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477篇
安全科学   224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50篇
综合类   1182篇
基础理论   225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122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为探究低溶解氧(DO<0.5 mg·L-1)条件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生物膜及颗粒污泥特性、菌群结构及其功能基因的影响,试验构建了试验室规模的上流式载体生物膜-颗粒污泥 anammox系统 .结果表明,反应器在长达 175 d的运行过程中脱氮性能良好且运行十分稳定,系统平均 NH4+-N、NO2--N 和 TN 去除率分别为 95.0%±2.1%、99.0%±1.0% 和 87.0%±2.1%. 在紧密结合型 EPS(TB-EPS)中,颗粒污泥与载体生物膜的蛋白(PN)/多糖(PS)值分别为 0.094 和 0.048,有利于颗粒污泥和生物膜的形成 . 粒径大于 0.5 mm 的 anammox 颗粒污泥占比达到72.0%,有利于系统持留脱氮菌群 .菌群结构分析中发现,生物膜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变形菌门(29.6%)、浮霉菌门(10.7%)和绿弯菌门(10.7%),颗粒污泥具有相似的优势菌门,对应相对丰度(RA)分别为 25.6%、24.3% 和 7.6...  相似文献   
994.
典型石化企业排放空气质量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惠州市大亚湾区2017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WRF-CMAQ模型系统量化评估了大亚湾区某典型石化企业在关停和增产排放情景下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清单结果显示该企业2017年SO2、NOx、PM10、PM2.5、CO和VOCs的排放量分别为212 、1744 、455 、359 、1458 和6446 t,在严格落实等量替代及减排措施后,该石化企业虽然产能翻倍,但VOCs排放量同比2017年显著减少了30%,其它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了6%~19%.模拟结果显示2017年该石化企业排放对大亚湾区NO2、PM10、PM2.5和O3的浓度贡献分别为0.91、0.64、0.54和-0.08 μg·m-3,完全关闭该企业排放后对周边站点NO2改善效果最大(可使邻近管委会子站NO2浓度下降1.24 μg·m-3,下降百分比为5.10%),但由于NO的滴定效应,该企业NOx减排对周边管委会子站和霞涌子站的O3浓度均有轻微负贡献;该石化企业的增产改造对周边O3浓度降低影响明显,周边站点中O3浓度最高可下降2.45 μg·m-3(下降幅度为1.72%),大亚湾区O3浓度整体也可下降1.45 μg·m-3.此外,受秋冬季不利扩散条件以及主导上风向污染传输影响,该企业在1月和10月对管委会子站NO2、PM10和PM2.5的浓度贡献较大,由于冬季低温导致光化学反应自由基活性降低,该企业在1月对管委会子站O3浓度负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995.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低碳目标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和自然资源支撑能力,推动经济社会中长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自然资源管理,九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创新自然资源管理的策略,为基于“资源要素—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多层次视角构建低碳导向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提供参考借鉴。专家认为:未来应构建“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系统性应对框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要素—空间—系统”多层次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域自然资源及国土空间碳循环监测网络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核算标准体系,探索差别化国土空间管控方案;加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资源流通管理,探寻基于资源优化管理的区域协同碳减排路径;将碳汇价值纳入碳交易和生态补偿体系,构建基于国土空间碳中和评价的区域横向碳补偿制度,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和公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强污泥流失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系统脱氮性能、颗粒污泥特性及功能菌群的影响,试验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试验结果表明,损失近一半反应器有效体积的污泥未明显破坏anammox工艺脱氮性能.反应器在4d后总氮(TN)的去除率(RE)达到89.18%污泥EPS含量较高且其PN/PS值(0.12)较低有利于anammox颗粒污泥的形成和集聚.Anammox颗粒污泥粒径>2mm的污泥占到系统总污泥的44.9%,粒径大于0.5mm的污泥占总污泥的84.3%,能够有效持留污泥.厌氧氨氧化菌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28.03%)、浮霉菌门(15.57%)和绿弯菌门(8.63%),优势属为anammox菌属Candidatus Jettenia(9.63%)和Candidatus Brocadia(3.54%),参与anammox反应的功能基因包括nirS (1.27%)、hzs(1.28%)、hzo(1.29%)、hao(7.04%)和hdh(0.81%),但反硝化菌及其功能基因的存在使得化学计量比Rs (ΔNO2--N/ΔNH4+-N)和Rp (ΔNO3--N/ΔNH4+-N)低于理论值.  相似文献   
997.
研究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全国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研究框架;分析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压力带来的土地开垦、生态退耕和建设占用等生态建设与土地开发行为,及其对国土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限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视角揭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与国土空间开发的限制性差异;根据目前黄河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提出面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利用策略;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建设协同发展战略,开展黄河流域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传承战略部署,并制订相关引导政策与保障措施,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998.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协同分析长三角地区大气NO2和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污染物和CO2高浓度地区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大气NO2和CO2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呈现了受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等人为活动以及区域地形、地表覆盖、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结果.大气NO2和CO2高浓度值围绕太湖明显呈口对西南向的U字形分布,一致于围绕太湖分布的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等大型城市区域,以及安徽铜陵地区的工业排放区.大气NO2浓度值呈现秋冬时期较高,夏季最低的季节分布特征.大气CO2浓度受植被CO2吸收和CO2的积累影响,8~9月最低,4~5月最高.此外,随着人为排放活动的急剧减少,2020年1~3月的大气NO2浓度比2019年同时期降低了50%以上,其中分布了以钢铁厂、燃煤厂为主的大型工业热源的城市NO2浓度下降最多,如镇江、南京、马鞍山.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分析环境因素对于自动步枪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方法 首先介绍贝叶斯网络理论,然后将自动步枪系统可靠性建模划分为刚性抛壳机构和弹匣供弹机构两大模块。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制造、使用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进行故障树建模。将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模型后,基于给出的底事件失效概率和引入的环境影响因子,计算考虑环境因素带来的共因失效效应时自动步枪系统的可靠度。结果 从系统层面来看,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系统的可靠度下降8.1%。结论 在进行自动步枪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时,考虑由环境因素带来的共因失效效应更为符合实际情况,不考虑共因失效效应时,往往会高估子系统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000.
为改善中学生交通安全现状,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水平,进行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简称知信行,KAP)调查研究。对临沂市、滨州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调查中学生交通事故历史及交通安全教育接受情况。分析各年级中学生交通安全知信行差异,分析知信行的相关性以及教育对知信行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年级的中学生在交通安全知信行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自行车交通出行是交通安全的共同问题;中学生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知识相关性强,行为与安全态度相关性弱,为改善中学生交通行为应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信行与当前交通安全教育相关性低,教育形式和特点仍较为传统,教育对知信行改善作用有限。因此,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应考虑中学生中存在的差异,通过初步调查确定重点人群和显著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内容应以安全知识为主,应强调自行车安全知识,形式和特点应适应当代中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