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8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602篇
安全科学   451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495篇
基础理论   260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14篇
社会与环境   125篇
灾害及防治   11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91.
对北京市近年来的燃气状况进行了分析,从燃气系统存在的风险源出发,找出了北京市燃气系统存在的风险以及衍生和次生灾害;运用系统安全分析的"人-机-环-管"理论,考虑了燃气设施及管理的风险承受力和控制力,找出了影响燃气突发事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素和后果严重性因素,从而建立了风险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指标体系;利用风险矩阵从多角度对城八区天然气管网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提出了防止燃气事故发生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增强北京燃气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92.
三维电极法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二维电极面体比小、电流效率低、能耗高等不足而制约了其降解废水的实际应用。三维电极相对于二维电极来说,具有面体比大、离子间距小、传质效果好等优势,因而在降解废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三维电极的分类、制备方法和载体种类,并对三维电极电催化废水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阐述了三维电极在处理废水中的电化学催化机理,同时对三维电极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93.
鉴于断裂力学无法估算裂纹形成寿命及难以确定其初始裂纹尺寸,提出将损伤力学与断裂力学相结合共同估算起重机疲劳寿命的思想。针对Paris公式应用的局限性,提出将裂纹扩展率与应力强度因子幅对数线性阶段的某一裂纹尺寸作为裂纹形成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的分界点。用损伤力学估算疲劳裂纹的形成寿命,用断裂力学估算疲劳裂纹的扩展寿命,两者寿命之和构成起重机的疲劳全寿命。这样做既能避免断裂力学寿命估算中确定初始裂纹尺寸的混乱现象;又能确保Paris公式应用在裂纹扩展率与应力强度因子幅的对数线性阶段。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估算疲劳全寿命和试验寿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94.
以城市污水中3种典型多环芳烃( PAHs)-萘、菲、芘为对象,以无机颗粒(石英砂、高岭土、黄士)和活性污泥为吸附剂,研究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PAHs的吸附去除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机颗粒物对PAHs的作用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能力降低,具有放热反应的特征;活性污泥对PAHs的作用以多分子层吸附为主,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随着温度升高吸附能力增强,具有吸热反应的特征.活性污泥对PAHs的吸附能力高于无机颗粒.PAHs的吸附去除性质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密切相关,并存在相互间的竞争吸附.在pH =6.0~ 8.0的范围内,pH值对PAHs吸附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5.
分别以三乙醇胺(TEA)和一乙醇胺(MEA)作为氢源,六氯苯(HCB)作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在密闭体系下飞灰中氯代芳烃的加氢脱氯作用.考察了TEA或MEA添加量、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脱氯效率的影响,证实有明显的脱氯反应发生.当MEA或TEA添加量为8%时,经过250℃,2 h热处理,脱氯效率分别可达94.7%和78.6%...  相似文献   
796.
基于非共性因子和定量化的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致灾因子的选取和定量化研究是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的关键技术。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因子包括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共性因子在评价中定量化指标具有一致性,不能反映在滑坡个体评价体系中的差异。根据万州滑坡监测预警资料,选取了地层倾角、坡度、高差和滑坡长度与宽度的比值4个非共性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分级评价因子,运用Lognormal分布模型,建立了评价因子的定量化评价指标。根据建立的5级评价指标体系对万州滑坡资料进行了验证,中危险性以上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5.8%,其中高危险性和极高危险性占74.1%。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的评价因子可靠性好,易于测量和获取,可应用于区域滑坡群策群防灾害点的危险性分级评价和滑坡危险性区划。  相似文献   
797.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冰雪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为对象,研究树木属性、地形因子与冰雪灾害受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九连山常绿阔叶林(DBH≥10 cm)以栲属物种占据主要优势.断梢率、腰折率、翻蔸率和平均受损指数(MDI)最高的树种分别为马尾松、米槠、丝栗栲和米槠,最低的树种分别为红楠、丝栗栲、枫香和罗浮柿.断梢率与胸径(DBH)、树高(H)显著正相关(P<0.01),与H/DBH显著负相关(P<0.01);腰折率与DBH显著负相关(P<0.01);翻蔸率与DBH显著负相关(P<0.01).林分受损程度分析显示,在22≤DBH<24 cm、15≤H<17 m或100≤H/DBH<110时,MDI值最高,在40≤DBH<42 cm、5≤H<7 m或H/DBH≥120时,MDI值最低.坡向对腰折率和MDI值影响显著(P<0.01),N-NE生境中MDI值最高;坡度对树木不同受损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坡度30°~40°生境中MDI值最高.  相似文献   
798.
不同母岩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人工林对土壤性质有重要影响。研究马尾松长期种植对该区主要母岩(花岗岩、第四纪红黏土和红砂岩)发育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微生物性质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花岗岩区较高,但有机碳在第四纪红黏土区矿化相对强烈;0~20 cm土层,花岗岩区和红砂岩区土壤有机碳相对趋向累积,而20~40 cm土层,第四纪红黏土区土壤有机碳相对累积;花岗岩区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稳定,且0~2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较多。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花岗岩和第四纪红黏土区较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第四纪红黏土区显著较高;各母岩区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花岗岩区显著较高;因此,在马尾松与土壤长期作用下,花岗岩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生化强度较高,相对适宜马尾松林种植。  相似文献   
799.
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0、24、48、96和120 h)下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清SOD、AKP、溶菌酶和补体C3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质量浓度氨氮(对照组、1、3、5和10 mg·L-1)胁迫下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结果显示:在1.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SOD活性在24 h受到诱导;在3.0、5.0和10.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SOD活性均受到抑制,最大抑制率分别达18.85%、23.47%和38.46%。在1.0 mg·L-1氨氮质量浓度下,罗非鱼血清AKP活性在0-96 h呈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5.0和10.0 mg·L-1实验组的血清AKP活性在24-120 h则一直受到抑制。1.0 mg·L-1实验组的罗非鱼血清溶菌酶活性在24-120 h一直无显著变化,3.0、5.0和10.0 mg·L-1实验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1.0 mg·L-1实验组的罗非鱼血清补体C3活性在各个采样时间下均大于对照组,而5.0和10.0 mg·L-1实验组补体C3活性始终受到抑制。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实验研究显示,置于3.0、5.0和10.0 mg·L-1的罗非鱼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43.33%、46.67%和6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 mg·L-1实验组,表明氨氮质量浓度超过3.0 mg·L-1能够增加罗非鱼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本实验认为,超过3 mg·L-1的氨氮质量浓度胁迫能够显著降低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对海豚链球菌的易感性。因此在罗非鱼健康养殖中,调控并降低氨氮质量浓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00.
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构建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建了一个由水源地、养殖池塘、生态沟渠(1级净化)、2级净化塘和3级净化塘组成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该模式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2010年5-10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经过3级净化后,养殖废水中氨氮水平能维持在约0.33 mg·L-1,6月仅为0.010 3 mg·L-1,亚硝酸盐氮含量低于0.02 mg·L-1,总氮含量在各月均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标准(≤2.0 mg·L-1),总磷含量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1),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去除率为16.10%~91.22%.可见,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废水中过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各级净化模块并不能逐级加倍发挥净化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孽生使得水生植物密度过大,从而引起水质变化反复.近2 a来的试验结果显示新建的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正处于功能完善阶段,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