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2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694篇
安全科学   370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1980篇
基础理论   341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121篇
社会与环境   144篇
灾害及防治   11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451.
化学工业园废水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某化学工业园废水集中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废水处理技术改造进行了探讨.化工废水集中处理技术改造中应采用Fenton氧化对高浓度废水进行预处理、粉末活性炭-生物法强化生物处理及曝气生物滤池保障出水水质.此外,必须强化对园区企业点源污染预处理设施的监管,确保企业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论文最后对园区废水处理设施的长效稳定运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52.
平顶山市区煤烟型大气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平顶山市区燃煤造成大气污染的严重现状及其原因,对实施"蓝天工程",提出了治理措施,政策措施,煤炭燃烧前、燃烧过程以及烟气排放三个阶段的除尘脱硫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53.
454.
2003年8月、12月,2004年2月、5月对茂名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四次浮游生物调查,对本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季节各站位的细胞数量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个门34属57种,硅藻占80.70%;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放鸡岛北面较为丰富,而南面的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近岸水域高,远岸水域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变化为8月>12月>5月>2月.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为主导型,角毛藻属、麦细柱藻、脆根管藻和尖刺菱形藻为全年优势种.  相似文献   
455.
长江镇江段不同生境类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12月在长江镇江段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于7科21属,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7属12种,多毛类1科1属种,软体动物2科4属4种,水生昆虫2科9属9种。长江镇江段共有4个优势种: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多鳃齿吻沙蚕(Nephthys polybranchia)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4 ind./m2和02 g/m2。各种生境类型中,保护区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北湖次之,主航道最低。同时存在着季节变动,密度以春夏较高,秋冬较低,生物量以春秋较高,冬夏较低。各季度功能摄食类群密度相对丰度以直接收集者所占比例较高,滤食收集者次之。比较长江下游各江段,底栖动物群落有较大差异:密度最高值出现在扬中段,最低值出现在镇江段;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江阴段,最低值出现在镇江段;而种类数在镇江段和扬中段较高,江阴段较低  相似文献   
456.
以杨梅(Myrica rubr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6个亚热带常见树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在模拟酸雨胁迫下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9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单项指标的耐酸系数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树种耐酸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中度酸雨对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质膜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在重度酸雨胁迫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明显下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上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与幼苗耐酸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转化成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88.064%;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将6个树种按耐酸性强弱划分为3类:杨梅和湿地松为高抗酸树种,香樟、枫香和木荷为中等敏感树种,水杉属敏感型树种。该评价结果与其田间试验结果一致,因此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可用来对幼苗耐酸性强弱进行客观、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457.
借鉴Islam的研究思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分解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业面源污染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面源污染演变受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减污效应的共同影响;(2)规模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为正,这说明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增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结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经济作物比重的提高和畜禽养殖业产值比重的提高)都会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减污效应开始初步发挥,二者都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这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58.
以沸石为载体,选用镁、镧和铁为改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高效且易于磁性分离回用的载镧磁性沸石吸附剂(MLFZ).等温吸附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LFZ饱和吸附量为13.46 mg·g-1; MLFZ在pH为3~9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共存离子条件下对磷酸根具有特异吸附能力,通过磁性吸附重复使用5次后,MLFZ对磷酸盐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突显了其易于回收再利用的优点;FTIR、 XPS和Zeta电位表征显示,表面沉积、静电吸附作用和镧与磷酸盐通过配体交换形成内层络合物在吸附过程中为主要作用.将MLFZ用于处理自然池塘污水,结果显示磷酸盐浓度由0.86 mg·L-1降低到0.013 mg·L-1,表明该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9.
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9-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选取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份额前13位的客源国,以北京、上海、陕西等三大入境旅游热点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亲景度指标,分析总结了其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深层原因,并引入竞争态模型,重点选取日本、韩国、美国三大客源市场进行京沪陕三地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60.
DNDC模型对川中丘陵区稻田CH_4、N_2O排放的模拟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进行典型抽样和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综合信息提取的方法,选定了代表川中丘陵区类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研究区域中不同固定耕作制度下代表性田块的选取,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田块管理者进行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等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调查和分析,进行土壤理化性状、水样的测定,并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冬水田-水稻田(PF)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2.24 kg.hm-2.d-1,占年排放量的80.73%;水稻生长期和冬闲期N2O通量分别为0.033和0.003 6 kg.hm-2.d-1,水稻生长期排放量为4.28 kg.hm-2,占年总排放量的83.59%。CH4和N2O排放量在水稻整个生季节存在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油菜-小麦田(RR)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1.16 kg.hm-2.d-1,是休闲期的20.71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占年排放量的90.48%;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分别为0.070和0.027 kg.hm-2.d-1,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8.01 kg.hm-2,占年排放量的54.19%。小麦-水稻田(RW)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为1.24 kg.hm-2.d-1,是休闲期的21.02倍。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占年排放量的89.75%;水稻生长期和非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分别为0.089和0.030 kg.hm-2.d-1,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为9.61 kg.hm-2,占年排放量的55.23%。PF年CH4排放量是RR和RW的近3倍,且少一季作物产量,应尽量将冬水田改为两季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