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29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63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从成都动物园健康大熊猫的肠道采集样品,富集分离获得一株典型的厌氧纤维素分解菌PD.分离菌是杆状,革兰氏阳性(G ),菌体大小为0.5μm×(3~5)μm,严格厌氧;生长温度为25~40℃,最适生长温度为38℃;pH范围5.0~9.0,最适pH7.2;在纤维素粉作碳源的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直径为1~3mm,白色透明斑;分离菌株不仅能利用纤维二糖、葡萄糖、蔗糖、淀粉、松三糖、覃糖等多种可溶性碳源,而且可以利用纤维素粉等不溶性碳源.同时,对菌株PD进行了16SrDNA的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对16SrDNA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表明菌株PD属于梭菌属,与Clostridiumlentocellum(T)的16SrDNA序列具有92.2%相似性.图5表1参18  相似文献   
102.
Transforming to biochar provide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pproach for crop residue reutilization, which are usually applied as sorbent for heavy metal removal. As typical siliconrich material, the specific sorptive mechanisms of rice straw derived biochar(RSBC) are concerned, especially at the low concentration range which is more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In the present study, Cd sorption onto RSBC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 5 mg/L was investigated. The sorptive capacity was positively corr...  相似文献   
103.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在873K温度下炭化6h制备了小麦秸秆生物炭(WBC),再用KOH浸渍法制备了3种碱炭比(质量比为1:1,2:1和3:1)的改性秸秆生物炭(WBCK1、WBCK2和WBCK3).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3种WBCK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通过批量吸附实验,探讨了3种WBCK对溶液中四环素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相比于WBC,WBCK有更丰富的孔径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且对四环素的吸附容量显著增加.3种WBCK对四环素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大小顺序为k2(WBCK2) > k2(WBCK3)> k2(WBCK1).WBCK对四环素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较复杂.3种WBCK对四环素的吸附均为自发、吸热、熵增加过程.当溶液pH值范围为4.0~8.0时,3种WBCK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较高.3种改性WBCK均可重复使用,其中WBCK2重复使用5次后吸附去除效率仅下降13.9%.  相似文献   
104.
为发掘不同特性脂肪酶微生物资源,采用纯培养方法从青海高寒草地、雅安山区、成都平原分离得到产脂肪酶菌株54株.通过对菌株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按聚类树划分为5个操作分类单元.16S rDNA序列测定和聚类分析显示,分离菌株分布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多样性分析表明,与青海高寒草地、雅安山区相比,成都平原产脂肪酶菌株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在54株菌中都出现了300 bp和1 300 bp两个特异且稳定出现的条带,这两个特异条带可能是产脂肪酶菌株的SCAR标记条带.  相似文献   
105.
对覆膜滤料与普通(渗膜)滤料的过滤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滤料相比,覆膜滤料具有过滤效率高、运行阻力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覆膜滤料的过滤性能更佳,更能满足烟尘过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6.
根据东亚酸沉降网(EANET)和全球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等观测资料,对比各地区近地面O3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4中引入在线源追踪方法,结合收支分析,确认各项作用对不同地区O3的贡献量.研究表明,模拟结果能够再现各地区O3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收支量:清洁背景地区(海洋站居多)近地面O3各项收支量较小,体积分数在-3×10-9-3×10-9/d之间,且净的化学作用大多处于损耗O3的状态;大多数陆地测站净的光化学作用为产生O3(约33.8×10-9/d).近地面O3的源主要来自对流层内部,平流层的贡献较小(约10×10-9).对于极地及清洁背景地区,平流层的贡献是O3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平流层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最大(约20.7×10-9),夏季最低(约2×10-9).  相似文献   
107.
为探究典型藻类生物质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PM_(2.5)的排放特性及机制,采用一维管式炉对藻类生物质小球藻、条浒苔和马尾藻在不同燃烧温度下的PM_(2.5)排放浓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M_(2.5)的排放特性随藻种而异且与燃烧温度密切相关.小球藻的PM_(2.5)排放浓度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600℃时的峰值浓度为138.667 mg·m~(-3).与之不同的是,条浒苔和马尾藻的PM_(2.5)排放浓度在单峰时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双峰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600℃时峰值最高分别为24.733 mg·m~(-3)和3.757 mg·m~(-3),当温度从700℃升至900℃时3藻种的峰值时间提前,然而,小球藻峰值降低,条浒苔和马尾藻峰值均增加.在此基础上,对PM_(2.5)的产量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各自的排放特性对其排放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高含量挥发分及碳氢化合物可能是小球藻微细颗粒物形成的主要来源.在高温状态下,条浒苔和马尾藻由于挥发分的快速释放和焦炭颗粒的膨胀导致孔隙扩张.  相似文献   
108.
介绍了一种封闭壳结构内压力加载装置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其采用力传感器内置从内部加载载荷的施加方法,实现了加载装置一体化设计,操作简单。该加载装置同时具备载荷施加和实时监测功能,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以含磷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AlCl3、聚合氯化铝(PAC)、聚磷氯化铝铁(PPAFC)进行混凝除磷实验。与AlCl3和PAC相比,PPAFC的除磷效果最优,pH值范围广,沉降时间短,且具有较低的单位处理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在PPAFC投加量为10mg/L,pH值7.4,静置时间30min时,磷的去除率高达91.4%,出水满足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0.
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污染造成地下水中有害物质逐年增加,地下水水质逐渐下降,严重危及了饮用水安全。针对此情况,按照相关的要求,采集了245组水样。样品由有资质的测试单位测定。依据对地下水质调查的初步分析,华北平原地下水中已有机物检出。对所有水样测试结果的统计显示: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有32种。检出率大于4.5%的有氯仿、甲苯、四氯乙烯、苯并[a]芘、氯苯、苯和1,2-二氯苯,其中个别水样中的四氯化碳、苯并[a]芘和挥发性酚类三项超过了饮用水标准(据地下水质量标准报批稿,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超标率分别为1.22%、2.45%和1.90%。个别在深层地下水样品中也检出了微量有机污染物,这可能与取样井的混合开采、止水不佳有关。从区域上来看,在人类活动相对强烈的城镇地区地下水中,有机物检出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渗透性好的山前地带,污染物较易进入到地下水中。通过分析发现,地下水有机物的高检出率与地下水硬度的升高有一定相关性。由于地下水有机污染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一般较大,建议对已发现的异常点进行重复取样测试,积累水质数据,以利于将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