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619篇
安全科学   452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507篇
基础理论   265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115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71.
对矸石土样及植被材料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分析矸石的供肥能力、微量有毒元素含量、矿区植物中微量有毒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Cu、As元素吸收能力大于其它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rois)对Zn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其他植物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对Cr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依据矸石废弃地立地类型特点,矸石废弃地人工植被景观恢复过程中应选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先锋树种,宜优先选用刺槐×沙棘×荠菜(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Capsella)、刺槐×沙棘×狗尾草(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viridis)、臭椿×沙棘×狗尾草(Ailanthusaltissim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 viridis)群落与刺槐林、臭椿林配植模式。运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对矸石废弃地进行人工植被景观恢复与重建,恢复其受损伤的生态系统,这对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2.
以北京某焦化厂地下水污染场地为例,设计和建立了一套由1口注射井、3口地下水监测井和5口土壤气监测井组成的现场试验系统,并进行了现场注气压力与流量测试,地下水压力响应测试,溶解氧测试,氦气示踪测试与土壤气测试,确定了试验区域的最佳注气压力与流量和影响半径.注气压力与流量测试确定了最佳注气压力与流量为0.03MPa, 23.2m3/h.在最佳注气条件下,地下水监测井G3、G5、G8中,水位分别在10,15,15min后上升到最大值0.36,0.11,0.04m,地下水溶解氧浓度分别在60,65,75min后增加到7.35、2.47、0.74mg/L,以上结果表明,G3和G5响应较明显,G8响应不明显.土壤气监测井S2、S4、S5中氦气浓度分别在10,7,6min后达到最大值83%、13%、41%,S6中氦气无检出;S2、S3、S4、S5、S6中O2浓度分别上升到19.9%、19.6%、19.2%、19.0%、16.6%,以上结果表明,S2~S5响应较明显,S6响应不明显.综合分析以上4种测试结果,确定试验区域的影响半径为5m.  相似文献   
473.
本文阐述了我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的发展过程、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在我国发展的十分迅速,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仪器设备标准化、网络系统统一化、运营管理制度化等问题比较突出,提出了在加强和重视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同时,应加强监控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74.
基于2000~2015年香港地区的臭氧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香港的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港地区臭氧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秋季春季冬季夏季,臭氧超标日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超标日发生在冬季和春季的情形极少.(2)2000~2015年香港臭氧日最大8h平均浓度(MDA8)年均浓度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77μg·(m3·a)-1,臭氧MDA8第90百分位数浓度同样呈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1.49μg·(m3·a)-1.(3)较高的气温是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发生的必要条件,气温越高越容易导致更高浓度的臭氧污染.(4)绝大多数情况下,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越高,香港地区的臭氧MDA8平均浓度及第90百分位数浓度均会降低.(5)当香港发生臭氧污染时,盛行风往往从偏北风或偏东风转为偏西风.随着风速的增大,臭氧平均浓度变化不大,但是臭氧第90百分位数浓度会明显降低.(6)降水和云量是影响臭氧浓度的重要因素,连续多日的无雨或少雨天气是臭氧污染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随着云量的增加,臭氧平均浓度和第90百分位数浓度会持续降低.(7)在太阳总辐射量≤20 MJ·m-2或日照时长≤10 h的情况下,臭氧浓度与太阳辐射及日照时长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在太阳辐射强烈的情况下(太阳总辐射量 20 MJ·m-2或日照时长 10 h),随着太阳辐射增强或日照时长的增加地面臭氧浓度反而降低,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强烈的情况常出现在雨后天晴的背景下,并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使得臭氧污染不易形成.(8)香港臭氧超标日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气象条件的共同改变,包括晴天少雨、辐射增强、边界层高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变小以及气温升高等气象特征,污染结束则伴随着相反的气象变化.  相似文献   
475.
通过对市内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校园内不同位置的噪声进行测量,得出客现有效的数据,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噪声源类型.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76.
小流域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焕晓  庞树江  王晓燕  樊彦波 《环境科学》2018,39(12):5365-5374
大气氮沉降是陆源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向水生生态系统传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流域,大量氮素通过大气沉降的形式输入到水体中,能够对地表水体的营养结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等造成严重的负面生态效应.本文以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为例,采集并分析了研究区大气氮沉降(颗粒态干沉降与湿沉降)样品,探讨了该流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明确了大气氮沉降对流域氮输入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石匣流域大气氮总沉降(颗粒态干沉降与湿沉降之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对湿沉降而言,总氮、氨氮在夏季沉降通量最大,溶解性有机氮沉降通量在春季最大,而硝态氮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对颗粒态干沉降而言,总氮和氨氮的沉降通量在冬季最高;硝态氮在不同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其沉降趋势与总氮基本一致;溶解性有机氮在秋季出现最高值.(2)该流域氮沉降通量为43. 14 kg·hm-2,其中湿沉降通量占39. 85%,颗粒态干沉降通量占60. 15%.(3)降雨和风速条件是影响大气氮沉降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雨量和雨强与氮湿沉降浓度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颗粒态干沉降而言,监测期内平均风速是影响颗粒态氨氮干沉降通量的重要因子.(4)大气氮沉降占该流域总的氮素输入量的15. 09%,是仅次于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污染源.本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氮素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77.
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源性湖泛在春季和夏季均有发生,但湖泛发生的完整过程在野外很难被追踪到.本文利用专利装置进行了春季与夏季藻源性湖泛的室内发生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视觉和嗅觉两方面特征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泛在春季比夏季需要更长的酝酿时间方可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春季湖泛发生时水体真色度与悬浮固体含量均要高于夏季,且波动更显著;夏季湖泛致臭物质的变化较春季更明显,具有迅速、持久的特点;春季与夏季藻源性湖泛过程均具有嗅觉特征先于视觉效果显现的现象,即呈现先臭后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78.
现有污泥脱水技术仅使污泥含水率降到80%左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泥处置要求.以污泥比阻(SRF)、脱水率为考察指标,比较了两大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EO型和烷基糖苷APG)对剩余污泥的脱水效果,并对原泥及调理后污泥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使污泥絮体粒径变小,不规则程度降低,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而且烷基糖苷APG脱水效果优于OPEO型.APG投加量为0.05%干固体时,污泥比阻即可降低到原泥的42%,脱水率可达到93%.以烷基糖苷APG为调理剂进行板框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当APG投加量为0.05%干固体时,脱水泥饼含水率比原泥脱水泥饼含水率低约10%,脱水率可达到97%.本研究为APG应用于污泥脱水,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79.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ambient pollution on plant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 topic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A method based on synchrotron radiation X-ray fluorescence and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sulfur concentration and speciation in mature camphor tree leaves (CTLs),which were sampled from 5 local fields in Shanghai,China.Annual SO2 concentration,SO42-concentration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O42-and sulfur concentration in soil were also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ent sulfur sources and the sulfur nutrient cycling in CTLs.Total sulfur concentration in mature camphor tree leaves was 766-1704 mg/kg.The mainly detected sulfur stat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ompounds were +6 (sulfate,include inorganic sulfate and organic sulfate),+5.2 (sulfonate),+2.2 (suloxides),+0.6 (thiols and thiothers),+0.2 (organic sulfides).Total sulfur concentration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sulfate proportion with a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up to 0.977,which suggested that sulfur accumulated in CTLs as sulfate form.Reduced sulfur compounds (organic sulfides,thiols,thioethers,sulfoxide and sulfonate) assimilation was sufficed to meet the nutrient requirement for growth at a balanced level around 526 mg/kg.The sulfate accumulation mainly caused by atmospheric sulfur pollution such as SO2 and airborne sulfate particulate instead of soil contamination.From urban to suburb place,sulfate in mature CTLs decreased as the atmospheric sulfur pollution reduced,but a dramatic increase presented near the seashore,where the marine sulfate emission and maritime activity pollution were significant.The sulfur concentration and speciation in mature CTLs effectively represented the long-term biological accumulation of atmospheric sulfur pollution in lo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480.
以某味精污水处理厂厌氧池的厌氧颗粒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模拟配水,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成功培养出了好氧颗粒污泥。研究表明,该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及除污性能。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阶段的粒径为0.1~0.5 mm,成熟后的平均粒径为2 mm。形成阶段SBR中MLSS为5 000~6 000 mg/L,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8.1%和87.6%。成熟后SBR中MLSS为10 000 mg/L左右,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4%和97.5%。通过电镜分析可知,好氧颗粒污泥表面主要聚集了球状菌,中部主要以丝状菌和杆状菌为主,内部为无机核心。这种明显的分层现象,充分说明了好氧颗粒污泥沿半径方向由于溶解氧的梯度分布,微生物呈层状分布,这种层状分布的结构为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