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52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Dai Z  Chu A  Stive M  Zhang X  Yan H 《Ambio》2011,40(5):496-505
During the extreme dry year of 2006, abnormal salinity condition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f the Yangtze River occurred in partial coincidence with the second impoundment phase of the TGD (Three Gorges Dam). Analysis of discharge observ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estuary and of salinity observations in the estuary as a whole reveals that in 2006 salinity was over 100 mg/l during 275 days, over 250 mg/l during 75 days and over 400 mg/l during 48 days.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is is due to extreme low discharges from the upper catchment area into the estuary. Moreover, large amounts of water consumed along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an also aggravate the low discharges that lead to stronger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estuary. Of the 75 days that salinity was over 250 mg/l, the low discharge was decreased further by 10 to 20% due to water consumption. The additional impact of the impoundment phase of the TGD (lasting 37 days in autumn) was noticeable only during 7 days in 2006. During that perio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TGD and the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mounted to 70 and 30%, respectively.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impact of the second impoundment phase of the TGD on salinity intrusion in the estuary was modest, while the extreme drought of 2006 was the dominant cause.  相似文献   
92.
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93.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对导线覆冰等环境荷载反应敏感,容易发生动态倒塌破坏。目前对线路覆冰下输电塔的振动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线路覆冰下输电塔的动力特性规律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建立了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导线划分精度对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线覆冰对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线划分精度对输电塔振动影响较大;导线覆冰不仅影响输电塔振动频率,而且对输电塔振型也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输电塔横担的振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4.
根据地震勘探爆破作业的特点 ,从爆破器材选择、作业过程中危险预防、爆破危害效应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地震勘探爆破作业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95.
从理论上分析了涂料的老化机理.介绍了伪装涂料抗老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高耐候性伪装涂料的最新进展,指出了伪装涂料抗老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
从分析铁路目前施行的固定的岗位责任制弊端入手,以大型的客货运车站为例,提出了对铁路运输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岗位轮换制改革的构想,并对该制度发挥的作用,实现形式、具体操作程序、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究,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图3,参3.  相似文献   
97.
共凝聚气浮反应器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庆志  高丽  姚驰 《环境化学》2005,24(2):134-137
根据气泡与絮体的粘附理论和紊流气浮理论,设计了共凝聚气浮反应器的试验装置,并通过对洗衣废水进行试验,确定运行参数,考察设备性能,对设备进行改进.混凝剂与原水在输水管线中混合,混凝过程在气浮反应池中进行.溶气水释放的微气泡在微絮体的空隙内释放长大,与微絮体形成共聚复合体,在上浮过程中起到了“核”的作用,提高了絮体的上浮速度,使气浮达到了最优的去除效果.该设备采用了气液混合泵溶气,取代了传统气浮装置中的空压机、溶气罐和释放器,减小了占地面积,节省了投资费用.  相似文献   
98.
玻纤/PPS、PTFE复合水刺滤料突破了传统针刺产品的性能局限性,利用水刺动能开纤,使纤维原纤化,同时增加滤料的抱合度,使产品具有立体三维容尘梯次结构,有效解决过滤效率和阻力之间的矛盾,替代覆膜滤料适应PM2.5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9.
在很多工业生产过程的气固两相流动中,固体颗粒多以簇团的形式存在,而在目前已投产运行的流化床设备中,能够有效获取床内簇团特性的设备尚较少见。使用动量探头在一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试验台上,以玻璃微珠为床料,采集了炉内不同空间位置不同工况下的簇团压力波动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得到相应周期内的簇团频率。通过试验证实了基于簇团频率测量的动量探头能够有效获取炉内簇团运动特性,从而了解床内流化状态的改变、床内磨损状态、床内物料量变化等信息。该方法正确反映了炉内工况的变化,并可直接用于实炉热态测量,为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0.
活性炭基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活性炭(AC)脱硫剂对H2S吸附去除性能的影响,以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负载氢氧化钠(NaOH)和铜酞菁(CuPc)的活性炭基脱硫剂。实验得到各对照组AC的H2S穿透时间和饱和硫容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负载质量分数为0.025%~0.250%的CuP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活性炭的穿透硫容,但饱和硫容与空白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负载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活性炭的穿透时间为180 min,饱和硫容达到789.7 mg/g,比空白组提高了60%;负载10%的NaOH和0.250%的CuPc,AC的穿透时间为230 min,饱和硫容为730.0 mg/g,比单独负载10%的NaOH穿透时间提高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