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1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30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0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58篇 |
综合类 | 738篇 |
基础理论 | 116篇 |
污染及防治 | 73篇 |
评价与监测 | 58篇 |
社会与环境 | 67篇 |
灾害及防治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耐镉细菌联合电动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传统电动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耐镉细菌联合电动修复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通过在含镉土壤中接种3种耐镉细菌Escherichia coli strain、Bacillus sp.和Bacillus cereus strain,以电压梯度1 V·cm-1通电10 d,比较不同耐镉细菌对土壤Cd去除和形态转化,以及电能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Escherichia coli strain、Bacillus sp.、Bacillus cereus strain的试验组比传统电动修复的Cd去除率分别提高7.63%、17.21%、19.53%;单位修复能耗分别降低64.78、109.52、116.54 kW·min·mg-1.由于Bacillus cereus strain对Cd2+的吸附量高于Escherichia coli strain和Bacillus sp.,且能有效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毒性,因此采用Bacillus cereus strain联合电动技术修复镉污染土壤时效果最佳,Cd去除率达到30.77%,单位修复耗能为48.94 kW·min·mg-1. 相似文献
992.
骆马湖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江苏骆马湖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不容忽视.为研究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2018年进行了逐月监测.研究期间骆马湖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电导率等参数呈逐年升高趋势,氟离子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共鉴定有浮游植物7门71属,月均生物量变化范围0.16~5.51mg·L-1.硅藻和绿藻为绝对优势门类,其次为甲藻及隐藻;主要优势属为针杆藻(Synedra sp.)、隐藻(Chroomonas spp.)、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p.)、锥囊藻(Dinobryon sp.)、栅藻(Scenedesmus spp.)、脆杆藻(Fragilaria spp.)、转板藻(Mougeotia sp.)、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和裸藻(Euglena spp.). 2014~2018年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较大,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再分配,硅藻和绿藻继续保持优势外甲藻和蓝藻的优势度增加.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变化与总氮、氟离子、水温、总磷、溶解氧、... 相似文献
993.
994.
有机污染物广泛并持久地存在于天然环境中,能够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红树林具有特殊的生态和环境特性,是吸收和积累多种有机污染物的理想场所。本文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来源,总结了有机污染物对红树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评述了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植物中的积累以及根际微生物对其的降解。最后,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开展并建立红树林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基础数据库;(2)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同时探究其对红树植物和顶级捕食者的潜在毒性。(3)建立有机污染物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利用模型评估有机污染物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4)加强红树林湿地微生物多样性调查,探究沉积物微生物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95.
为提升粉煤灰漂珠对水溶液中氟的吸附性能,以氧化钙为原料,采用煅烧法制备钙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材料.通过响应曲面分析中的Box-Behnken设计吸附氟试验,探讨各吸附因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利用SEM(扫描电镜)、EDS(能量散射光谱)、XRD(X射线衍射)以及BET比表面积等手段对吸附材料进行表征,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试验探讨钙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剂的除氟机制.结果表明:①初始ρ(F-)和吸附温度对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水中F-的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pH为5.0、初始ρ(F-)为125 mg/L、吸附温度为40℃时,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F-的吸附效果最佳.②动力学试验显示,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F-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相比,Temkin吸附等温模型更适合于描述该吸附平衡过程.③SEM、EDS和BET比表面积分析显示,改性后的粉煤灰漂珠内部生成了具有不规则表面和多孔结构的含钙团簇物质,从而增加了BET比表面积,改善了孔隙结构.XRD分析显示,钙改性粉煤灰漂珠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去除水中的F-.研究显示,以工业废物为原料制备的钙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剂的最大除氟率为93.59%,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低成本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996.
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暴露于亚致死剂量(1.0、5.0、25.0 mg·kg~(-1))汞污染土壤中4周,以蚯蚓个体(致死率、体重增长率)及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为指标研究其对汞的动态毒性响应,并采用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A-DA)对暴露组及对照组的代谢物进行分类,进而识别潜在的标记物.结果表明,蚯蚓对汞的吸收尚未达到稳态,蚯蚓体内代谢物的响应依赖于暴露剂量及暴露时间.暴露1周时,蚯蚓体重略有增长但不显著;最低暴露剂量(1.0 mg·kg~(-1))导致蚯蚓体内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5-氧脯氨酸、2-脱氧肌苷显著低于对照水平,柠檬酸、肌苷酸与腺苷在5.0、25.0 mg·kg~(-1)剂量下显著高于对照水平;暴露4周时,最高暴露剂量(25 mg·kg~(-1))显著抑制了蚯蚓的生长;汞添加组的蚯蚓体内谷氨酸、酪氨酸、马来酸、2-脱氧肌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上述代谢物对汞的动态变化表明它们可作为潜在生物标记物,用于诊断土壤汞污染.对代谢途径分析发现,1.0~25.0 mg·kg~(-1)汞即可破坏蚯蚓正常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扰乱能量代谢,对蚯蚓产生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个体水平的受试终点,代谢组学指标比个体水平指标能更敏感地响应较低剂量汞,是土壤汞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诊断的有效指标.另外,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汞污染的风险评估及相关环境标准的修订提供大量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7.
998.
粪大肠菌群酶底物法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外粪大肠菌群的酶底物检测方法,针对某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用酶底物法和标准方法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受污染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讨论酶底物法在应急监测中检测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显著相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相对于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二次污染少,符合应急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9.
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链式类型特征及防御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蓄滞洪区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轻沿岸大堤的洪水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蓄滞洪区内发生重大灾害,依据灾害系境理论与洪灾形成规律,系统地研究文安洼蓄滞洪区洪水灾害链.研究发现,文安洼蓄滞洪区洪水灾害属于雨-洪灾害链,从洪水蔓延角度看,蓄滞洪区灾害链又属于支干流域灾害链和蔓延侵蚀灾害链耦合形式. 在搞清蓄滞洪区灾害链基础上,通过对大清河流域历史洪水灾害分析,发现流域洪水灾害具有明显的周期规律,将其在时间进程上划分为平静期、过渡期和活跃期3个阶段,而对某大洪水而,其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又可划分为早、中、晚期3个阶段,针对不同洪水灾害链式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即孕台阶段采用断链措施,潜在期采用防御措施,诱发阶段采用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木制品中有害物质风险分析涉及多指标、多水平,必须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多指标样品进行分析.为了更有效地估计木制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代表值,以山东口岸人造板及其制品连续3a的甲醛释放量检测数据为样本,使用Bootstrap方法对木制品中有害物质质量浓度控制上限(UCL)进行计算、评估、比较及验证.结果表明,山东口岸人造板及其制品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UCL值分别为2.508 6 mg/L、1.916 5 mg/L、1.300 9 mg/L,反映出木制品中甲醛释放量风险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