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0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511篇
安全科学   229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57篇
综合类   1312篇
基础理论   248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134篇
灾害及防治   1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61.
随着《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的颁布实施,对陶瓷炉窑烟气污染开展深度治理已成为必然。在上述背景下,文章以文献资料调研和现场监测为主,开展中国陶瓷行业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和治理技术现状研究。重点关注陶瓷炉窑烟气颗粒物、SO2、NOx、氟化物、氯化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特性。研究表明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受燃料种类、窑炉类型、工艺水平的影响较大,现阶段中国陶瓷炉窑烟气中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较高,普遍超过最新陶瓷排放标准要求,因此为了达标排放必须开展有效治理。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国内外陶瓷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多污染物联合控制是我国陶瓷行业烟气治理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62.
唐顺陵天禄石刻雕像是唐陵石雕中的精品,在漫长的地质营力作用下,天禄石雕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交错裂隙,被裂隙切割的岩石块体沿裂隙存在缓慢的错动,在地震等因素的作用下最终会威胁天禄石雕的整体稳定性。本文介绍了天禄石雕的变形监测布置,分析了石雕裂隙及裂隙两侧岩体的变形特点、变形趋势,并研究了石雕裂隙变形与研究区微环境状况的关系以及石雕的整体沉降特点。结果表明:温度和降雨会影响石雕裂隙的变形方式;监测时间内石雕裂隙的变形趋势逐渐加强;石雕的整体沉降与土层含水率存在相关性;石雕左后腿的危岩块体沿裂隙存在下滑破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63.
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高异质性背景条件下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6类典型人为活动方式石灰岩坡地针对4类主要生境类型(土面、土石面、石沟、石缝)开展生境空间分布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Guelph入渗仪进行稳渗率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各生境土壤性质和土壤稳渗率关系,结合人为作用方式探讨各生境土壤性质和稳渗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普遍高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坡地土壤稳渗率受土壤孔隙和岩石裂隙耦合作用影响。2)各生境条件下土壤稳渗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呈现"斑块状"空间分布特征。3)坡地人为作用方式变化将改变原有生境的土壤性质,进而导致各生境土壤稳渗率随人为活动进程发生相应变化。人为踩踏作用影响较小的原生林、次生林和乔灌林坡地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稳渗率普遍高于石沟和石缝生境,但转变为人为踩踏作用强烈的放牧灌草地或火烧人为干扰地后,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退化严重,土壤容重和粘粒含量增大,稳渗率显著降低。而石沟和石缝生境土壤性质和稳渗率受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土面和土石面生境,土壤稳渗率仍可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64.
为解决医疗废物的污染问题,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利用现场视察和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情况的资料。提出了可行性处置措施,利于环境保护,利于医疗废物收集体系的完善和收集、处置、运行机制的合理社会配置,使医疗废物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置。医疗废物应以"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交由医疗废物处置机构处置,利于地方环保部门监管,使医疗废物及时得到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565.
塔里木盆地南缘保存有中国西北地区厚度最大的黄土,是详细研究亚洲内陆极端干旱 区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演化的理想材料。但是,目前对该地区黄土堆积粒度特征系统的研 究还相对较少,对粒度指标的古环境意义仍存有不同的认识。通过对207 m 黄土岩芯的粒度分 析发现,西昆仑山黄土的粒度组成比较均一,分选较好,主要以粗颗粒物质为主,细颗粒含量 极少,并具有典型的风成成因特征。此外,西昆仑山黄土粒度1 Ma 以来呈现出持续变粗的趋势。 通过与其他气候指标的对比,这种变粗的趋势可能主要反映了中更新世以来亚洲内陆逐步增强 的干旱化过程。  相似文献   
566.
杭州市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Biolog技术,研究了杭州市4个样点,即延安路商业街(Yan’an Road Business Street,YRBS)、天目山路与教工路口(Tianmushan Jiaogong Cross Road,TJCR)、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Jiaogong Campus,ZJGUSJC)、西湖曲院风荷(Breeze-ruffled Lotus at Quyuan Garden,BLQG)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样点空气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在培养240 h后达到稳定,并且4个样点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具有显著差异,YRBS>TJCR≈ZJGSUJC>BLQG;YRBS、TJCR、ZJGSUJC和BLQG空气中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依次减少;不同样点空气微生物对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利用程度较高,对其它碳源利用程度较低,且同一样点对不同单一碳源的利用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YRBS对糖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聚合物类碳源利用程度最低,BLQG对糖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胺类碳源利用程度最低;不同样点空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基质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43.8%,主成分2(PC2)贡献度23.4%,YRBS、BLQG和TJCR的空气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碳代谢功能差异显著,而TJCR与ZJGSUJC碳代谢功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67.
纳米Ag粒子原位杂化PVDF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AgNO3为前驱体,聚偏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基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和成孔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和溶剂,利用相转化法制备了纳米Ag粒子原位杂化PVDF超滤膜.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接触角测定仪对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形成的纳米Ag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纳米Ag粒子的添加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能.以腐殖酸和牛血清蛋白作为污染物的代表,考察了Ag/PVDF膜的抗有机污染性能.以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活性污泥作为微生物的代表,考察了杂化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结果证实了与纯PVDF膜相比,Ag/PVDF膜通量衰减较慢,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表面受活性污泥污染程度小,具有显著的抗有机污染和抗生物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568.
粉煤灰对阴离子水溶性混合染料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德帅  郑强强  张晓东  方龙 《环境科学》2014,35(7):2590-2595
以燃煤废弃物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对活性红23与活性蓝4、活性黄4、酸性黑1、酸性蓝193的混合染料溶液进行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混合体系中,活性红23的脱色率基本保持在60%~70%;体系中酸性染料的脱色率均超过90%;活性蓝4的脱色率高达85%;活性黄4的脱色率仅为50%.准二级吸附动力学能够更好地描述粉煤灰对水溶性混合染料的吸附过程.染料在溶液中的外扩散系数均为10-4cm·s-1数量级,染料在粉煤灰颗粒的内扩散系数为10-8cm2·s-1数量级.根据BN数,水溶性染料在粉煤灰上的竞争吸附是外扩散控制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569.
建立科学规范的本底大气CO2采样观测分析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法,是实现该数据资源同化和共享的基础.本研究以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网络化采样观测经验为基础,以便携式采样观测、波长扫描-光腔衰荡(WS-CRDS)分析技术为例,系统介绍了我国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大气中CO2采样观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措施,样品分析过程中的玻璃瓶质量保证措施和样品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质量控制方法、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校正方法、数据分级质量标记和数据拟合插补方法等;并重点对该方法中几个关键步骤进行了评估验证;最后,应用本研究方法,对我国3个区域大气本底站CO2的采样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浓度变化特征分析,说明本研究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捕捉区域和局地环境因素影响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并客观、准确地反映该区域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570.
氨水混合吸收剂脱除CO2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氨水作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CO2化学吸收剂,存在吸收速率慢的问题.使用湿壁塔实验台,考察了不同种类的添加剂(MEA、PZ、1-MPZ、2-MPZ)对氨水吸收CO2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添加剂均能明显提高氨水吸收CO2的速率,其中PZ具有最好的促进效果.0、0.1、0.3和0.5 mol·mol-1负荷下,3 mol·L-1NH3+0.3 mol·L-1PZ溶液的总传质系数(KG)分别是3 mol·L-1NH3溶液在相应负荷下的3、3.2、3.2和2.9倍.改变反应温度、添加剂量、PZ浓度等条件对基于NH3/PZ混合吸收剂吸收CO2的反应过程进行实验,得到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KG,初步探讨CO2吸收的反应机制,并计算出准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42.7 m3·(mol·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