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219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575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76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物种多样性及种群数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直接计数法和专项调查法于1996年5月~2003年7月对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有45种,隶属于6目9科24属;记录到34种,其中有黄嘴白鹭和小苇鳽2个新记录种。按区系型分,古北界种类占优势,有35种,东洋种8种,广布种2种;按季节型分,冬候鸟为主体,有30种,夏候鸟8种,旅鸟5种,留鸟2种;按生活型分,涉禽23种,游禽22种,种类几乎相等。种群数量为41.1796万只。在45种珍稀水禽中,IUC红皮书水禽23种,8 247只;中国红皮书水禽22种,3 615只;CITES濒危水禽23种,40.631 6万只;国家重点保护水禽24种,3 838只。角等11种水禽未发现,可能已绝迹或极度濒危。按水禽1 %地理种群数量的标准,洪湖、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网湖等湿地可以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  相似文献   
162.
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受试生物,采用批量培养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与多环芳烃荧蒽(Flu)的联合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CTAC初始浓度固定为100μg/L时,随Flu浓度的升高(0~100.84μg/L), CTAC与Flu的联合毒性由协同效应(0~22.50μg/L)转为拮抗效应(22.50~100.84μg/L).当Flu浓度为1.13μg/L时,协同效应达到最大(RI=2.01),与对照组相比,生物量抑制率从37.5%增加至80.9%;对氮和铁单位吸收量分别从0.27mg和9.18μg降至0.09mg和2.14μg;藻细胞Zeta电位从-10.0mV提高至-8.3mV;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从5.00mg/L和80.65μg/mg降为2.57mg/L和50.36μg/mg.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CTAC与Flu复合污染体系提高了藻细胞Zeta电位,抑制了小球藻对氮和铁的吸收,降低了藻细胞体内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3.
从添加秸秆进行堆肥处理的污泥中采集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平板染色法筛选分离出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再通过酶活力测定从中分离筛选出1株相对高活性的产纤维素酶细菌CI;通过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Devosia sp..利用单因素试验对目的菌株C1进行产纤维素酶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C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时间、培养温度、摇床转速以及最适初始pH值分别为60 h、30℃、130 r·min^-1和7.2~7.5,且在该条件下其滤纸酶(FPas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达23.10和54.97 U·mL^-1.  相似文献   
164.
针对我国摆锤法下放安装风险分析研究空白的现状,基于工作安全分析与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对水下分离器下放过程进行风险分析,考虑重力、海流力、浮力、阻力等多种复杂载荷,依据摆锤法下放步骤,分析水下分离器摆锤法下放过程受力情况,建立水下分离器下放过程受力关系。分析摆动过程中缆绳动张力随下放深度变化情况,为风险分析提出的有关水下分离器所受浮力、安装绳的动张力等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最终建立水下分离器摆锤法下放风险评估体系,为我国摆锤安装法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5.
李旭东  孙宁  陶冶  陈彦彤  叶招莲  盖鑫磊 《环境化学》2021,40(12):3787-3802
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HULIS)是一类水溶性、相对分子量高的有机混合物,常见于雾滴、云滴、积雪和大气颗粒物(PM)中.本文主要综述了大气PM中HULIS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毒理性、吸光特性和光敏性,重点探讨了PM中有机物和过渡金属(尤其是Fe离子)产生活性氧化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破坏DNA的致毒机理,进一步提出HULIS(含有可逆的氧化还原位点)单独或与过渡金属螯合成有机-金属配体形成ROS的机理.最后对未来大气HULI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应该加强大气HULIS、金属等通过细胞内催生ROS的测定及细胞毒性相关的研究,并关注HULIS的化学结构、分子组分等的定量分析,更好地揭示物质结构与细胞毒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关系,以期为大气HULiS的健康影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6.
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式可以模拟放射性核素在不同尺度下的大气输送与扩散,为核电站选址、核事故应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总结了目前广泛用于模拟核素扩散的多种模式,详细比较了各模式对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输送和扩散、干/湿沉降和重力沉降以及辐射剂量等处理方法,总结归纳各个模式模拟的差异性.最后,对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式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对有针对性地提高模式模拟能力以及明确模式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7.
不同掺混比例甲醇汽油车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 18352.3─2005)规定的Ⅰ型试验方法,对汽油车和不同掺混比例的甲醇燃料车在原催化器和新催化器条件下的瞬态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甲醇燃料汽车CO和HC排放较汽油车低,其NOx的排放通常高于汽油车,且随甲醇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使用针对甲醇燃料开发的新催化器后,3种常规污染物排放均明显降低;甲醇燃料汽车CO的排放多数出现在第1个195工况,HC的瞬态排放规律与CO相近,NOx几乎在每个急加速阶段和城郊运行工况(EUDC)循环中均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68.
氮输入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4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盆栽法对小叶章不同生长阶段土壤CH4氧化能力随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输入后,植物各生长阶段的CH4氧化率均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明显的波动变化.从生长季(6月7日~8月24日)CH4氧化率均值来看,只有12g/m2处理对CH4氧化起促进作用,且12g/m2和24g/m2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n = 4, P < 0.05).不同氮输入水平对植物不同生长阶段CH4氧化率影响明显.第一阶段(6月7日~7月2日)适量(6g/m2)氮输入对CH4氧化起促进作用,但过量(12g/m2)氮输入则起抑制作用.第二阶段(7月2日~7月20日)只有12g/m2处理起促进作用.第三(7月20日~8月7日)、四(8月7日~8月24日)阶段氮输入对CH4氧化起抑制作用.氮输入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BR)、土壤代谢熵(qCO2)、土壤诱导呼吸(SIR)、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H4氧化的动态关系存在差异.土壤CH4氧化仅与MBC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69.
CANNED工艺细菌种群结构变化的FISH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镜观察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CANNED)工艺在不同游离氨(FA)质量浓度下反应器内细菌形态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亚硝化段,ρ(FA)为0.5 mg/L时,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分别占总菌数的0.9%和2.8%;ρ(FA)为12.4~48.6 mg/L时,AOB和NOB分别占33.6%~47.4%和1.0%~2.9%,能够实现短程硝化. 在电化学生物反硝化段,当ρ(FA)为0.5~12.4 mg/L时,脱氮硫杆菌、厌氧氨氧化菌和真细菌分别占总菌数的7.2%~15.3%,7.2%~10.3%和9.1%~14.3%;当ρ(FA)增加到48.6 mg/L时,上述3种细菌所占比例分别增加到总菌数的34.5%,44.2%和60.8%,表明随着ρ(FA)的增加,提高ρ(FA)有利于上述3种菌的生长,与SEM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0.
太湖北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太湖北部流域主要河网区水质受该流域地质状况、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太湖北部流域河网区主要河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流域水体中的TDS平均值为355.74mg·L-1,变化范围为276.08--681.54mg·L-1,其中ca2+和HCO3-是占绝对优势的离子,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46.2%和48.9%;其次是Na+和SO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35.9%和27.5%。进而判断出该流域水化学类型是以碳酸盐岩石和蒸发岩来源为主的HCO3-Ca2+-Na+型。再从离子的自然起源和人类活动角度分别对水化学类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吉布斯分布模式投点作图得出结论:其离子自然起源的优势机制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而蒸发一结晶和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十分微弱,这与该流域的水文、地理、地质背景相一致;另一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结论:NO3-、SO42-、心、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与cl‘也呈正相关,说明水体中这些主要离子都具有共同的来源,其中NO3-的较高含量(平均值为14.74mg·L-1)反映了该流域受人类影响较大。尤其是NO3-与sO42-的相关性达到0.83,再次说明氮污染对该流域水体的酸化和水质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