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23篇 |
免费 | 726篇 |
国内免费 | 158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00篇 |
废物处理 | 55篇 |
环保管理 | 308篇 |
综合类 | 3465篇 |
基础理论 | 555篇 |
污染及防治 | 285篇 |
评价与监测 | 195篇 |
社会与环境 | 264篇 |
灾害及防治 | 2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294篇 |
2021年 | 316篇 |
2020年 | 403篇 |
2019年 | 266篇 |
2018年 | 235篇 |
2017年 | 280篇 |
2016年 | 265篇 |
2015年 | 251篇 |
2014年 | 254篇 |
2013年 | 295篇 |
2012年 | 361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347篇 |
2009年 | 301篇 |
2008年 | 281篇 |
2007年 | 298篇 |
2006年 | 286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适应目前管道安全监测需要,满足对扰动信号分类监测的实际需求,提出1种基于希尔伯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EMD-HHT)的信号特征提取技术,利用基于φ-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采集振动信号,通过EMD+HHT区分算法对管道沿线振动事件进行分解并提取6个典型特征向量,各特征事件数据经过EMD后选取IMF3为最终提取特征向量的原始数据,BP神经元网络可有效识别机械破坏、敲击破坏、车辆经过、人工挖掘、动力干扰5种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输管道信号识别中,BP神经网络对5类事件平均识别率高达98.6%,该技术分类识别5类事件扰动信号,能够达到较高准确性,并且误报率平均在1.3%,能较好满足现场安全实时监测需求。研究结果对长输油气管道附近第三方破坏扰动信号分类监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淮河流域安徽段水体与沉积物微塑料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级别,采用野外采样、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风险指数(H)和污染负荷指数(PLI)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流域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现状,并进行了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流域各点位微塑料检测率为100%,表层水与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39800±3367) n ·m-3和(5078±447) n ·kg-1,下游微塑料平均丰度要高于上游和中游.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粒径以20~150 μm为主,占比分别为82.96%和80.77%.微塑料形状主要为纤维(水体76.05%、沉积物84.53%)、薄膜(水体21.83%、沉积物15.43%)和碎片(水体2.12%、沉积物0.04%).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以透明颜色为主,占比分别为63.31%和83.69%.水体和沉积物主要以聚乙烯(水体65.74%、沉积物80.62%)和聚丙烯(水体18.43%、沉积物9.71%)为主,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农业薄膜、废弃渔具渔网和港口人为废弃的塑料袋.微塑料风险指数(H)模型评估表明部分点位风险指数较高,淮河流域安徽段微塑料风险等级为Ⅱ级,污染负荷指数(PLI)模型评估表明流域地表水体和沉积物总体上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3.
34.
为定量评估生物炭对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16篇相关文献,共866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生物炭对我国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解释了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可改善主粮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主粮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为8.77%.其中,当生物炭pH为7~8时,平均增产率最大,可达26.49%;其C/N<60时,平均增产率为13.73%,显著高于C/N≥60的平均增产率.将生物炭施入酸性或中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当施炭量为10~20 t·hm-2时,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增产率最大;施炭量为15~25 t·hm-2时,水稻平均增产率最大.但是,不同施炭水平的水稻增产率相近,可考虑损失部分产量,适当减施以兼顾经济效益.此外,生物炭增产效应会随施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减弱,一般3 a后增产不显著.SEM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不仅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而生物炭C/N和pH仅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主粮作物产量.因此,今后... 相似文献
35.
源水水质的恶化给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带来了挑战.生物过滤是饮用水消毒输配之前管理、维护及增强颗粒滤料表面生物活性以去除有机和无机物的过程.由于具有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生物过滤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生物过滤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对水中溶解性有机质(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微量污染物的削减、嗅味化合物及氨氮的去除等.此外,针对生物过滤在水深度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生成、低温下生物过滤效能下降等挑战,并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采用简单的原位沉淀法合成了可见光驱动型光催化剂Ag3PO4/g-C3N4.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XPS)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与单一的Ag3PO4和g-C3N4相比,Ag3PO4/g-C3N4复合材料对左氧氟沙星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效率.根据能带分析和自由基捕获试验,提出了Ag3PO4/g-C3N4复合材料Z型异质结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7.
长三角典型村域次降雨条件下氮素非点源输出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研究长三角典型都市农业村镇不同土地利用下的氮素非点源输出特征,以期为治理该区域的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典型次降雨径流事件中氮形态和输出负荷变化的研究发现:监测点总氮(TN)的事件平均浓度(EMC)为20.01~22.83mg/L,其中溶解态氮(DN)占TN的比例最大;研究区非点源氮流失以溶解态为主,DN又以溶解态有机氮(DON)为主.耦合各形态氮浓度与径流量特征,发现非点源氮素输出呈现2个峰值,且出现在径流峰值之前4~55min;TN、DN和硝态氮(NO3--N)浓度随降雨时间增加呈现减少趋势;氮素负荷受其浓度和径流量的共同作用,基本上呈现与氮素浓度相同的变化特征,但起伏变化较为平缓.氮素污染负荷积累曲线分析表明,村域地表径流各形态氮素均存在初期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38.
对2017年9月~2018年8月深圳市北部大气PM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质量浓度、质谱及来源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PM2.5的质量浓度为(32.3±18.4)μg/m3,WSOM的质量浓度为(9.4±5.7)μg/m3,占颗粒物总有机物的(77.6%±14.0%).质谱分析显示,WSOM的氧碳比(O/C)平均值达到(0.57±0.09),属于二次有机物的O/C值范围,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离子碎片C2H4O2+的丰度显著,说明WSOM的来源中有显著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气溶胶.为了明确WSOM的来源结构,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发现3个合理因子:高氧化态有机气溶胶(MO-OOA),低氧化态有机气溶胶(LO-OOA)和生物质燃烧(BBOA),贡献比例分别为51.7%,31.8%和16.5%.MO-OOA和BBOA贡献浓度均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反向轨迹分析显示其与... 相似文献
39.
研究了Sn-3.5Ag-0.75Cu无铅焊料及其与Cu基板的钎焊接头在模拟土壤的NaCl,NaCl-Na2SO4和NaCl-Na2SO4-Na2CO3溶液中Sn元素的浸出行为.结果表明:焊料在NaCl-Na2SO4-Na2CO3溶液中Sn的浸出相对严重;而接头在NaCl溶液中Sn的浸出量最多.在Sn浸出量多的焊料和接头表面形成厚而疏松的腐蚀产物,XRD分析表明其产物主要由SnO,SnO2和Sn4(OH)6Cl2组成.动电位极化测试分析表明接头中Cu基板与焊料合金之间的电偶腐蚀是焊料合金与接头在同种溶液中Sn元素浸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以20种微量有机污染物为目标物,针对北京市2个再生水厂的不同工艺,系统地考察了污水再生水中目标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重组酵母雌激素活性筛检法(YES法)对再生水中雌激素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超滤(UF)+臭氧(O3)氧化处理工艺可有效地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出水中雌二醇当量浓度(EEQ)低于YES法检出范围.A2/O+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处理工艺对微量有机污染物有很高的去除能力,出水中可检测出的目标化合物较少.2种工艺均可降低再生水的环境风险,保障其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