量为79%时,结构化5A分子筛质量损失率仅为0.75%。结构化5A分子筛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可达544 m~2·g~(-1)。与球状吸附剂相比,结构化吸附材料具有更小的传质区与传质阻力。  相似文献   
985.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至今,中国可再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然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仍然面临一定障碍。在未来新的发展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总结,进一步探讨未来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对中国2005—2019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演化路径进行总结梳理,基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在综述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政策有效性、政策成本、技术进步等。结果表明,中国过去十年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是积极有效的,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成本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另外,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显著,然而基于历史经验的技术进步率仍然不足以支撑实现中国2020年平价上网的目标,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发电成本的下降。结合当前及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及面临挑战,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增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内生激励并降低政策实施成本;二是建立储能技术市场机制,为减少弃电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推进碳金融体系建设,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来源并降低发电成本。  相似文献   
986.
以我国西南部一实际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双向地震作用下台阶型加筋边坡的动力响应特点及规律。利用经过验证的PLAXIS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在不同地震强度下,对比了水平及双向地震分别作用后加筋边坡的动力响应,然后研究了竖向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填土的塑性变形呈弥散型分布,随着竖向地震分量的增大,加筋土体横向变形增大,筋材内力提高,同时,竖向地震的震动压实作用使土体侧向围压提高,土体发生硬化,刚度增加,坡面横向位移减小;随着竖向地震分量进一步增大,土体硬化改变了边坡自振特性,在本研究地震激励下,加筋土体动力响应加剧,上坡有发生整体剪切破坏的趋势,并向外偏转,坡面横向位移增大。竖向地震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随地震强度的增大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987.
全球CO_2排放研究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由此而引发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也陆续在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施,有关CO_2排放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全球的学术焦点.通过对全球CO_2排放研究趋势的总结发现:首先,国际社会有关CO_2排放的核算方法不断完善,从IPCC(1995)到IPCC(2006),内容更加完善,方法更趋合理;其次,排放责任的区分日益公平合理,随着"碳转移"和"碳泄露"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关排放责任区分方法的研究逐渐在从生产视角向消费视角转变;第三,排放因素分解逐步深入,分解公式包括KAYA公式和投入产出公式,分解方法从指数法到平均对数法再到微积分法,分解模型日趋成熟和多元化;第四,排放预测模型也不断综合化、长期化,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逐渐相互借鉴和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CO_2排放研究提出了几点启发,即加快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重视责任排放和结构分析研究,提高自主建模的水平和完善我国技术环境数据库等.以期提高我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历史的认识,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8.
周斌  李顺川  范盛第  王耀全  胡颖 《四川环境》2010,29(3):46-48,51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测废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满度会发生变化。满度的漂移对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低浓度水样。本文讨论了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石油类物质满度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9.
采用序批式投加剩余污泥方式,连续34d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了MBR中微型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生物捕食作用对污泥减量效果的贡献.研究发现,MBR中出现密度较高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共13种,其中以红斑顠体虫平均密度最高,达到了338.5个/mL;MBR在运行过程中,MBR内的微型动物呈现出“纤毛虫—轮虫—红斑顠体虫”的演替变化规律;MBR内的污泥减量效果与微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在试验初始阶段,MBR内污泥质量保持相对稳定,之后随着MBR内红斑顠体虫的快速增殖,开始大量生物捕食其他原生动物和轮虫,MBR内微型动物总量降低,导致试验后期(运行约20 d后)MBR内的污泥质量迅速增加,可见保持MBR内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的相对稳定是MBR工艺能够长期实现污泥减量的关键.整个试验期间,向MBR中投加的待处理污泥总量为126.9 g,污泥累积减少量为100.2 g,污泥总减量率为78.96%,其中生物捕食作用引起的污泥累积减少量占总的污泥累积减少量的73.9%,是MBR工艺实现污泥减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990.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平台查询到的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分析了这7种自然灾害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差异,由此得到了不同灾害在法律法规、标准和预案的数量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灾害对应的现有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性,提出了不同灾害法律文件在加强数量完备性方面的方向性的建议。对于协调中国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数量及其平衡发展,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